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资源简介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湖南 罗石文
一、背景资料:
材料一: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科技问题,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 材料二:我国成功研制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2009年10月29日,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亮相,它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能力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的跨越,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材料三: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享年98岁。各地民众为钱学森举行了各种主题的悼念活动,追忆这位“两弹一星”功臣和人民科学家。
材料四:甲流全球肆虐,中药发挥独特防治优势。
甲型H1N1是21世纪第一次流感大流行,也是40多年来全世界面临的第一次全球疫情。中药在甲流防治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首个与达菲对照进行循证医学研究的药物连花清瘟胶囊已被证实具有确切疗效,其对甲流病毒转阴率与达菲相当,退热时间优于达菲,缓解咳嗽、肌肉酸痛、乏力、头痛等症状均明显优于达菲,安全性高,而价格仅为达菲的1/8,在降低防治成本方面极有优势,目前已列入国家医保目录。
材料五:美卫星撞月证实月球存在水冰。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10月9日上午7时31分和35分,美国宇航局(NASA)成功地用一枚半人马座运载火箭和一颗卫星连续撞击月球,意图揭晓“月球上是否存在水”的谜团。 二、考前点题:
近年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四大发明题、唐文化题、明清文化题、德国科技发展题、沈括进行科学研究题等,都是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主题,考查不同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注重把科技文化放在当今世界发展的环境中去进行认识与评价,并从中得出一些历史的反思,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在2010年高考历史备考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宋元科技。宋元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达,在科技文化上呈现出高度繁荣的局面。
2、关于“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要理解:①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成就、特点、影响。②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分析。③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3、中国古代科技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古代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中国古代的医药成就等)。例如,罗盘、火药和指南针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4、反思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的原因、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明清以后,西方开始领先的原因。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辉煌,但自明朝中后期起,落后于世界。究其原因,一般是从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比分析。从内在因素看;主要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本身有内在缺陷。
5、进代中国科学技术的重新起步。
6、新中国60年的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
三、知识链接:
1.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
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天文历法方面,早在商朝我国就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时鲁国天文学家还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唐朝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进行了测量,北宋的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同现行的公历一年周期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还早300年。在数学方面,前一世纪前编写的《周髀算经》记载了比西方早500年的“勾股定理”特例,汉朝的《九章算术》中许多数学成就在当时领先,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人。在医学上东汉华佗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唐太宗时办了比西方早200年的分科较细的医学校,唐高宗时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写并颁布的药典,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一部重要文献。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我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向南传播到印度;更重要的是通过丝绸之路和海路,向西传播到波斯、阿位伯,并且扩散到欧洲,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罗盘、火药和指南针,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反思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辉煌,但自明朝中后期起,落后于世界。究其原因,一般是从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比分析。从内在因素看;主要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本身有内在缺陷。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举不胜举,真正的科学家、发明家凤毛麟角。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人文、伦理,科技只占从属地位,与西方重自然、重科技相比,科技革命的作用差异巨大,主要表现在:①中国古代文化忽视理论探讨,重视实用性;②注重思辨性思维,缺乏实验事实做基础,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不能产生积极影响;③古代文化中缺乏科学实验的精神,不能深入分析研究。由于以上诸原因,中国科技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分外艰难与缓慢。
3.进代中国科学技术的重新起步
远古以来,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曾造福人类,在世界科学史上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一页。但由于封建社会晚期政治制度、社会环境及锁国政策的桎梏,使中国科技停滞不前,在时代进步中落伍了。然而,当中国与世界重新接触,部分知识分子在对比中发现差距,感到科技落伍招致的屈辱,遂奋起直追。近代工业的新兴,御辱求强的紧迫,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涌现出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使近代中国科学又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这包括龚振麟首创铁模制炮法,撰成的《铸炮铁模图说》,这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铁模铸造法的科技文献之一。李善兰《方圆阐幽》阐述了微积分的初步理论,选译的《重学》一书,第一次把牛顿三定律介绍到中国。徐寿重要的译著有《化学鉴原》和《化学鉴原续编》。华衡芳的《决疑数学》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概率论的著作。詹天佑是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主持兴修京张铁路。冯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飞机设计师。
与此同时,中国近代的教育也发生了变革。洋务派兴办的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开设西文和西艺课程,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是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以西政为主,兼学西艺,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1905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
民国年间我国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些成就,这包括:华罗庚——堆垒素数论;苏步青——微积分几何学的研究;李四光——建立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茅以升——设计钱塘江大桥。
4.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涌现出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水稻专家袁隆平等一批杰出科学家。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有:①5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落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正式运转。②60年代: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70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④80年代: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人造卫星;潜水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系统成功;同步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葛洲坝工程全部建成。⑤90年代:“银河Ⅱ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启动运转,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核电站。
5.世界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1840年完成。其代表性的发明成果是一系到纺织机器的发明,如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进人“蒸汽时代”。工业革命的进行,使资本主义工业由手工操作向大机器过渡;手工工场被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所取代;纺织、冶金、采煤、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支柱;资本主义生产力空前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在各国的统治。工业革命还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工业革命开始后,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条件的改良与生产力发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国人口呈现出了爆炸性的增长。1800年英国人口达到了1070万,1850年又达到2060万。在人口增长的同时,英国社会的流动性也随着工业化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达而大大加速了,成千上万的人迫于生活与社会压力,抛弃安土重迁的观念开始离开家园,寻找工作机会。流动性是工业化一个重要社会特征。这一特征导致英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的浪潮。同时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从19世纪中期起,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和以亚非拉广大地区为边缘地带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
