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课 题 专题8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科技教育和文化执 笔 人 肖 瑾 编写日期 2010-4-8 执行人 高三历史组 执行日期2010考纲 课程标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发展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 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科技教育和文化成就本课难点: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变化与科技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因素教法教具 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考点梳理】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一、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1.变化的表现:衣、食、住、习俗(1)衣:①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睐。③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2)食:1)传统饮食——中餐:南方饮食:米饭、海鲜;北方饮食:面食、肉类;满汉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2)变化——西餐: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的出现(3)住:特点: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4)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和婚丧礼俗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食简单 丰富 “菜篮子工程”衣朴素五彩缤纷,款式色彩多样住拥挤追求舒适:1995“安居工程”习俗节约风尚兴盛休闲娱乐多样原因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影响;中国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四、影响我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新中国处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的进行;党和政府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从吃、穿、住等方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考点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铁路和公路轮船运输: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垄断了中国的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铁路交通:清末: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进展缓慢;新中国: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公路交通: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筑路技术也传入;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汽车制造厂、公路网、公路大桥、城市环线、轨道交通等)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在中国: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在中国时间成就1875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三、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信息的传递,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考点3:大众传媒的发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 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丛刊》《万国公报》;(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2. 发展(1)在近代,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 电影(1)诞生①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④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A、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B、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1934年);C、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2)发展①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2. 电视(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普及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三、互联网的兴起和影响兴起: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影响:称为“第四媒介”,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考点4: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时间成就地位、意义原子能导弹1964.10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加强了国防能力,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打破了苏联美国的核垄断,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1964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91-1994秦山、大亚湾核电站航天技术1970.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Ⅰ号”发射成功世界第五、进入航天时代1999起神舟号无人飞船4次成功2003年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杨立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馑问题20世纪末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计算机1983年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居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2、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⑵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⑶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⑷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以巩固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3、科技发展战略:⑴1956年制定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以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为重点。⑵1956年制定第二个科技发展规划,部署了“两弹一星”的试验与研制⑶1985年制定实施 “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⑷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4、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⑵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⑶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和奉献⑷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雄厚了人才储备。考点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原因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⑵三大改造完成,生产力水平低,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时间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双百”方针成就科技领域成功召开了关于遗传学讨论----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座谈会文艺领域⑴涌现出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风貌的大批优秀作家与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等。⑵文艺刊物增多⑶优秀电影层出不穷,1959年被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 曲折原因(1)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影响(2)受一些政治运动扩大化和“文革”影响破坏表现 ⑴政治批判扩展到学术领域⑵一些“争鸣”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长期歧视和压抑⑶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几乎停止。春天 原因⑴文革结束后,文艺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⑵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⑶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⑴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⑵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发展⑶21世纪,文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经验教训教训政治运动扩大化,学术问题政治化经验1、纠“左”;2、处理好三个关系: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最基本),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3、坚持“双百”方针考点3:教育事业的发展(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奠基建国初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内容:①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②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⑵意义:确立人民教育的性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方针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成就(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曲折原因⑴“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⑵文革冲击表现⑴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⑵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⑶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影响⑴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人才缺乏⑵民族文化素质下降⑶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复兴︻【教育的春天】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1)全面整顿教学秩序(2)恢复高考制度(3)组织编写新教材(4)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三个面向” ——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制定《义务教育法》20世纪90年代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建设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1) 社会力量办学(2) 希望工程20世纪末期,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教学后记www.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