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认识到专制向民主发展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考试说明】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二、教学过程1.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为稳定和巩固封建政权。(2)标志: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①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②缺少制约皇权机制,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③导致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2.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政务繁忙。(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③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3)特点:①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4)评价:①无独立决策权、行政权,完全依附于皇帝,有利于加强皇权;②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中西方内阁之区别:(1)性质:中国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西方内阁是行政机构。(2)官吏任免:中国明朝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西方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最大党组织内阁,对议会负责。(3)实质:中国明朝内阁制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西方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历史背景:①清初,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②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设立:雍正年间为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3)职能演变:由最初的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司法、监察军国大事,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4)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具体?),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简、速);③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密)。(4)作用:①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②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③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1、演变过程:(1)中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2)地方: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2、历史特点:(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直至被废除,君权日益加强。(2)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对地方管理和监察日益细致和严密(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3)各种制度和机构的创设服从于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1.历史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社会影响:(1)积极(主要在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④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2)消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衰退时期):①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双重影响并存、地位前后不同)三、本课问题检测回答下列有关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问题(1)明清君主专制加强表现在哪三个方面?(2)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内阁何时出现?性质如何?(3)清朝何时设立军机处?职能发生怎样转变?有何特点和影响?(4)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体现怎样的历史特点(分中央和地方)?(5)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如何?四、基础测评基础测评一、选择题1.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始于A.明太祖 B.明成祖 C.清康熙帝 D.清雍正帝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