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案新编:第九章 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案新编:第九章 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九章 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一、新课导入、
有一句话,叫做“众人拾柴火焰高”。此话还真不假。馒头和面条有一次因争执打了起来。面条仗着自己身强力壮打了馒头一顿。馒头不服气,就邀约馍馍、窝窝头前往面条家报复。恰好面条不在家,在回来的路上看到路边躺着一袋方便面,于是馒头伙同馍馍、窝窝头把方便面打了一顿。方便面大呼冤枉,馒头恨恨地说道:你以为你烫了头发我就认不得你了!馒头张冠李戴,闹了笑话,这且不表,现在要说的是,馒头为什么能把方便面痛打一顿?还不是因为它和馍馍窝窝头团结的缘故?美国为什么能强盛这么多年而不衰?因为美利坚民族是很团结的民族。在美国,中小学的教室里都挂有国旗。每天上第一节课之前,儿童的第一件事就是全体起立,右手置于胸前,唱国歌,向国旗行礼,并背诵忠诚国旗的誓言:“我要宣誓忠诚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所代表的共和国,……这个国家不可分裂,并给所有的人自由和公正。”而在美国西点军校,到了黄昏降国旗的时候,听到一阵嘹亮的军号声响起,几乎所有在场的人,不管男女老幼都站起来,面向国旗,肃然而立,整个场内鸦雀无声。有如此爱国的人民,国家岂能不强?众人拾柴,火焰焉有不高之理?
当然,拾柴也有个怎么拾的问题。不拾柴,火焰不高,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即便众人都拾柴,火焰也不一定高。严寒的冬天里,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烧,烤得人浑身暖烘烘的。有个人想:天这么冷,我绝不能离开火,不然我就会被冻死。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这堆无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灭了,这群人全被冻死了。此乃不拾柴所致。又有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其中一个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捡柴,这火迟早也会熄灭,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捡柴,没有人烤火,都被陆续冻死在了捡柴的路上,火最终因缺柴而灭。此乃不讲究拾柴的方式方法所致。另有一群人点燃了第三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着火堆取暖,也没有全部去捡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暖、轮流捡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捡柴,于是人人都去捡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温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够的柴源而熊熊燃烧,大火和生命都延续到了第二年春天。这才是可取的拾柴方法。这就叫做吃一堑长一智。由拾柴的方略,我不禁想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什么时候民族政策执行得好,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民族政策遭践踏,我们的事业就一败涂地。谁若不信,就请学习本章——各族人民的团结。
知识结构
旧中国少数民族落后原因
新中国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
民族区域自治
党的好干部孔繁森
三、重点难点分析(略)
四、高考试题回放(无)
五、新情景设置(略)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
一、新课导入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联合国总部的联合国国旗为此降了半旗。有些国家的外交官有意见,说我们国家的第一元首去世,联合国国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政府首脑去世,你们却为他降半旗,这是为什么?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挺身而出,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作了不到一分钟的演讲:“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降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没有一分钱的存款!(2)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一个国家的元首,如能做到其中的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下半旗。”他说完转身就走,广场上只留下了那些哑口无言的外交官。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的都是事实,但我以为这还不是联合国为周恩来降半旗的全部原因。如果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在担任政务院总理的同时兼任外交部部长,和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都打过交道,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威望,我想联合国也不一定为他降半旗。周恩来从青年时代就步出国门,勤工俭学,回国后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谈判方面,更是无人能出其右,被称为“谈判圣手、外交长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重庆谈判,北平谈判,这些都和周恩来的鼎鼎大名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的外交才能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超水平发挥。以下是周恩来外交生涯中的几朵花絮,同学们不妨先听为快——
1954年,周恩来作为首席代表,率中国代表团到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为了让参加会议的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人士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代表团在会议间隙放映了一些国产影片,其中有一部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关工作人员用英文写了长长的剧情介绍,准备分发给外国观众。周恩来看后认为不妥,人家是来看电影的,谁有闲心看如此冗长沉闷的剧情介绍?写长了不行,写短又该怎么写?周恩来建议只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并打保票说,仅此一句,就足可吸引观众,不信咱打赌,如果不奏效,我出一瓶茅台。打赌的结果,周恩来果真赢了。外国观众不仅看得津津有味,而且有的女士还泪眼婆娑了呢。联想之绝妙,让人叹为观止。
20世纪60年代,一个美国记者对周恩来进行采访时,发现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牌钢笔。这位记者自作聪明,用几分讥讽的口吻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一个大国的总理,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恩来总理微微一笑,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战利品,是他作为礼物送给我的。当时,我想咱不能无功受禄,就加以谢绝,可这位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我觉得也的确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这支贵国生产的钢笔。”不露声色,绵里藏针,给了那位记者以巧妙的回击,怎不让人拍案称奇?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尼克松访华前的那则逸事大概就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的了。尼克松很重视访华这个事,他想让整个世界都知道他访华了,而不想悄悄地走来和离开。怎么办?好办,让卫星电视直播就是了。可问题是,当时中国没有通信卫星,也没有地面转播设备。美国这次很大度,说这不成问题,你们没有,我们有啊,卫星就用美国的,你们中国只负责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建几个地面接收站就可以了。当时参与该问题谈判的中方人员以为这倒不错,既省心又省钱,何乐而不为?没想到回来向周总理一汇报,挨了一顿训:让美国人自备设备,钱倒是省了,可我们国家的主权呢?主权能是用金钱换来的吗?回去告诉美国人:一、好意我们心领了,但恕不接受,主权问题不容含糊,我们会做好准备,一定会把贵国总统在中国的活动传播到整个世界;二、现在中国确实没有通信卫星,还请贵国帮助中国在国际上租用一颗,在租用期内,这颗卫星的所有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允许美国使用,但要收取使用费;三、租用卫星的费用和使用卫星的费用不能太过悬殊,中国不能当冤大头。听到这三点意见,美国人惊讶得直吐舌头,同时也对周恩来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租用和使用是相互联系的,二者的价格基本上是相等的。中国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没花自己的一分钱,真乃一箭双雕,一石二鸟。难怪当时参与谈判的美国代表发自肺腑地说:我要告诉我的家人,我要告诉全世界的人,周恩来确实不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你说,这样的政治家,联合国不为他降半旗又为谁降半旗?
