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资源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一“文化中国”
一、文化中国
1,文化的含义
“文”: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化”:变化,改变,教化。合起来作为文化学意义上的一个词语,却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如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有人将文化定义为“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念系统”。有人认为文化是某一群体解决问题和缓和困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现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往往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2,中国的由来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3,中国的别称
⑴中华。“华”者“花”也,即居于中央的如花之国。朱元璋曾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⑵华夏。华夏初指中原地区,后来才变为包举全域的称谓。“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朝代,古音“华”“夏”相近,故又合称“华夏”。
⑶中原。《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注——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⑷赤县神州。毛泽东有诗句“长夜难明赤县天”即此也。
⑸支那。China的译音。一说是秦的译音;一说是昌南的译音(昌南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旧称)。
⑹睡狮。晚清以来,国势日蹙,外国人贬称为“东亚睡狮”。国人视来似乎贬中有褒,颇不以为忤。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二“天文历法”
二、天文历法
1,天文星象
先秦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是由东西南北四根大柱子支撑的,天像一个半球形的罩,,罩住了大地,所以《女娲补天》中才有“四极废”、“天不兼覆”这样的描写,《赤勒川》则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古人常用天象来预测人事,把天象与人间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如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拖有长长的尾巴,它的出现就被古人认为是预兆兵灾的凶象。《唐雎不辱使命》中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因为月亮是诸侯的象征,所以这种天象是诸侯有灾的凶兆。僚是诸侯(吴王),他将被刺,所以上天才显示出这样的天象。通过对月亮的观测,人们又将月亮的盈亏圆缺比附于人事之聚散离合。无数文人墨客望月抒怀,借月寄情,请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句里包含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啊。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还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州国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的分野。这样,天地联为一体,天上某一区域的某些天象变化,就直接预示着地上相应区域的吉凶祸福了。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就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三国演义》中更是随处可见观测天象的描写。
古诗文中常见的天象描写还有: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天罡: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星丛中有36个天罡星,72个地煞星。小说《水浒传》受此影响,将梁山泊108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2,历法
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种由太阳运动而确立的24节气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又叫农历。在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24节气名称,与现今通行的名称一致。
二十四节气歌
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
(正月)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
(二月)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
(三月)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
(四月)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
(五月)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
(六月)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
(七月)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
(八月)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
(九月)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十月)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开
(冬月)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
(腊月)小寒快买办,大寒过新年
3,纪时纪年
⑴纪年
“年”的本义指谷物成熟、丰收,后来才由谷物成熟的周期引申指寒来暑往的周期,即今天意义上的“年”。古人纪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先秦时主要采取帝王称号加年次的纪年方法,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就是,《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中的“十年”就是鲁庄公十年。
②到了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来纪年。例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庆历”是宋朝皇帝的年号。明清时期更是习惯用年号纪年。
③干支纪年法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两两相配的一种纪年方法。天干与地支可以有六十种搭配,因而六十一循环,周而复始。因为天干与地支是插花相配的,所以称为“花甲子”,简称“花甲”。今天称年过六十为“年过花甲”就来源于此。如辛亥革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
⑵纪月
古代纪月,通常和今天一样,也用序数,但是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称呼。例如,一年分为纯夏秋冬四季,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来分别称呼,如孟春、仲夏、仲秋等。农历一月叫正月,十一月叫冬月,十二月叫腊月。
⑶纪日
古人常用干支纪日,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除此之外,每个月中有几天还有特殊的称呼: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月末的一天称“晦”。例如《五人墓碑记》“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登泰山记》“戊申晦”。
⑷纪时
古人纪时常用日晷、刻漏、更鼓等方法计量一天的时刻。例如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子时即相当于今天的23点到次日1点,丑时相当于1点至3点,寅时即3点至5点,依次类推。如《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中的“戌时”就是晚上7点至9点。
古人还把一夜分成五段,这就是流传至今五更。因为打更时击鼓报更次,所以几更又称为几鼓,如《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古代把晚上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此外,古人还给一天十二个时辰起了专门的名称,参见下表:
十二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时间
23—1— 3 — 5— 7 — 9 —11 —13 —15 —17 —19— 2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三“地理山川”
三、地理山川
