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课 题 专题6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执 笔 人 肖 瑾 编写日期 2010-4-4 执行人 高三历史组 执行日期2010考纲 课程标准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课难点: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教法教具 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专题概要】近现代有四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其经济成份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份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主题内容范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及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及中共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主题复习目标:近代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个阶段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史实及基本特征;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建国后中共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活动;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历程。【考点梳理】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一).背景1.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2.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二)表现(1)中国家庭“纺”与“织” 分离,中国农户“织” 与“耕”分离(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三)影响1.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商品市场等,促使近代企业的产生。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四)自然经济瓦解过程特点:不平衡性。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发达的地区解体速度快,边远落后地区解体迟缓。A、近代前期的自然经济趋势:逐步走向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1、鸦片战争后在五口通商地区开始瓦解:手工业者破产;农产品日益商品化。2、19世纪60年代在沿海各省走向瓦解:外国商品充斥市场;农产品更加商品化。3、甲午中日战争后进一步瓦解。原因:外资经济和民族资本的发展,客观上瓦解着自然经济。影响:瓦解着反动政府的统治,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的产生。B、近代后期的自然经济趋势:日趋消亡[建国后1952年土改和三大改造的基本消失]。原因:其他四种经济不同程度地瓦解;民主革命的胜利。影响:瓦解着反动政府的统治。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2.概况:(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3)代表:在中央是奕?,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4)旗号: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后期打出“求富”旗号。3.实践(1)创办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2)创办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3)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4)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先河。4.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5.评价(1)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3)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4)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A、近代前期:趋势:逐步壮大。1、19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五口通商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19世纪60年代经济侵略加剧,中国进口贸易显著增长。3、甲午中日战争后,掀起资本输出狂潮,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4、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影响: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客观上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的产生。B、近代后期:趋势:由发展到消亡。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继续扩大资本输出;列强纷纷转嫁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2、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以战养战”,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3、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在中国形成独占地位。4、新中国成立后:没收部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肃清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原因:随着民主革命的不断胜利而走向消亡。影响:与官僚资本、自然经济一起共同阻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压制民族资本的发展。【真题演练】(2008江苏,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解析:D 注意该题的时间要素。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价廉。(2008江苏,5)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解析:C 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不对。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B不对,D项材料没有涉及。考点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A、近代前期:阶 段条 件特 点影 响19世纪60年代产生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两面性;近代企业;半殖民地性导致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19世纪末初步发展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集中于轻工业;开始向内地扩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列强放松侵略;辛亥革命的影响;实业救国。集中于棉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向内地扩展;战时[暂时]繁荣推动了辛亥革命的一系列余波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B、近代后期:趋势:日益萎缩、消亡。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日益萎缩和破产。2、建国后: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使其迅速发展;1953—1956年,三大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的挤压。影响:民族工业无法获得独立的发展,证明了中间道路行不通。二、官僚资本条件:适应列强经济侵略需要,凭借国家政权,依托英美支持而建立。演变过程: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统治地位的建立。2、抗日战争时期---恶性膨胀[表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总资本的一半]。3、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膨胀和走向崩溃。4、建国后初期----最终消亡[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并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总体特征:是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充分表现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1、垄断性: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产物 2、买办性:适应列强的经济强烈需要。3、封建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4、反动性: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影响: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物质基础。【真题演练】(2009高考广东单科)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A.4.6个 B.3个 C. 2.5个 D. 0.55个【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70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即1875-1895年),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即1896-1911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到一战前(即1912-1913年),受民国建立鼓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据此可以推断在这四个时间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是递增关系,故正确答案应是C。(2009高考海南单科)表2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年16%4.4%7.3%1942年58%78%49%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解析】A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考点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A、近代后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萌芽于土地革命时期。1949年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构成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经济。1956改造完成,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出现的必然性: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性质决定。发展过程:1、产生[1927—1937]: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农业和工业]。2、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及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及解放区土改的完成。总体特征:1、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中国各革命阶级的利益。2、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建国后表现为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3、其本质和发展方向都是社会主义的。影响:是革命型的进步经济,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瓦解;是红色政权壮大和民主革命胜利的物质基础。B、建国后中共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活动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建国初的经济状况及原因:(1)状况(经济全面崩溃):工业停产、交通瘫痪、通货膨胀、生活困苦(2)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从而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一五计划)1.时间: 1953年到1957年底止。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一五计划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步骤。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此开始起步。其特点是:同时并举。4.结果: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以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得最快,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在东北建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开始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意义)。(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三大改造)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方式: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3.意义: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全面建设时期[1956—1978]成功探索:1、1956—1957:《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 2、1960—1966: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等]。 3、“文革”中:周恩来、邓小平的经济整顿。