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新课导入1、五次敲开微软之门有个找工作的年轻人来到微软分公司应聘而公司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洋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便用不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听清后颇感新鲜,心想莫非对方真是个人才?便笑着说那今天就破例一次。面试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对总经理来说这是他在微软任职以来所经历过的最糟糕的一次面试。年轻人的中专学历与微软所要求的本科学历不符,他对软件编程也略知皮毛,对于总经理提出的许多专业性问题,年轻人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根本就回答不上来。正当总经理要回绝他时,年轻人说:“对不起,这次我是因为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认为他只是找个托词下台阶,便随口说道:“那好,我给你两个星期时间,等你准备好了再来面试。”回去后,年轻人去图书馆借了计算机编程专业的书籍,在家苦读。两周后第二次面试,年轻人对总经理提出的相关专业问题已基本能应付下来,不过他仍没有通过面试,因为凭他的编程知识与微软所要求的软件工程师水平相差实在太悬殊。面试结束后,总经理建议性地问道:“不知你对微软的其它岗位是否感兴趣,比如销售部门?”年轻人接受了建议,可是对于销售他却一窍不通,于是总经理又给了他一周时间去准备。年轻人去书店买了一些关于营销的书籍,又埋头苦读一周。一周后,年轻人虽然在销售知识方面进步不小,但仍没能通过面试。在第五次面试时,年轻人没有回答任何问题,因为当他第五次跨进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对他宣布,其实在第三次面试时他就已经成为微软的一员了。见中方副总经理疑惑不解,洋总经理解释说,我发现他接受新东西的速度非常快,这说明他是一个有发展潜质的人才,尽管他没有本科文凭,但微软将来的希望就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而且五次应聘他都没有退缩,这说明他很乐观,心理很健康。他还勇于尝试敢于接受挑战,不放过哪怕百分之一的机会,这说明他有强者的素质。不久,年轻人就得到了微软的重点培训。在此事件中完全可以作这样一个假设:只要其中一方的观念是保守消极的,事情根本就不会出现。2、成功的秘诀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回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臂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想得到成功的秘诀,然而成功并非唾手可得。我们常常忘记,即使最简单最容易的事,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成功的大门绝不会轻易地开启。成功并没有秘诀,但坚持是它的过程。事业成功的秘诀是坚持,是不怕失败,革命何尝不是如此?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的时候,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但他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屡败屡战,最后终于获得了初步成功。要想知道孙中山是怎样上下求索,奋斗不止的,就需要学习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现在先学习第二节——二、知识结构为什么要建立背景 民族主义为什么能建立时间概况 地点 民权主义人物纲领特点 民生主义评价意义三、重点难点问题分析为什么说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用革命手段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推翻旧王朝是为了建立新政权。建立什么样的新政权呢?如果建立一个和清王朝一样的封建帝制,那无异于换汤不换药,与革命的宗旨背道而驰。孙中山与封建帝制决裂,决定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革命指明了方向。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甲给人足”。什么样的政权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专制政权不可能,只有一个民主的政权才行。创立民国,既是民族主义思想的落脚点,又是民生主义思想的出发地,说其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可谓当之无愧。四、高考试题回放1、(1993年·上海卷·16)孙中山将解决土地问题列入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最早是在(B)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B、同盟会时期C、二次革命时期D、护国运动时期2、(1994年·上海卷·11)下列各项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是(D)A、反对满洲贵族,反对民族压迫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C、国民有言论、集会、著作自由D、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向地主收买土地3、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D)A、成立时间最早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五、新情景设置康有为晚年定居青岛,归葬崂山。康有为墓位于崂山枣儿山(又名象耳山)。这块墓地是康有为生前从南方请来的风水先生在五月端午前后冒雨勘察了3天,最后才定下的位置,康有为花了43块大洋买下了这块墓地。后来有人说,康有为选的地方不好,姓“糠”的埋在山上,风一刮,就吹没了。也有的说:象耳山,糠藏在象耳内,不致吹散。1966年8月下旬的一天,崂山某中学红卫兵掘开康墓,掏出康有为的头骨和其他殉葬品。他们把康有为的头骨绑在木棍上,推着车子,游街示众,边走边喊着“打倒中国保皇派的祖师”的口号,忙乱中,把下巴骨也丢掉了。这时正逢青岛市红卫兵联合总部和青岛市博物馆联合举办“造反有理”展览会,时任展览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的王集钦(上一辈人与康有为家有过接触)为了加以保护,提出将康有为头骨收上来展览,派人到崂山联系,叫他们送上来。展览会闭幕后,康有为的头骨被扔在石阶上,幸好没有破损。王集钦见状,悄悄地把头骨包好藏了起来,直到1984年5月20日才重见天日。从1980年到1983年,青岛市为康有为迁墓事到处选择墓地,最后把墓地选在大麦岛北面浮山的南坡上,占地700多平方米,墓石两侧栽了6棵龙柏,象征戊戌六君子。墓碑高2.22米,宽89厘米,厚30厘米,正面有刘海粟撰写的“康有为先生之墓”七个金字。这次康墓的选址,“风水先生”又发话了:“姓康的埋在大麦岛,这就对了,糠包着麦粒,只要麦岛不沉,康墓就千秋万代永垂不朽,与日月同辉。”云云。1985年10月27日上午9时45分,康有为迁葬揭幕式开始。