人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其实“中国”的含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在春秋时期,“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这一意义后代有时仍沿用,如《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下文还有“中国士众”“中国人”等,这里的“中国”都指中原地区。后来,“中国”的所指范围又扩大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甚至还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范围。到了清代,凡是清政府所辖范围内,均称“中国”。
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划分为九个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所以又有称全国为“九州”的,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下面大致分几个小标题,略说一下我国古代地理山川方面的一些常识性问题。
1,古代政区
我国古代的政区划分随时代不同而不同,大体上是以下集中情况:
秦汉时期是郡县二级制。秦将全国分为36郡,共辖大约一千个县;汉代出现了分封的王国,可辖数郡或一郡,东汉时刺史辖区发展州一级的地方辖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州、郡、县三级制。唐宋时为道——州——县三级区划。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道”这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道”在汉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汉书》地理志解释为“有蛮夷曰道”或者“县主蛮夷曰道”。
  到了隋唐时代,出兵征战经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为“某某道”,该方面军主将称“某某道行军大总管”(相当于苏联的某地方面军总司令),例如攻打高句丽时的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浿江道行军大总管等等。后来在内务民政上也使用此名词,在撤并郡县(或州县)之初,一级行政区较少时仅作为监察和地理单位,在后来州县增多之后逐渐成为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由州-县二级制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这种形式和演变过程,与20世纪的法国相似,法国起初把80多个省份按历史地理渊源划分为10几个“大区”,后来大区逐渐演变成为省份的上级单位。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仅为州县之上的一种监察区,之后迭有增加,至二十三道之多(唐睿宗景云年间)。但节度使制掌握地方实权后,“道”日渐演变为对一个节度辖区的称呼,和初唐、盛唐时的意义有所不同。
  宋代地方监察区不使用“道”而改用“路”,字不同义相通。而辽朝因循唐朝旧制仍使用“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元朝建立后,行省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行省下设有道,道下有“路”的行政区划单位。至明清时期,“道”成为省之下军区的通称,如“福建省台厦道”或“台湾道”,但明朝及清朝意义上稍有不同。其中,也有人把清朝的道与省、府、县相提并论,称之为四级地方行政机构。例如,《内政年鉴》。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曾经在省下设“道”为次级行政区划单位,并曾计划“废省置道”,将全国划分为70多个道,但之后并未采用此规划,而之后“道”这个行政区划也被废除。
  至今,朝鲜及韩国仍在使用“道”,为一级行政区,等同于许多国家的行省 (Province),而范围和规模则相当于中国的地区/地级市。日本于明治时代前,各地也有“道”的设置,但目前只剩下一个:北海道。
2,南江北河
在古诗文中,“江”与“河”常常专指长江与黄河。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主,南方以长江流域为主。受这两大水系的影响,南方的水流便都称江,如珠江、澜沧江、闽江等;北方的水流也多称河,如海河、淮河、运河等,连由南向北流入长江的大渡河也受此影响而称河。我国古代以黄河为中心,“河”的地位很高,所以有“天河、银河”,而不叫“天江、银江”。后来南方开发很快,南方富于北方,长江比黄河水好,“江”的地位上升了,这时开发的东北地区便取了“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等名称。
3,特殊地名
在古地名中,还要注意古代特有的方位概念。如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就是汉水北边。现在仍有许多这样的地名,如:洛阳、江阴、等等。
另外,古人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为中心,由此确定东西表里等方位,如江东、江左、江表等均指长江以南地区。
再如:
山东:古代可泛指山的东面;也常常专指崤山以东。与今之山东不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三、地理山川 人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其实中国的含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在春秋时期,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这一意义后代有时仍沿用,如《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下文还有中国士众中国人等,这里的中国都指中原地区。后来,
4,古称别称
南京:古称建康、建业(邺)、金陵、江宁、白下。
扬州:维扬、广陵。
杭州:临安、钱塘、武林镇江:京口。
北京:大都、燕京、北平。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四“姓名字号”  
四、姓名字号
1,姓与氏
姓本来是族号,是整个氏族的称号,氏是后起的族号。到了秦汉以后,姓与氏合而为一,从汉代起就通称为姓了。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姓别婚姻,氏别贵贱。”上古贵族有姓氏,平民无姓亦无氏。
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姓氏分类举例
  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但可惜这只是一些推测。由于年代久远,史前无据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已不得而知。因为当今的‘熊”“马”“牛”、“龙”、“花”、等姓氏,于史书收及传说中均可查出源出,但并不与图腾有什么联系。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曾率领“熊、黑、貅、貔、虎”等。这些“ 熊、罴、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有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
有案可查的《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炎帝(神农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得姓姜。
  黄帝(轩辕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姬水之滨,而得姓姬。
  又姜(彻吧)和羌(Qiang)虽同韵而不同声,但音特别相近。且两字都有 “羊”字头。一个从羊从女,一个从羊从人。从“羌”字的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时代晚期,羌族居住在中国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图腾可能是羊。而姜族则是羌族的一支,或许因为语音的误差而化“羌”为“姜”,或许是母系氏族的母权影响,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原居于陕、甘、青一带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与东夷等部族融合,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国语·晋语》云:“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后多认为黄帝的后裔,后来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年(Nian)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应是其名,“王子”则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孙”)年夫的后人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熊(Xiong)上古五帝之一有颛项(闹旭氏,姬姓),其后人重黎在帝誉时担任火官,被帝答赐为“祝融氏”。共工氏作乱时,祝融奉命平叛。叛乱虽被平息,但祝融并未将共工氏成员全部消灭,况融以此获罪,被帝誉杀掉。祝融死后,其弟吴回担任火官,依旧称祝融氏。吴回有子陆终,娶鬼方氏首领之妹女聩氏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于叫季连。
  牛:西周宋征子之后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牛文之后以其中的字“牛”为姓氏。
  鱼:系出于姓。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为“司马子鱼”(司马是官职,子鱼为其字)。其后人以其宇中的“鱼”为姓氏。
  井:春秋时,虞国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后以其字“井”为姓氏。晋国灭虞国之后,井伯的后代井奚逃入秦国。秦穆公以井奚为大夫,封邑于“百吸”,井奚便号“百里奚”。百里买的支子依旧以“井”为姓氏。
