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二轮考点梳理: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0高考历史二轮考点梳理: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 题 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
执 笔 人 肖 瑾 编写日期 2010-2-25 执行人 高三历史组 执行日期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010考纲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本课难点: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教法教具 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Ⅱ)、《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专题概要】本专题的内容是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其主体,小农经济是主要经济形式。其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经济部门,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繁盛的商业为古代文明萌发、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塑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农耕文明。至明清时期,从中分离出迥异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一先进的生产方式,但自然经济的固守、封建制度的保守、传统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观念的抵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直处于萌芽状态,导致了近代的迟滞、落后、挨打。【知识框架】复习中一要形成诸如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冶金技术和冶金业的发展、古代制瓷技术和制瓷业的发展、古代防治技术和纺织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等具体而清晰的专题线索,归纳阶段特征。二要注意用辩证的方法思考古代农耕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影响。三要注意理解掌握自耕农经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等重要历史概念。四要注重古代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互为背景来分析和认识问题。五要注意对古代经济史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提高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点梳理】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考查方向】通过材料题的方式考查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汉朝耕作方式的演进过程。学生应该掌握“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知识,此外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唐朝的曲辕犁。【知识梳理】(一)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二)传统农业:铁犁牛耕1.发展:(1)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2)汉代以后,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2.生产工具的改进:战国:铁犁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 耧车——播种工具唐:江东地区 曲辕犁3.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赵过推广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耕靶耱技术4.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一年一熟 宋代:江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5.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1)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西域坎儿井(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水力)、明清风力水车【真题演练】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解析】C 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从B、D中选择,理解“有年”即“丰收之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二、土地制度:(《三维设计·历史》学生用书P14)【考查方向】重点考查古代史上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学生应该明确原始社会土地制度是土地公有制,夏商周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名义上是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以来是土地私有制产生。学生还要理解土地制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知识梳理】(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二)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三)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1.形成: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认2.形式:(1)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直接由国家政权掌握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叫做公田。主要包括:一是全国的森林、荒地,河流;二是皇帝的林园;三是分散在各地没收的富人、豪强、商贾的土地。公田的经营方式:一种是假田制:就是把国有土地出租给无地农民耕种,史称“假民公田”,农民要交税。一种屯田制:从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屯田,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要交纳地租,屯田者主要是内地迁徙的移民。军屯由戍卒耕种,屯田卒由政府发给农具、耕牛,收获的粮食交国家。屯田卒的衣食由政府拨给。(2)、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豪强、大官僚、富商占有的土地,其来源,有的是通过赏赐,有的是兼并,也有的是通过抢占和买卖。采取租佃方式经营。(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占有小块土地独立经营。【知识补充】小农经济的地位和特点?有何影响和弱点?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地位和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2)影响: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3)弱点:一是分散性,;二是封闭性;三是落后性,(4)原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的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演变:(一)过程: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田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③影响:标志井田制的瓦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2、汉朝:编户制度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代役税)、徭役、兵役等。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③影响: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编户齐民赋税日益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3、隋唐:租庸调制①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维护封建统治。②指导思想:轻徭薄赋。③内容: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c.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④作用: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唐朝基本兵制)得到巩固,使国家富强起来。4、唐中后期:两税法内容:a.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5、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①募役法内容: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作用: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②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作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③实质: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6、明后期:一条鞭法内容:a.赋役合并,征收银两;b.役银入亩,丁亩分担。意义: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a.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7、清朝: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①措施:a.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b.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②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二)趋势: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主要标志。②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由以实物为主逐步向以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主要标志。③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真题演练】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C 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考点二:手工业的发展【考查方向】重点考查中国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在每个朝代的重大成就,可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学生应该深刻理解中国手工业成就在世界上重大影响,同时将每个朝代的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综合把握,形成一个整体;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在经营方式、产品特点、发展情况、作用等方面比较。