以上只是周总理外交生涯的一鳞半爪,要想了解全豹,那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本章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二、知识结构
“时移则事易之所指”:外交政策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
调整
20世纪 “时移”之表现 “事易”之表现
50年代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一边倒(与苏联等国建
两大阵营的对峙 交)
睦邻友好(提出和平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
议)
60年代 外交环境恶化( 中苏 一大片(加强同亚洲、
关系破裂,中美关系 非洲、拉丁美洲国家
紧张) 的政治经济往来)
70年代 国际形势转变(苏联威 小球(乒乓球)影响
胁中国安全,中美关系 大球(国家关系)
缓和) (恢复安理会常任
理事国席位、尼克
松访华、中日邦交
正常化)
8、90年代 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流 重要调整(反对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政、不结盟政策、
坚持对外开放)
四、高考试题回放
1、(1996·全国卷·19)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B)
(1)中日建交(2)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3)中美建交
A、(1)(2)(3)B、(2)(1)(3)C、(3)(2)(1)D、(1)(3)(2)
2、(1999·全国卷·24)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B)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3、(2000·全国文综卷·21)
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D)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4、(2000·全国文综卷·22)
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A)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
5、(2000·上海卷·30)
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C)
(1)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3)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中日友好条约》签订
A、(1)(2)(3)B、(2)(3)(4)C、(1)(2)(4)D、(1)(3)(4)
6、(2001·广东河南卷·18)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A)
(1)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A、(1)(2)(3)B、(2)(3)(4)C、(1)(3)(4)D、(1)(2)(4)
7、(2001·江西卷·17)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在于(C)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D、中日邦交正常化
8、(2000·春季卷·22)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9、2、(1994·全国卷·4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摘自1972年2月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惟一合法政府……(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努力。
——摘自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三 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摘自1982年8月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 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摘自1979年4月卡特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说明:尼克松总统(共和党,1969—1974年),卡特总统(民主党,1977—1981年),里根总统(共和党,1981—1989年)】
回答:
(1)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的发展?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应在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两个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间敌对关系的结束,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阶段;它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有力的约束,有利于反霸斗争。
(2)据材料一、二、三,美国两党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一致
(3)据材料三,说明这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
提供了双方确认的原则基础
(4)据上述各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材料四表明,《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粗暴的干涉了中国的内政;该法是美国单方面制定的国内法,对中国没有约束力,儿 中美联合公报是以国际关系和两国关系准则为依据的。该法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五、新情景设置
钱三强抱着为中国人争气的信念,在法国留学期间,全身心投入学习。他的活动场所除了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巴黎这座世界名城的秀丽景色和名胜古迹,对他没有丝毫的诱惑。由于不懈努力,他在许多领域对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一片赞誉声中,他依然兢兢业业,被誉为“最优秀的东方青年”。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克服阻挠,回国效力。当时,哈尔滨工程学院院长陈庚大将曾满脸疑云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斩钉截铁地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接着钱学森马上着手开展各种工作,组织领导并参与中国战略导弹、卫星研制,对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仅几天,便回来报效祖国。为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他隐姓埋名,在茫茫天际的荒原戈壁,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呕心沥血,默默奋斗28年。他克服了没有外援,没有先进设备,缺乏资料等各种困难,为“两弹”的试验成功作出了杰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行核弹试验时,曾出现过一次偶然事故,核弹从飞机上直摔地面却没有爆出蘑菇云。如核辐射扩散,一克钚就可以毒死100万只鸽子。万分担心的邓稼先决定亲自找。发现掉落地点后,他拦住别人,勇敢地走进危险区搜索。找到碎弹时,焦急的他竟忘了一切,用双手捧起弹片。当他看到放射物没有大量扩散时,才想到钚239的微量辐射已侵入自己体内。几年后邓稼先患上癌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98年6月,经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局授权评估,认定长沙“国家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中心”的杂交水稻“袁隆平”品牌价值为1008.9亿元,为中国无形资产之最。1998年9月,朱镕基总理特批1000万元经费支持袁隆平的研究。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事迹?从这些科学家身上,你得到哪些启迪?不妨执笔为文,与大家分享。
众人拾柴火焰高
时移则事易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