  牧:上古时代,黄帝以“力牧”为相。力牧的后人以其字:“牧”为姓氏。
  终:上古时祝融弟吴回(后也称祝融氏)的儿子为“陆终”。陆终后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终”字为姓氏。
  常:上古时,黄帝曾以 “常先”为相。常先的后人以其字“常”为姓氏。
  孔:出于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于死后由其弟仲衍继承封地。仲衍之后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孙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儿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孔”为姓氏,在鲁国定居。
  廉:颛项的曾孙名廉,其后人以祖字中的“廉”为姓氏。
  乐:出于子姓。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字乐父,其后人以祖上“乐父”中的“乐”字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后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为姓氏。
  高:出于姜姓。齐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后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为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
  宋: 出自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宋国,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
  赵:伯益后裔造父,拉驯马驾车。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练的驾车技术及时将车马赶回。造父因驾车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洪洞县北赵诚),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
  吴: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郑:出于姬姓。周历三封少于友于郑(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的后代以“郑”为姓氏。
  陈: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河南淮阳)。据胙土命氏的之规定,称陈氏,遂名陈满,字少汤。陈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为陈氏的得氏始祖。
  马:出自姬姓。赵国名将赵奢因战功被赵王封地于马扶(今河北邯郸)其子孙从此以马扶为姓,后去“扶”为马姓。
  卫:出于姬姓。周文王其于摩叔于卫,建卫国康叔于孙以名为姓氏。
  蒋:出于姬姓。周公且的儿干伯龄被封于蒋(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沈: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贿受封于深(河南平舆县北),建沈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韩: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儿子受封于韩(山西河津县东北),后被晋国灭掉。桓叔的儿子万受封于韩。万的后代以韩为姓氏。
  秦:出于嬴姓。伯益之后有嬴非子。非于擅育良马,周。孝王以其育马之功封非于于秦谷(甘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用非子的孙子秦仲因功被升为诸侯。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灭亡之后,其子孙以秦为姓氏。
  许: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建许国。其后 以国名为姓氏。
  吕: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怕夷在尧时任掌礼官,又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戚: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戚城(今河南濮阳市戚城遗址)。孙
  林父的孙以邑名为姓。
  谢: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谢(河南唐县南),申侯子孙中有一支 以其封地为姓氏。。
  邹:周代有曹挟封地于邾,战国对改国号为邹。其子孙中有一支 以国号为姓氏。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相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姓氏。
  章:出于姜姓。齐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东东平县东)。受封于鄣的齐大公庶子的后代,去邑为章姓氏。
  苏:颛顼后裔终的最小的儿子樊受封于昆吾,樊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苏(河南温县)。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名高,受封于毕,称为毕,称为毕公高。华公高有庶于受封于潘,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葛:出于嬴性。颛顼之后,封于葛(河南宁陵县东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范:周宣王时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晋国,被任命为士师,其于以官名为姓。
  彭:颛顼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钱铿受封于彭(江苏人徐州),为大彭氏,后人以彭为姓氏。
  鲁: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干伯禽受封于鲁(山东曲阜一带),建鲁国。怕食的子孙以国名为姓。
  韦:出于累韦氏。豖韦氏在夏代居于豖韦(河南滑县东南),为一路诸侯,建豖韦国,又称韦国。韦君后人以国为姓氏。
  苗:楚国令尹斗之于贲皇亡命晋国。受封苗邑(河南省济源市西南)。贲皇又名苗贲皇,
  其后人以苗为姓氏。
  任:出于有熊氏。黄帝的儿子禺阳受封于任,禺阳以任建国,其后国名为姓氏。
  柳:鲁孝公有儿公于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名为氏,称展无骇。展无骇的儿子叫展商。展禽的封邑为柳下。他死后号为惠。所以双叫柳下惠,其后代取封地“柳下”第一个字为姓氏。
  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司徒: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司徒。”
  司空:据说为上古时所设官职,专管天下水利上的工程建设。帝尧时大禹的官职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孙中,有人以此为姓氏。
  司马:上古代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曾为官司马的人的后代,有的以此官为姓氏。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乔: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有守陵的入,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姜: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因此以河名为姓。春秋时代的齐、申、吕、许等封国都是姜姓。
  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东郭:出于姜姓。郭,为古代时的人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为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后人便以东为姓氏。
  东门:出于姬姓。鲁庄公有于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东门旁,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以东门为姓氏。
  西门:春秋时,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门附近,人称西门氏,有的后人便以西门为姓氏。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呼延:东晋时,匈奴呼延部进入中原;后来,其汉化后裔以原部落名称再加以“汉化”的“呼延”为姓氏。
  慕容: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居辽西,后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县境内)。建国,莫护跋以“慕容”为自己部落的名称。后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为姓氏。
  宇文:鲜卑族呼天为“宇”,宇文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为鲜卑部落。东晋时,字文部落进据中原便以宇文为姓氏。
  尉迟:尉迟部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尉迟部的人后来以部落名为姓氏。