康有为的弟子——90岁的艺术大师刘海粟高亢地读完了他写的碑文,又读了连夜写的颂辞:“公生南海,归之黄海。吾从公兮上海,吾铭公兮历桑海。文章功业,彪炳千载。”青岛崂山的红卫兵为什么说康有为是中国保皇派的祖师并掘了康有为的墓?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时候,康有为反对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与革命派进行了论战,妄图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被称作“保皇派”。既然康有为反对革命,文化大革命之后,青岛市政府为什么又给康有为迁葬,并举行隆重的仪式,刘海粟也说康有为“文章功业,彪炳千载”?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前倡导维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挽救中华民族危亡,提倡新学,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功不可没。戊戌六君子是怎么回事?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参与戊戌变法,被杀于北京菜市口,被称为戊戌六君子。每次康有为选墓,风水先生都要出来说话,你对此有何评论?人物命运的沉浮与政治风云的变化密不可分,与风水关系不大,风马牛不相及。从康有为死后的命运沉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每一个人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致于落伍。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爆发一、新课导入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一个大草原上。一天,一群游客正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快乐地追逐嬉戏,忽然,他们身后窜出一团大火,火借风势,直向游客们扑来。就在这死难临头的惊险时刻,一位老猎人出现在游客们面前:“各位。别跑了,大家还是听我的话,动手扯掉这一片干草,清出一块地面来。”游客们见是一位老猎手,觉得他经验丰富,就马上按他的吩咐,七手八脚地猛干起来,很快就清出了一大块地面。火是从北面烧过来的,老猎人让大家站在空地的南端,自己跑到空地的北端,并把草堆搬到北边去。望着渐渐靠近的大火,游客中有人惊恐地问道:“老猎人,火再烧过来怎么办?”“别急,我自有办法。”一会儿,大火快烧近时,老猎人才拿了一束很干的草点燃起来,堆在游客北面的草立刻熊熊地燃着了,竟然逆着风迎着大火方向烧去,这两股火立刻打起架来,火势居然慢慢小了,而留给游客的空间越来越大。两股大火斗了一阵子,终于筋疲力尽,慢慢地熄灭了下来。只剩下大股黄褐色的烟柱还在草地上不住地盘旋上升。当获救的游客向老猎人讨教“用火灭火”的奥秘时,老猎人深深地吁出一口气,说:“在烈火上面的空气受热后会变轻而上升,各方面的冷空气就会去补充,这样,在火的边界附近,一定会有迎着火焰去的气流。等到我们北面的大火接近我们的草堆时,我们把草点燃后,那么,两股火后面的草都没有了,就会渐渐熄灭。当然,火不能点燃得太早,也不能太迟。”游客们恍然大悟。上述故事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辛亥革命。面对大火,一不要怕,二得会灭火。革命何尝不是如此?一不要怕对手,二要得掌握消灭对手的时机。这么说吧,武昌起义之所以爆发并成功,这是和举行起义的新军当机立断分不开的。请看——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问题分析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为什么就使革命潜伏了失败的危机?辛亥革命的目标是要建立民国,实行共和制,而立宪派和旧官僚最大限度是倾向于实行君主立宪,他们掌握政权,对革命是个不祥之兆。立宪派和旧官僚和袁世凯是同一个营垒的战友,可谓“志同道合”,即便清帝退了位,勉强实行了共和制,他们也会和袁世凯实行遥相呼应,帮助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四、高考试题回放1、(1996年·全国卷·12)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C)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2、(2002年·上海卷·15)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具体组织和发动这次起义的团体是(C)A、兴中会、华兴会B、华兴会、文学社C、文学社、共进会D、共进会、兴中会五、新情景设置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举枪逼一向仇视革命的黎元洪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是一个错误,为立宪派旧官僚陆续投机革命,掌握地方政权开了先河,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举枪逼一向仇视革命的黎元洪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不是一个错误,而是一个高超的策略。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革命党人自身的弱点,与国民党人举枪逼黎元洪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没多大关系。你赞同上述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一、新课导入源自南纬2度的维多利亚湖的丛林间的长盖拉河构成了尼罗河的源头,在流经埃及时形成了一个三角洲。尼罗河除了年复一年供给人们果腹的渔米、休闲的胜地、巨大而天然的空气净化器外难免还要发点小脾气——洪水泛滥。于是尼罗河旁边的人们决心要整治它,一项浩大的工程历经30年才最终得以完成,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坝——阿斯旺水坝。竣工后的水坝终于把桀骜不驯的青龙——尼罗河降伏了。被拦腰截断的尼罗河上游成了一个平静而深邃的人工湖,长500公里,宽30公里,水深120米。埃及人依次在湖边建起了12座发电厂,不仅供给全埃及人的生产生活用电,还远销他国。此外,水坝建成使埃及可耕地面积增加了三分之一,即使身处沙漠腹地的埃及人也可吃上香喷喷的大米,穿上自己棉田里收获的梅花织成的“霓裳羽衣”但仅仅过了20年,由于环境和生态链的破坏,埃及人 就不得不为这世界上第一大坝付出巨大的代价。代价一:由于阿斯旺水坝截断了尼罗河,河流上下游的生态链被切断了。两岸的动植物开始减少,必须在这条河上下游回溯产卵的鱼也中断了它们的生息途经,河里的鱼逐年减少。代价二:由于河水被拦腰切断,下游河水向南倒灌(尼罗河由北向南入海),反而造成河水泛滥和洪灾,大批稻、棉田被淹,比未修大坝时损失更大。代价三:同样因上述原因,河流上游的泥沙无法被清除,每年泥沙沉积达75厘米,结果导致泥涨水高,每年河水上涨3米。致命的是水坝无法清除这些沉沙,将来某一天水面终将全面超过水坝,这一可以预见的情景就像达摩克利斯剑或一颗迟早要爆炸的核弹。上述事例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一意孤行,否则将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就是对上述情形的形象表述。