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八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一、温故知新基本制度: 、 、首要环节:法制建设 基础环节:内政 法律体系:理论构想:统一潮流实践效果: 、 回归三大政策: 、 、五项原则:外交 50年代:主要成就 70年代:八九十年代:21世纪: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1、1956—1966年,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有成功也有失败,各表现在什么地方?成功:1956年1960年失败:1958年1966—1976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说说其各自的情况?农村:改革城市:建立初步:开放 进一步:新阶段: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建立了哪两种经济体制?1949—1978:1978—至今:4、上述两种经济体制是如何在中国确立的?它们的确立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时间:建国之初:确立 过程 1952年底:1953—1957年:1953—1956年:正面:影响负面:时间: 年、 年确立过程 改革开放正面: 、 、 、影响负面: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不断发生变化,情况如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即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保护富农经济。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把分给农民的土地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民从此丧失了对土地的所有权。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提高公有化程度,农民连单独使用土地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只能参加集体劳动。这种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旧体制,农民虽仍未获得土地所有权,但毕竟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2006年年初,收取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也废止了。2、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我国经济政策是这样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生产,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1956年召开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失惨重。1960年冬开始纠正左倾错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运动的经验教训。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接着在城市进行改革。开放先是设几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开放的格局。3、纵观古今,我国的对外交流和开放经历了一个“之”字型的演变历程:我们不妨把汉唐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史分成如下几个阶段:汉唐——主动开放时期,明清——主动锁国时期,清末民国——被动开放时期,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被动锁国,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主动开放。汉唐时期,中国以泱泱大国的恢弘气度和宽阔胸襟,不但勇敢地走出去,而且大胆地迎进来,西汉时张骞穿过漫漫沙海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路来到中国,唐朝时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长安变成国际性的大都会。明清以降,统治者以所谓的“天朝上国”自居,实行愈来愈严厉的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主潮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发动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撞开了中国的大门,沿海沿江都成了开放的场所。1949年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新中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上孤立,加之后来中国又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决裂,中国基本上是被迫关起门来搞建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两项决定,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198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已经开放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连成一片,形成环渤海开放区。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5个城市,不久又批准了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遍布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也逐步开放。至此,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从主动开放到主动锁国,从主动锁国到被动开放,从被动开放到被动锁国,从被动锁国到主动开放,中国历史看似经历了一个轮回,其实每一次变化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汉唐主动开放,但那毕竟是君主专制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主动开放,则早已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清末至民国虽然也对外开放,但当时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列强打进来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今我们的对外开放,则是在把帝国主义打出中国后又把他们的后人让进来的,中国没有因此丧失任何主权。四、本专题你应该通过的测试:1、“到2000年底,海尔在海外已建成10个工厂,3.8万个海外营销点产品已进入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许多国家成为了主流品牌。海尔冰箱、冷柜、空调3种产品已实现1/3出口国外。”海尔的这一变化说明了①中国的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②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③中国的重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④中国资本国际化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但企业采用这样的措施没有主动权,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此材料说明A.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主动权 B.企业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C.有利于节约资源 D.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A.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 B.加入WTOC.内地各省会城市的开放 D.参加APEC4、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5、“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对这句1978年出自安徽凤阳农民的话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④说明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6、“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是指A.农村的土地改革 B.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D.农村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7、下列这组图片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哪项内容相关?A.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C.分配方面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D.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8、读下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的出现年代不会早于A. 1958年 B.1959年C.1960年 D.1978年9、以下统计数字反映了历史现象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1956国民收入(%) 1956年工业总产值(%)国营经济32.2,合作社经济53.4公私合营经济7.3个体经济7.4 社会主义工业67.5公私合营工业32.5资本主义工业0A.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合作社经济为主体B.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已经完全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成分发生了根本改变,私有制经济已基本上不存在D.由四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两种经济并存,个体经济仍占一定比重10、出现图四中1961年工业国民收入趋势的政策因素是A.苏联撕毁与我国的合作协议B.合理调整工商业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D.中共中央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11、“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12、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13、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A.1954年,李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B.1958年,李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C.1977年,李建国参加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D.1978年,李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14、2006年我国广告经营额超过1800亿元,国内广告从业人员达百万人左右,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广告市场。我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①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②激活市场,加快商品流通 ③缓解就业压力 ④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5、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B.三大改造运动中C.“大跃进”运动中D.人民公社运动时期16、某中学生读了右面的漫画后得出以下认识,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大跃进运动B.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C.表明当时经济建设追求高速度D.一五计划全面展开17、“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社高潮C.“大跃进”运动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8、下列事实违背中共八大精神的有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③八字方针④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19、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1962年农业生产状况表农业产值 粮 棉花原计划(百分数)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斤 2200万担实际达到(百分数) 比上年增长11.6% 3400亿斤 2400万担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人民公社化运动C.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D.十年“文革”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1、下列政策和具体措施中,你认为不利于扩大开放和发展的是A.1986年藏族同胞在通往尼泊尔、印度的大小出口摆起了货摊B.到2005年,世界著名的500强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了400多家企业C.海尔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建立了14家工厂和工业园D.为防止资金外流,四川省经委禁止长虹集团在非洲建立分厂22、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②扩大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平等互利③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是广东、福建两省④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④23、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对外开放相比最本质的不同是A.前者是主动自强的开放,后者是被迫屈辱的开放B.前者是经济目的,后者是政治目的C.前者是全方位的开放,后者是部分开放D.前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开放,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放24、下图为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这种变化情况反映了①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②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④这种变化标志着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5、“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26、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27、从1950年开始至今,中国先后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土地制度改革。下述土地制度改革产生结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农村集体所有制初步形成②农村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③地主土地所有制基本废除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台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D.③②①④28、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原理的是①土地改革的运动②农业合作化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家庭联产承包制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29、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何时A.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B.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后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0、下列现象没有涉及到所有制方面变化的是A.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B.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C.改革开放后的股份制改革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1、1953年我国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78年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对以上变化评述最准确的是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B.后者是前者的发展C.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D.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32、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③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3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A.由中共的政党性质决定的 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34、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在下列中央的农业政策中,最能充分体现“放活”原则的是A.农业合作化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A.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6、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A.临近港澳 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37、当今,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A.海南岛 B.深圳 C.上海浦东 D.广州38、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措反映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世界市场对中国开放,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世界开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体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体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39、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对这一战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B.适应加入WTO后的形势C.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D.其基本含义是加强商品输出40、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其做法有①到境外创办企业 ②引进外资,加快发展 ③扩大对外贸易,丰富人民生活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