  万俟:万俟本为鲜卑族部落名。东晋时,万俟部落进入中原,后以部落名为姓氏。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
  武: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
  所谓“说”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于炅氏。汉代炅横有四个儿子。家中有难,四子逃避,其中一于避居到幽州。改姓为桂。
  田:一儿子伪姓。春秋时,陈厉公子陈完避祸外逃,不愿意以国名为氏,改姓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讨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同:出于司马氏。西汉时司马迁因言获罪,二子为避祸出逃。长子取“马”加两点为“冯”,次子取“司”加一竖为“同”。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
  金:被尊为西方大帝的少昊,因五行说中的西方属金而,称金天氏,其后人有以金为姓的。汉武帝时,匈奴休盾王之于归顺汉朝,汉武帝赐其姓金,取名金日掸。
  刘:出于陶庸氏。尧之后有刘累,到了周代成为唐杜氏。社隰在晋做官:为士师,又称士氏,后来又从上氏改为刘氏。由于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为中国的大姓。汉高祖因项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赐项伯改姓为“刘”。
  郑:出于姬姓。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封于郑,其后人有的以国名为姓。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
  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万山子姬姓。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后叫毕万,毕万后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万”字为姓氏。
  丙:又写作邴。春秋时,晋国大夫邴豫,受封于邴(河南成武县东);其后以邴(丙)为姓氏。
  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汉改姓氏。
  元:春秋时,卫国大夫元亘之后以元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令鲜卑族改穿汉眼,改说汉话,并改换“拓跋氏”为“元氏。”
  少数民族以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后唐王朝。
  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辽、夏、金、元时代,汉族人改换为少数民族姓的为数也不少。
  第十五种: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满族有穆昆组织,产生于姓氏社会,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个穆昆,则冠以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
  壮族经父系计算世系,子女随父姓。女儿出像后,须加双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后。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罗,她便称为“莫罗氏”。此称,与汉族旧习俗(张王氏、李扬氏等相同。
  第十六种:容易读错的姓氏。
  由于汉字有许多多音字及古音有变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读错。如万俟.音为Moqi(莫其),常有人误读为“万寿”。
  区: 音为ōu(欧)常有人读为“区”(qū)。
  黑: 音为hè(贺), 常有人误读为“黑”(hēi)。
  盖: 音为gě(葛),常有人读为“盖”(gài)。
  查: 本是检查、考查的意思,念chá,但作为姓氏要念zhā,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本名便是查良镛。
  教 指传授、教授之意时念jiāo,但作为姓氏时要念jiào。
  任 本是信任、担任、任何之意,念rèn。作为姓氏时念rén,代表人物有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同志。
  曾 指曾经、未曾之意时念céng,但作为姓氏时要念zēng。古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清代名臣曾国藩,今香港特首曾荫权。
  缪 本是修缮的意思,如用在“未雨绸缪”时念móu,但作为姓氏时念miào,代表人物有清末著名宫廷女画家缪素筠。
 晟 本是光明之意,念shèng,如广东省有大型企业广晟集团。但作为姓氏时念chéng。
  单 本是不复杂、独一的意思,念dān,但是作为姓氏时念shàn,三国时期著名谋士徐庶化名就为单福。隋朝名将单雄信。
  乐 是一个多音字,念lè或者yuè,作为姓氏时念yuè,代表人物有战国后期著名军事家乐毅。
  员 又写成“贠”,本意是成员,读yuán,但作为姓氏时念yùn,郑码:ZSLO,U:8D20,GBK:DA4F
  笔画数:6,部首:贝,笔顺编号:542534,前人在用行书和草书书写有带有“口”字的字时,由于运笔较快,“口”字常常是用“厶”一笔写成(当然手写时没有棱角,而是略带圆形的),当这些手写体被不同的印刷坊方块化以后,就形成了异体字。如“兖、兖”“滚、滚”“句践、勾践”。“貟(贠)”和“员(员)”的情况也是正是这样,“貟(贠)”字头上的“厶”,其实就是“员(员)”字头上的“口”。
  仇 作姓氏时应读作qíu
  华 作姓氏时应读作huà ,代表人物华佗
  尉迟 其中的尉应读作yù
  万俟 作姓氏时应读作mò qí
2,名
古人“三月剃发取名”。命名之道,各代不同。商朝常用天干地支取名,如盘庚。春秋战国时,或以动物为名,如触龙、项燕、西门豹;或以贱以丑为名;或以职业为名,如庖丁、师旷、轮扁、优孟。魏晋时好用“之”,如王羲之、王献之。
3,字
古人除了有名外,还要有字,名是生下来时或不久以后就取的,而字则是举行冠礼取的。名与字在意思上经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所以字又叫“表字”。例如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明的意思,基本与“亮”同意;苏轼字子瞻,取“凭轼而瞻”的意思;辛弃疾字幼安,“弃疾”(抛弃疾病)与“幼安”(幼年安康)也有一定的联系。
4,号
许多古人还有号,号就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号有自取的,也有别人给取的。如苏轼号“东坡”,李白号“青莲居士”。有的人还有多个别号,如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朋友又给他赠好“靖节先生”。
古代的帝王、诸侯及大夫等还有谥号(人死后获得的封号)。历代帝王的谥号多为“美谥”(如“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布德执义曰穆”),只有亡国之君才可能有“恶谥”(如“杀戮无辜曰厉,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除了皇帝外,谥号大都用两个字,如欧阳修的谥号为“文忠”,左光斗的谥号为“忠毅”。
皇帝还有庙号,开国3皇帝一般称高祖、太祖或世祖等,后边的皇帝有太宗、世宗等庙号,我们熟悉的如汉高祖、唐太宗。
古代的文人雅士还有室号、斋号,如蒲松龄的书室号为“聊斋”,梁启超的书室叫“饮冰室”,姚鼐的室号是“惜抱轩”。
附录:
(一)古人名、字、号辑录:
孔子,名丘,字仲尼,号圣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号亚圣。
司马迁,字子长,官太史令。
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
王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韩愈,字退之,谥号文
杜牧,字牧之,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司马光,字君实,谥号文正。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关汉卿,号己斋叟。
施耐庵,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归有光,字西甫,好震川。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清远道人。
徐宏祖,字振之,号霞客。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曹雪芹,名沾(应加雨字头),字梦阮,号雪芹。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
(二)古人作品的命名
1,以地名命名
《柳河东集》(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昌黎先生文集》(韩愈,祖籍河北昌黎县)
《孟襄阳集》(孟浩然,湖北襄阳人)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江西临川人)
《亭林诗文集》(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小仓山房文集》(袁枚,辞官后,定居江宁小仓山)
2,以书室名命名
《聊斋志异》(蒲松龄)
《饮冰室合集》(梁启超)
《惜抱轩诗文集》(姚鼐)
《七录斋集》(张溥)
3,以谥号命名
《王文公集》(王安石,谥号“文”)
《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卒谥“文忠”)
《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
《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谥号“文正”)
4,以名号命名
《诚斋集》(杨万里,别号诚斋)
《随园诗话》(袁枚,号随园)
《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号稼轩)