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审时度势,以退为进,灵活机变,有时候却往往能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就拿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来说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而1911年尽管在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但靠这个政府的力量推翻清政府简直是难于上青天。若借助一个人的力量,却有可能达到目的。这个人就是袁世凯。孙中山对此进行了艰难的选择,最后终于决定以自己的让位来换取袁世凯的逼清帝退位。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对了,清帝终于退位,辛亥革命好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革命志士的血总算没有白流。要不,推翻清政府还不知要到猴年马月,革命志士在九泉之下恐怕也难安眠。南京临时政府是怎样建立的?袁世凯是怎样逼迫清帝退位的,又是怎样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的?学了本节内容就知道个大概了。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问题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极尽让步之能事,为何帝国主义仍不支持孙中山,却不遗余力地扶植袁世凯?《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侵华工具,俯首帖耳,逆来顺受,而辛亥革命却把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给推翻了,实际上是对帝国主义的沉重打击。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目的是在推翻清政府后,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起来,这是帝国主义所不愿看到的。袁世凯早年曾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帝国主义所赏识,既然清政府这艘破船即将在革命的惊涛骇浪中沉没,扶植新的侵华代理人就迫在眉睫,而袁世凯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四、高考试题回放1、(1997年·全国卷·9)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有(C)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应付局面2、(1996年·上海卷·1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A、彻底结束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3、(2000年·全国春季卷·12)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D)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4、(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卷·16)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B)A、湖北军政府成立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清帝退位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5、(2002年·北京春季卷·16)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A)A、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6、(1995年·上海卷)简要评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材第88页)五、新情景设置《读者》2002年第10期发表了王树增同志的一篇文章《百年前的李鸿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焦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其中切盼他的大清国举行新政,力图自强。李鸿章说,大清国已经没有绝对封闭的国防,西方势力不但在文化上侵蚀着中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侵占中国的野心,其手段是一国生事,多国构煽。列强的友好和野心从来都是搀杂在一起的。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文章说“李鸿章与洋人周旋了一辈子”,有哪些史实可以证明?参与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与外国进行商战;参与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文章说西方势力侵略中国的手段是“一国生事,多国构煽”,有哪些史实可以证明?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美国、法国紧随其后,趁火打劫,分别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1856年——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伪装“中立”,进行“调停”,实际上又是趁火打劫。俄国在做帮凶的同时,还单独作案,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西方列强默许纵容,后来《马关条约》签订,见日本从中国获取那么多权益,侵华野心急剧膨胀,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英法美俄等国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李鸿章死前为清政府开了一个药方,那就是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你认为这个药方对不对症?你能否用正反两方面的史实证明之?对症。反:清政府没有接受李鸿章的建议,镇压了旨在对外开放发展资本主义的戊戌变法,结果被淹没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前不久又加入WTO,汇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潮流,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方势力动辄制裁中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要不要要不要要不要进行论战三民主义阐发纲领建立组织山雨欲来风满楼发动起义著名的影响最大第一次武昌起义投机黑云压革命之城革命黑云压清政府之城失败危机黑云压城城欲摧改元建国退:让位于袁世凯悲:果实被篡夺喜:清帝退位以退为进喜与悲进:限制袁世凯权力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