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二轮复习三合一历史教案:专题十五 俄国历史面面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岳麓版二轮复习三合一历史教案:专题十五 俄国历史面面观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十五 俄国历史面面观
一、温故知新
政治制度:
政治
对外战争:
经济:
思想:
文化 艺术:
科学:
技术: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说说俄国1861年改革的情况(选修一P77—83)
根本原因:
背景 变革呼声:
对外战争:
改革者:
改革时间:
概况 解放法令:
内容 司法改革:
地方自治:
意义:
评价
后果:
2、说说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必修一P80—83)
社会矛盾尖锐:
背景 一战问题暴露:
起义时机成熟:
时间:
纲领:
概况 领导:
结果:
性质:
评价
意义:
3、说说列宁时期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情况(必修二P72—73)
名称 背景 时间 内容 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4、说说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扩散及改革的情况(必修二P73—74,87—89)
时间:
确立 表现:
作用:
评价
局限:
扩散:
改革:
改革者 生卒年 背景 内容 评价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略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内容
1、近代以来,俄国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由专制向民主演变的?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前,俄国实行沙皇专制统治。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的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解放”法令实施以后,地主的地方统治权和对农奴的司法权随之消亡,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自然提到议事日程上。“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以及地方自治改革是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个人崇拜盛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1988年,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改革,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2、19世纪上半期以来,俄(苏)国经济是如何发展的?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农奴的生活及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1861年,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俄国的封建势力仍很强大,沙皇政府又热衷于对外侵略扩张,因此俄国帝国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1914年,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农田荒芜,粮食供应紧张,工厂倒闭,经济濒于崩溃,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极端恶化。战争的失利和经济危机激起革命潮流,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先后爆发。
1917年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当时内有叛乱,外有干涉,为集中力量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非常措施,其要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4年的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加上1921年天灾造成的饥荒,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也加剧了国内经济的进一步恶化。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农民暴动、水兵暴动此伏彼起。为了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据列宁的提议,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要点包括: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允许私人兴办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受到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苏联党和国家领导权。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斯大林代表党中央提出,必须使苏联变成在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这就决定了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所不同,它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从1928年开始,苏联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27 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30年代末40年代初,苏联工业生产增涨速度明显下降。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支配地位,苏联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把这一变化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1936年,苏联召开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种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缺陷也很严重。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苏联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被战争打断。194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第四个五年计划,195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显著。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作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地位逐步确立。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最后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赫鲁晓夫下台后的18年,勃列日涅夫执政。他的改革和赫鲁晓夫一样,也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修补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把经济改革重点转移到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方面,前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后期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上台之初先是进行经济改革,困难重重,从1988年起,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四、本专题你需要通过的测试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后,国际格局的基本发展趋势是
A.缓和与动荡并存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C.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有人称《战争与和平》为“社会人生的镜子”。此书的文学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荒诞主义 D.古典主义
3、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C.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引发了俄国革命
D.帝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必要条件
4、俄国1861年改革以后,解放了的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这块份地的取得是
A.完全免费的 B.只需少量手续费
C.连续耕种5年 D.高价赎买的
5、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6、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具体表现为
A、摧毁了沙皇专制统治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无产阶级掌管国家事务 D、资产阶级拥有强大武装
7、影响下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新经济政策④斯大林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俄国在克里木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落后 B.在战争过程中孤立无援
C.统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D.国内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9、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主要是因为
A.颁布“解放”法令 B.司法改革 C.地方自治改革 D.土地改革
10、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 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11、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
12、下列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的相似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指导B.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C.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所致
13、罗曼—罗兰将该书赞为是“我们时代里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该书的作者是
A、贝克特 B、托尔斯泰 C、雪莱 D、巴尔扎克
14、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A.废除实物配给制 B.允许自由贸易
C.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D.实行工资级别制
15、列宁认为:从俄国革命和未来一切社会主义革命来看,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下列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D .农业集体化运动
16、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的尝试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D.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17、在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性文件是
 A.《共产党宣言》 B.《四月提纲》 C.《和平法令》 D.《土地法令》
18、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并在建设中取得一定成效,说明革命或建设要
 A.全面继承 B.循规蹈矩 C.彻底批判 D.实际创新
19.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业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社
20. 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21.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
A.前两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 B.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
C.卫国战争时期 D.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22.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2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D.对工农联盟及农业发展的认识
24.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5.“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26.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这说明
 A.国民收入水平高 B.军备竞赛耗资巨大
 C.国防实力愈来愈强 D.经济力量日益增长
27.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2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包括
A、把一切企业收归国有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29、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得到农民支持拥护的一项措施是
A、废除实物配给,实行商品买卖
B、有全由面没收私人资本转向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允许恢复部分小型的私有企业
D、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0、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31、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积极性不高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
3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34、二战后,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率先进行改革的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3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点主要是
A、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B、改革使社会经济全面振兴,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C、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旧有体制,积累了许多问题
D、改革使军备力量大大加强,对外推行积极进攻战略
36、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德国历史面面观
俄国1861年改革
俄国十月革命
斯大林经济体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