《文山先生文集》(文天祥,号文山)
《方望溪全集》(方包,号望溪)
《樊川文集》(杜牧,号樊川)
5,以字命名
《李太白全集》(李白,字太白)
《魏叔子文钞》(魏禧,字叔子)
《王子安集》(王勃,字子安)
《笠翁对韵》(李渔,字笠翁)
6,以官职命名
《王右丞集》(王维,官尚书右丞)
《杜工部集》(杜甫,工部员外郎)
《高常侍集》(高适,曾官散骑常侍)
《宋学士文集》(宋廉,官学士承旨)
《魏郑国公文集》(魏征,被封为郑国公)
7,以年号命名
《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嘉祐集-权书》(苏洵,宋仁宗嘉祐年间编辑)
1,以地名命名
《柳河东集》(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昌黎先生文集》(韩愈,祖籍河北昌黎)
《孟襄阳集》(孟浩然,湖北襄阳人)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江西临川人)
《亭林诗文集》(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小仓山房文集》(袁枚,辞官后,定居江宁小仓山)
2,以书室名命名
《聊斋志异》(蒲松龄)
《饮冰室合集》(梁启超)
《惜抱轩诗文集》(姚鼐)
《七录斋集》(张溥)
3,以谥号命名
《王文公集》(王安石,谥号“文”)
《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谥号“文忠”)
《司马文正公集》(司马光,谥号“文正”)
《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
《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谥号“文正”)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五“宗法礼仪”
五、宗法礼仪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其主要精神是嫡长继承制。
与此相关,产生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试分述如下:
1,祭祀
①祭天: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祭天的典礼,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
②祭地:
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古文献记载土地神是“社”,祭礼叫“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
③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行封禅礼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后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与宋真宗。
④祭社稷:
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坛。本来,社坛与稷坛是分立的,后来合而为一了。相传共工氏之子名勾龙,能平水土,被称为“后土”,即社神;厉山氏之子名农(一说名“柱”),能播殖百谷,被当做稷神。商汤灭夏,以周人的始祖契(后稷)为稷神。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报”之祭。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秋报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举行,这是社稷的正祭。
⑤祭宗庙:
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后代宗庙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还是周代的礼制。周人宗庙制度,一般认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递邅排列下去。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士一庙。祭祀用的食物,行礼后要分而食之,称为“餕”(j-n),是食鬼神之余的意思。牲肉(生曰脤,熟曰膰)分赠给参加祭祀的宾客或颁赐给同姓诸侯。
⑥九拜:
古代行礼有“九拜”。《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当然,祭祀并不是“九拜”并用。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宗庙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空首礼答拜。吉拜礼行于各种祠祭,凶拜礼是服三年之丧时所行的礼。上古时席地屈膝而坐,跪拜行礼不象后来那样繁缛复杂,对此应有历史的观点。
在周代,贵族中的大宗继承了王位或封国,而小宗、支子只能充任大夫、士,或者降为庶人。宗庙祭祀十分集中地表现出宗法制度的等级差别和尊卑次第。宗族祠堂制度的出现,大致始于南宋。祠堂制是对旧有的宗法制度的补充。一方面,它反映了平民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它也说明人民被更牢固地束缚在封建制度之下。
2,冠礼和笄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的。《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将责成人礼焉也”,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礼经中并无笄礼详文。梁代贺瑒说,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著笄,由女宾以酒醴礼之。女子到了20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3,丧礼
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同样是死,说法就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
4,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⑴国讳:如秦始皇嬴政时,改正月为端月,其父名子楚,《吕氏春秋》就改楚为荆;汉高祖刘邦时,改邦为国。
⑵避圣人、尊者讳:汉淮南王刘安之父刘长,避长而用修;苏轼为避父(苏序)讳,就改序为引,苏辙则改序为叙。
⑶避恶人讳:人自宋后少名浍,我到坟前耻姓秦。
⑷其他忌讳:
古人讳言钱而曰“孔方兄”,讳言大小便曰“更衣、出恭”,讳言死则曰“驾崩、仙逝、坐化、作古”等,古人也避讳地名作为人名。
5,年龄称谓
古人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有专门的名称。掌握这些常见的称谓,对读书为文当有所裨助。
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借指幼年。古代未成年者把头发扎成髫,叫做总角。
垂髫、髫年: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
束发、成童:十五岁以上。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髫。
及笄:女子十五岁左右。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就把头发簪起。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命、半百: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期颐:一百岁。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附录:其他宗法礼仪名词
①七庙
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代称。②六亲
《左转》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
《史记》中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后泛指亲人。
③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④五常
也叫“五伦”,使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得多关系。
⑤三从四德
“三从”指妇女幼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颜、妇功、妇容。这都是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⑥古代丧服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斩衰
  斩衰,丧服名。衰通“缞”。“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齐衰
  齐衰,丧服名。齐,下衣的边。衰通“缞”。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衰三年。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曰齐衰不杖期,为伯、叔父、母,为亲兄、弟;为亲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同居继父两无大功以上亲者。“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大功
  大功,亦称“大红”。丧服名。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清代,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史记·孝文帝本纪》:“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裴骃集解:“服虔曰:‘当言大功、小功布也。’”《明史·礼志十四》:“曰大功九月者,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为众子妇,为女之出嫁者;祖为众孙;为兄弟之子妇......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清史搞·礼志十二》:“曰大功服,粗白布,冠、致如之,茧布缘屦。”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小功