经济失误:1、1957—1960: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2、“文革”中:“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动荡与破坏。一)正确探索1.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共开始在实践中独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周边局势趋向缓和2)内容:分析国情——建设工业国的愿望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的需求与现实无法满足需要的矛盾。制定方针——主要任务: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总任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3).评价:党的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性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2.经济调整(1960——1965年)1)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2)经济调整:在农村:纠正“左”的错误,解散农村的大食堂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 调整: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3)结果:1962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1965年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二)曲折失误——建设社会主义的三面红旗1.路线失误——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影响: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认识:总路线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改变了八大关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2.行动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表现: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地修改和提高计划指标;高指标带来的高估产危害: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毛泽东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开始: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运动需要特点: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一大二公” --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上强调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分配制度方面:“一平二调”--即片面强调平均,国家和集体的调用、统一管理使用。危害: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3)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3.失误原因:强国愿望过于迫切,对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忽视经济规律;实质是经济建设上“左”倾错误的发展。4.教训(启示):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要正确认识国情,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三)建设成就表现: 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0%; 建武汉、包头钢铁基地; 建大庆、胜利、大港油田,1965年石油自给; 电力工业增快; 建兰新、包兰铁路; 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素岛模范: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十年:1966—1976)1.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经济规章、政策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大批领导人被关押批斗;交通堵塞严重;周、邓的调整被一再打断3.教训:要正确处理国内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真题演练】(2009高考上海单科)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D图片明显看出是“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以及“1956年”字样,反映的是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答案只能选D。(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 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人农村调查。其目的是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实际成就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解析】D题眼:“1960年底”。1960年9月30日 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考点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一).背景:1)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二)内容:思想路线:①确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政治路线:③作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④确定──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组织路线:⑤拨乱反正──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等(三)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拔乱反正,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形成的;4)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真题演练】(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D 题眼:“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文革”结束后,他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时说的一番话。考点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前提、内容、目标、根本目的、实质)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地区进行试点;②作用: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推广: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④配套改革: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改设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改设村民委员会;⑤影响: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巨变,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历史原因——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分配:过于平均。现实原因——直接: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开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3)内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作用: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极大解放了生产力。4.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真题演练】(2008年广东单科,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C 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解析:A 根据书本表述和常识推断。(2009高考山东文综)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年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一年26.632.141.3第二年27.234.338.5第三年28.836.734.5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解析】D 图表反映出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因为那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一穷二白,重工业根本无从发展;也不可能出现在B和C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B段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一直较高;C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获得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考点六: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一、对外开放(一).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原则:平等互利;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二)背景:①国际: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正常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②国内: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一)经济特区的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含义:(《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P86)2.我国的经济特区:1979年给予广东、福建部分地区以优惠政策;1980年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3.特点:4.意义: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背景: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回京后的谈话,坚定了党中央进一步开放的决心。2.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1992年):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2年)3.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1)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①概况:1988年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②目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以带动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③特点:知识密集,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④作用: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知识窗口、技术窗口、管理窗口、对外政策窗口)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以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是智力、技术密集,促进科研、教育和生产结合的综合性基地。如苏州、合肥、郑州、长沙、济南、唐山等。4.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2.浦东开发的决定、目的: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3.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4.浦东开发的成就:浦东发展迅速,发生惊人的变化,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三.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1.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2.格局的特点:点线面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真题演练】(2008宁夏,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解析:B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城市定为经济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使这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考点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一).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处,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国内:改革遇到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二).过程:1)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基本框架确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4)理论完善: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5)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6)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共十六大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学后记www.ks5u.co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