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课 题 专题5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执 笔 人 肖 瑾 编写日期 2010-3-15 执行人 高三历史组 执行日期2010考纲 课程标准维新思想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新文化运动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马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毛泽东思想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邓小平理论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本课难点: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对近现代中国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教法教具 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专题概要】本专题主要包括古代中国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应重视两个热点:一是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如孔子热、论语热还在升温;二是对中国传统科学和科学思想的评价认识。还要重视贴近生活文学艺术。【考点梳理】考点1:维新思想(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一、“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1、背景:(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2)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3)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2、代表人物:林则徐:命人翻译报刊书籍,编写《四洲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评价:(1)积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从此,为抵御侵略,谋求民族独立和富强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近代的思想主流。(2)局限:停留在“知夷”的层次,没有付诸实践。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2)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4.思想内涵: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5、实践:洋务运动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7.评价:(1)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其实践促进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3)局限性: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的科技,没有触及到封建制度。三、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的背景:①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②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来源)③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3、思想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4、作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5、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四、19世纪90年代初的康梁维新思想:1、出现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1)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将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释儒家三世说,成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理论依据。(2)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提出“新民”说,提高国民素质是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3)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4)严复:是系统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的第一人;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4、与顽固派论战: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5、实践:戊戌变法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考点2:新文化运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背景:①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②经济: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③ 思想文化: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2、概况: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③思想阵地: 《新青年》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影响: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②进步性: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③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考点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李大钊——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有他亲自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影响:A 在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B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超链接)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C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建立,并最终建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考点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2)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 (3)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3、三民主义的评价:(1)积极性: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4、实践:(1)指导辛亥革命;(2)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二次革命;(4)护国运动;(5)护法运动;(6)第二次护法运动。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1、背景:(1)孙中山领导的主民革命屡遭挫折;(2)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3)孙中山思想的转变;(4)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5)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考点5:毛泽东思想(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一、产生的历史背景: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萌芽发端:从中共建党到大革命时期(1921-1927)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思想: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著作:《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思想: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形成:抗战时期(1937-1945)(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思想: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确认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著作: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性不通的,新中国只能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上的准备。补充:(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党的工作重心要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2)过渡时期: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思想: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四、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2、深远影响: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④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考点6:邓小平理论(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开始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工作中心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2、初步形成: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系统概括: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围绕的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5、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十五大其他理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和 “一国两制”的构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1、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建设道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5、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6、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7、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9、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三、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考点7:"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1、思想内涵: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还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3、精神实质(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关键在于与时俱进。(2)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样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本质在执政为民。(3)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4、2002年党的十六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5.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教学后记www.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