  小功,亦称“上红”。丧服名。是次于“大功”的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年月。清代,凡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仪礼·丧服》:“小功,布衰掌,牡麻致,即葛五月者。从祖祖父,从祖父母报;人祖昆弟;从父姊妹篇,孙嫡人者;为人后者为其姊妹嫡人者。”《新唐书·礼乐志十》:“小功五月殇,正服:为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叔父之下殇,为姑、姊妹之下殇,为从兄弟姊妹长殇,为庶孙之长殇。降服:为人后者为其兄弟之长殇,出嫁姑为侄之长殇,为人后者为其姑、姊妹之长殇。义服: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夫之叔父之长殇。”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缌麻
  缌麻,丧服名,是次于“小功”的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清代,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服期三月,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即所谓“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宋人车垓说此仪久废,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仪礼·丧服》章所载亲属间各种服制被后世奉为权威性的准则,历代遵行,但也有所变通。
五服制罪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西晋定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原则,它不仅适用于亲属间相互侵犯、伤害的情形,也用于确定赡养、继承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五服制罪”的原则实质上是“同罪异罚”的原则在家族范围内体现,它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亲属相奸,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亲属相盗,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有犯,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是自汉代开“礼律融合”之先河以来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它不仅体现了晋律“礼律并重”的特点,也是中国封建法律伦理法特征的集中表现。自西晋定律直至明清,“五服制罪”一直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与完善 
五服的具体应用
  斩衰,“衰”(读做“催”)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是最重的孝服。
  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五服规定,是晚辈对长辈的丧服规定,夫妻属平辈不穿孝服,戴黑袖标即可。 五服的演变
  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
  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话,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另外,对于长辈及晚辈的称呼实际上也是有相应的说法的。
  由自己开始,上一辈为父亲,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由自己往下,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un)孙,晜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耳孙。
⑦九族
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上推四世,下推四世。
①三牲
祭祀用的牛、羊、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六“节庆民俗”
六、节庆民俗
节日原本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祭祀日或庆祝日。祭祀什么和庆祝什么则与这个民族或地区的产生与发展有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透过这些民间传统节日,可以探索到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还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按时间顺序扼要介绍我国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据史书记载,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西汉时,每年一度的新年被定在暮春正月,但当时的新年并不是在正月一日,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之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古代时,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中国古代过年,总是与鬼神迷信相连的,而春节期间主要的事情是打鬼。从‘腊八‘吃‘腊八粥‘开始,宫廷与民间都要打鬼,腊月二十三则要祭拜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来年的衣食温饱。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腊月三十日,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旗、蒸年糕、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如今,漫长的历史岁月已使春节成为象征中国人民团结、幸福、希望的传统佳节。
2.元宵节
每年中国农历(中国旧时计算时期的方法)正月十五都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它的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在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
每逢元宵节,全国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晶莹剔透的冰灯。到了晚上,全家还要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大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朝初(前206-公元23),正月十五这天,汉家要祭祀一位曾有恩于汉帝的神明,这位叫‘太一‘的神明据说地位还在五帝之上,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到了汉明帝时,因皇帝曾敕令元宵燃灯,这才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如今,张灯、观灯的习俗已经成为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了。
3.上巳节
农历三月三,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大地回春,春阳萌动的日子。秦汉时期,每年三月上旬巳日(称上巳日)人们就到水边嬉游并举行祁福消灾的仪式。魏晋以后改“上巳节”为三月三,不再用“巳”日。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说的就是这个节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黎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等等少数民族在这一天也有自己的节日,不过风俗仪式各有不同罢了。
4.清明节
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日就要数‘清明节‘了,时间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它流行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从节气(中国农历的一种区分一年四季的方法)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由于二十四节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在气温、降水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劳动人民利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如中国北方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所以,中国现代的‘植树节‘就定在3月12日。
不过,清明作为节日,与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日则包含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特定的纪念意义。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主要节俗活动有禁火寒食、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踢球)、放风筝、拔河、打马球等。清明这一节气正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等习俗,才形成节日。自西周(公元前1000左右)起,就有在墓前祭祀祖先的扫墓或墓祭习俗。