要明白在明朝前期以前,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期后则变为私营手工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一、产生:原始社会晚期 :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 :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三种经营形态二、发展概况: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的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1.官营手工业:高超的冶金技术冶铜: 新时器时代:开始出现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鎏金、镶嵌技术冶铁: 西周:已能制造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炼钢: 春秋晚期:有钢剑 魏晋南北朝:灌钢法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技术成熟,多为青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五大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 明清:瓷都---景德镇;彩瓷、珐琅彩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期: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丝绸之路唐朝:丝织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在苏杭等地由官府设织造局,技艺超过前代2.民间手工业:①种类:a.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b.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②发展历程:a.春秋战国和秦汉不断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c.隋唐时得以恢复和发展。 d.宋元时继续发展。e.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f.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真题演练】 (2009高考广东单科)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解析】C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考点3:商业的发展【考查方向】重点考查历朝历代商业发展的史实,有可能以选择题方式出现。学生应该明白商朝的职业商人与最早的货币,周朝的“工商食官”,春秋战国的私商,宋代的纸币等方面基础知识,要深刻明白历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点考查唐朝与宋朝城市特点比较,明白两者在设置场所、坊市设置、管理方式、开启时间等比较。要明白唐以前城市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宋以后城市是经济中心;重点从分析材料方面考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征。明白商业的特点:①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晓市②城市商业经济发达③对外贸易发达④货币种类不断丰富⑤商人群体活跃,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晋商与徽商⑥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⑦商业地位低下【知识梳理】1.历朝历代商业发展的史实:商业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商代出现职业商人;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将商人集中设官管理;春秋战国时私商成为商人主体;从战国起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地位受到限制,屡遭打击;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明清时,区域化商人群体出现,如“晋商”、“徽商”、“闽商”、“浙商”。2.古代城市发展发展:①自周至唐:以政治职能和军事职能为主的城市兴起,县治以上设交易场所“市”,但商业活动受到官府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坊市分明。②宋代: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破界如晓市、夜市、街市、草市等。③明清:江南地区兴起了一批以经济职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人口密集,商业繁荣。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3.对外贸易: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4.商业要素:政局是否稳定、政策是否鼓励(整个封建社会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产品是否充足(手工业、农业的发展)、场地(城市、店铺)、交通是否便利、货币是否统一并便于携带、商人团体、市场;因此无论是商业的影响因素还是商业的发展表现均从上述角度归结。【真题演练】 (2009全国文综Ⅱ)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解析】B 隋唐时期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考点四: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考查方向】以材料题的方式考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应该从经济、农民、地主、国家、对外政策等方面考查分析原因。学生应该得出结论: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这是根本原因;重点考查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原因及其影响,要深刻明白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消极影响大于积极作用。同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知识梳理】 1.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含义:劳动力成为商品,即在某些生产领域出现雇用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表现: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个别地区、个别部门。方式一是作坊主雇用机工,变成资本家,二是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商人变成资本家。清代缓慢发展,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密,部门、地区增多。有利条件:①农业:粮食产量的提高,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农业结构;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手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丰富的商品;②手工业:发达的手工业为萌芽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前提;③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劳动力的商品化奠定了基础;白银的流通提供了充足的货币基础;④赋役制度:明清赋税制度的调整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有利于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劳动力条件等。⑤充足的货币条件,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不利条件:①根本原因: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阻碍了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②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巩固政治统治,必然要采取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措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设立关卡,征收重税,限制工场规模,残酷剥削农民等。这些措施从各方面束缚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④资金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往往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⑤政府厉行文化专制政策,教育落后。总之,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进程。2.重农抑商政策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是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它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从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明清经济政策的调整。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从农业看: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生活资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3)从工商业看:①工商业不能提供基本生活资料;②商业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思想发生矛盾。3.明代、清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政策:含义: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原因:①由于清朝前期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可以自给自足。这种自然经济,是造成清朝闭关自守的主要原因。②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积聚力量抗清而危及其统治。③统治者妄自尊大、愚昧无知。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①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②不能根本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③妨碍了中国发展,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改编题演练】 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以下不符合该学者阻碍作用观点的是( )A. 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 B. 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C. 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D. 逾越了传统伦理,使道德沦丧【解析】D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不包括D。
教学后记
www.
导的农耕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
手工业
商业
史实----冶炼、纺织、制瓷、
经营形式---家庭、官营、私营手工业
特点
史实---
特点
商业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分化出迥异的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封建制度、自然经济、经济政策、传统文化阻滞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古代农耕文明辉煌灿烂
近代落后挨打
史实----耕作方式、土地制度、耕作技术和农作物、农业政策
特点及地位
农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