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870年前后,完成于1950年。其代表性的发明成果有:(1)电力的广泛运用(如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电力成为新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如柴油机、汽车、飞机);(3)电讯事业的发展(如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报等)。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许多新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以及新兴的通讯产业。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生产关系也进一步调整,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同时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侵略以及争夺加剧,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各国工人人数猛增,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潮;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形成,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有:(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各国工业布局也带来了深刻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时,由于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厂能远离河流峡谷,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起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使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煤铁复合体型”的工业布局方式出现。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都分布在英国,主要有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煤铁资源开发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一些大规模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形成世界性的工业地带,工业向大型化、联合化方向发展,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属于“煤铁复合型”布局方式,原料缺乏的日本等国出现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的“临海型”布局方式。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有: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原苏联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彼得堡)为中心的欧洲工业区。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由于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的出现,以及能耗少的电子工业的兴起,进一步使工业布局摆脱了能源和地域的限制;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自然资源被发现、被有效地开采和进行综合利用;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通讯)能源和物质资料的消耗都很少,决定这些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知识、技术、清洁的环境和高速交通运输条件,出现“临空型”的工业布局。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有:美国西南部的斯坦福工业区(硅谷),日本的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南部慕尼黑工业中心。
创新试题:
(一)选择题
2010年5月1日,全世界的目光都将聚焦中国上海。有着159年历史的世界博览会将首次走进发展中国家,来到中国。
1、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示最先进的场馆和大厦,场馆的技术先进性集中地标志着一个主办国建筑技术发展的新水平。上海世博会场馆一面闪烁着当代建筑科技创新的光辉,另一方面传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建筑说法正确的是
A.鲁班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当时是世界桥梁中的首创
B.唐代长安城有市、有坊,坊市分开
C.唐代建造的卢沟桥,以坚固实用和美丽壮观而闻名
D.明朝北京城布局精巧,城分三重,皇城最外
2、19世纪50年代,在美国召开的一次国际工业成果博览会上,其陈列的展品中可能出现的是
A.蒸汽锤、铁路设备???????????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成就辉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答3~ 5题。
3、下列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 )
A.蔡伦改进的造纸术 B.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
C.郦道元的《水经注》 D.僧一行的《大衍历》
4、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包括( D )
A.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B.对外贸易的迅速发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传教士带来西方先进文化
5、下列哪一科技文献被英国学者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A )
A.《梦溪笔谈》 B.<《唐本草》) C.《授时历》 D.《伤寒杂病论》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回答 6~ 7题:
6、下图两部著作的共同点不包括
A.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
B.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勤奋钻研实地考察的成果
C.是中国近代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的象征
D.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时出现的总结性的科学著作
7、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掀起后也波及中国,但中国没有紧随欧美的步伐实行工业革命,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社会动荡、政治运动不断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列强封锁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D.中国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8、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下列对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主张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B.积累原始资本扩大再生产
C.解除封建主义束缚 D.主张自由经营和自由竞争
9、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臣和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
①核武器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因素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10、公元3世纪初,有一位医学家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了一本著作。书中说的那些病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这部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 ??? B.《身农本草经》 ???C.《本草纲目》?? ?? D.《伤寒杂病论》
11、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10月9日上午7时31分和35分,美国宇航局(NASA)成功地用一枚半人马座运载火箭和一颗卫星连续撞击月球。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在航天科技方面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第一课氢弹爆炸成功????????????? B.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要求。
材料一:
中西方有关科技方面的数据统计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1~400年
45
28
62%
17
38%
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中外历史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享年98岁。各地民众为钱学森举行了各种主题的悼念活动,追忆这位“两弹一星”功臣和人民科学家。
(2)60年代我国制定“两弹一星”科技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如何?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材料三: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3)当前,我国的哪些高新科技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B
A
A
D
A
6、C
7、B
8、B
9、C
10、D
11、C
12、(1)现象:中国在1至15世纪(或秦汉至明朝前期)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16至19世纪中期(或从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科技落伍了。领先原因:封建社会处在上升时期,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交流频繁;不断吸取外来文明。落后原因: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自然经济的阻碍;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外交流;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推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2)第一,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第二,“两弹一星”计划的重大成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教师应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
(3)当前我国在原子能技术、航天工程、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向着商品化、产业化方面延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