5.端午节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6.七夕节
又叫乞巧节,少女节。相传起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据《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种乞巧既是乐戏,也是希望心灵手巧和幸运的到来。
《古诗十九首》有“迢迢牵牛星,佼佼河汉女”的诗句,秦观《鹊桥仙》更是以美丽哀婉的爱情故事、天长地久的爱情描写,打动了无数人。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青年女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7.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源于唐代(618-907)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故事:唐玄宗中秋之夜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玄宗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赏月是由祭月发展而来的。祭月是中秋节最重的一项活动。祭拜对象是月神。大多数地方是遥向清空拜月,有的地方是拜木雕月神像,有的地方则张挂木刻版印的‘月亮纸‘。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如同端午节的粽子,月饼自然也成了中秋节的另一象征。相传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代。唐太宗与群臣欢度中秋时,手持吐蕃商人所献圆饼,指着空中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即将胡饼分与群臣共食,从此就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中秋节寄托了人们‘花好月圆人团聚‘的祈望。
8.重阳节
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唐代(618-907)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方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中国古人认为折以插头,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咬,在这‘百足之虫,死而未僵‘之时,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
9.腊八节
中国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腊‘本是中国远古时代一种祭礼的名称,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
由于腊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但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古时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于是腊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古称‘腊日‘,俗称腊八节。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因此这天也是佛教节日,叫做‘成道节‘。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和吃‘腊八粥‘。中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10.祭灶
祭灶就是家家户户祭拜“灶王”,俗称“过小年”。祭灶的时间,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举行祭灶。后来,基本上但是腊月二十三祭灶。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祝福”,也就是指这个节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七“科举教育”
时间:2009-07-18 18:1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次
七、科举教育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
七、科举考试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1.科举考试程序
⑴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⑵乡试是地方考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届三年,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称“秋闱”(秋试),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等经科试合格,方准应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可于次年春进京应会试,即便会试没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⑶会试与殿试是中央考试。乡试翌年,即丑、辰、末、戍年春季,举人汇集京城,先应由礼部举行的会试,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⑷会试后贡士再应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决定取舍、等第的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释褐授官。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初称“榜首”,亦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科举考试是取士之制,学校教育是养士之法,选才有赖于育才,两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学而优则仕,1300年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学校的学生,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踏上仕途,科举考试操纵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科举是学校的教育目标,考试内容即学校的教学内容;取士标准就是学校的培养标准,学校追求的是中举及第。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科举成为整个教育的重心。科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勤奋读书的热情,读书人数急剧上升,中央官学、州县学、书院及各种私塾空前发展,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的提高。
2.古代的学校教育
学校在我国出现很早,传说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所以在先秦,学校有时称为“庠序”,如《孟子》说“谨庠序之教”。周代以后,学校的设置日益完备,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从公办到私立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办学模式。
⑴中央官学
中央官学是朝廷直接设立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主要分为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专科学校(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和贵族学校(弘文馆、崇文馆、宗学、旗学等)。唐代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渐走下坡路,逐步衰败,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末,被学堂所代替。
⑵地方乡学
从汉代起,地方上普遍设立乡学,此后日益完备。到唐代,对学校的教师、学生名额、招生对象、学习内容等,都有明文规定。
⑶书院
书院是教育、学术研究的主要场所,是进行文化传播、普及文化和宣扬教化的基地。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基本官化。千余年来,书院与科举关系密切是长期的、普遍的,而较不重视科举的书院是短时间的、少数的。书院也因科举盛而产生,随科举废而消亡。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和应天府书院合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⑷私学
私学是古代民间私人办的学校,始于春秋时期。有家塾、经馆、精舍、私塾、村塾、冬学、蒙学等。私学的教学主要为进入官学、书院以及应科举考试的准备。史书记载孔子最早兴办私学。《王冕读书》中“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的“学舍”,就是这类学校。
3.古代学校教育的课程
我国古代最早进行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即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六门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的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诸子百家纷纷办学,宣传各自的思想学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为广大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官为吏开辟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思想和人格限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到光绪31年(1905),清政府废科举开学堂。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八“职官沿革”
八、职官沿革
中国古代的官制在历朝历代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既有整个官僚体系的改变,也有部分官职称谓不同或是分工的变化,还有后人作品中沿用古称的问题。这里只是择其大要情况,略作说明如下:
1,中央官制
在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就是宰相。
春秋战国时期,齐、秦等国有相,楚有令尹,宋有大尹,吴有太宰,实际上都是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和《赤壁之战》“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中的“相”均指宰相。
秦汉时期,设立丞相(管行政,统率百官)、御使大夫(管检察和秘书工作)、太尉(管军事),称为三公,同为宰相。
魏晋以后,形成三省,即尚书省(执行)、中书省(秘书)、门下省(审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隋唐以后的几个朝代,皇帝不愿把大权经常交给三省长官,就让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参知政事”等头衔行使宰相的职权,如司马光《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参政”就是“参知政事”的省称。
宰相以下,就是中央各部门的长官。
周时有五司: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担任这些官职的一般都是大夫。如《子鱼论战》中“司马曰”,“司马”就是主管军事的官。
秦汉时,中央机构采取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如《周亚夫军细柳》中“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向三省六部制过渡。
到隋代,正式确定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的正副长官是尚书和侍郎,每一部下设四司,各司的正副长官是郎中和员外郎。此后历代相沿,基本未变。
六部的分工是:
吏部:主管中下级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勋封等。
户部:主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
礼部:主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
兵部:主管中下级武官的选用、练兵、军械和驿站等。
刑部:主管全国司法行政。
工部:主管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交通等。
2.地方官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的长官主要有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战国时开始以郡统县,郡的长官叫“守”或“太守”,以后沿用,如《雁荡山》:“谢灵运为永嘉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在汉代又尊称为“府君”或“使君”,如《陌上桑》:“使君从南来”。
县的长官称“令”“长”,后代也沿用,如《陈涉世家》中的“陈守令皆不在”。宋代以后,县的长官称为“知县”,如《唐翁猎虎》:“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知旌德县”就是做旌德县知县。
州的长官称刺使,如《童区寄传》:“刺使严证奇之”。宋代开始改刺使为知州,但习惯上仍称为刺使或太守,如《醉翁亭记》:“太守宴也”“太守醉也”,欧阳修此时是滁州知州,所以这里自称为“太守”。
到元代,行省成为全国最高一级行政区,其长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等,明初左右使成为一省的最高长官,中期以后,总督或巡抚成为一省或几省总揽军事、行政及监察的最高长官,总督又称制军,俗称制台。如《制台见洋人》中“制台”,就是总督。
省的下边有府,府的长官为知府,如《登泰山记》:“与知府朱孝存子颖由南麓登”。另外,清代省以下,府州以上还有道员(道台)作为高级行政长官,鲁迅《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说“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就指此。
附录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举、辟】举:举荐;辟:招用,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征】君征召臣。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升】提升,如“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
【调】调动、调迁,如“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九“图书典籍”
九、图书典籍
古代的典籍称策(册),它包括用细竹片做成的简册和用木片做成的版牍。写满或刻满字的一个个竹简或版牍,要用皮条串连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一本“书”。在古代的文字中,“册”字就是两根绳条穿着一串竹简或版牍的象形
制作竹简,为了防止虫蛀和腐烂,要先在火上烘烤,烘干水分,称为“杀青”或“汗青”,因此后代又用汗青指代史册,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竹木制的“书”使用不便,携带及存放更不便,古人说“汗牛充栋”,本来指的就是这样的书。
春秋末期,又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称为“帛书”或“素书”,一部书或其中的一部分卷成一卷,因而“卷”就成为计算书籍的单位,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又有用卷代称书的,如“东坡右手执卷端”(《核舟记》),成语“开卷有益”等。
古代典籍,在唐代以前几乎都是手写本,称为“钞本”,宋代以后大都用雕版印刷,即“板印”,印本称为“版本”,又作“板本”,所以《活板》中说:“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刻印书籍称为“付梓”,梓就是木板。如“汝之诗,吾以付梓”(《祭妹文》)。
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为方便查阅,就要分类。汉代刘歆继承父(刘向)业,完成了第一部图书总目录《七略》。《隋书经籍志》开始将图书分为经、史、子、籍四大类。《黄生借书说》中说“七略四库,天子之书”,就指此。
1,经:
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又称之为“六艺”,后代逐渐增加,至南宋变成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是孔子在鲁国旧史基础上修撰的;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相传为左丘明编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班固的《汉书》;
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是袁枢(南宋)的《通鉴纪事本末》。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廿四史:从《史记》起到《明史》止的二十四部官方认定或组织编修的正史书。
3,子:
子书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哲学、政治、农学、科技、医学等各方面的书。
4,集:
集,是指诗文别集、总集。
此外,我国古代类书、丛书也很多,如,现存最早的类书是隋唐时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是明代的《永乐大典》,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代的《四库全书》(纪昀等人主编)。
附录古代图书典籍的有关名词
①三坟五典
古书名。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书为“五典”。
②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③五经
《易经》《尚书》《诗经》《礼仪》《春秋》
④六艺
A,古代学校的六门学科:礼、乐、射、御、书、数
B,指六经:《易经》《尚书》《诗经》《礼仪》《春秋》《乐经》(失传)
⑤六书
汉字的六种构字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⑥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⑦廿四史
从《史记》起到《明史》止的二十四部历史书。
⑧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⑨春秋三传
解释《春秋》的三部儒家经典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⑩四大名剧
元王实甫《西厢记》,明汤显祖《牡丹亭》,清洪升《长生殿》,清孔尚任《桃花扇》
⑾临川四梦
明汤显祖的《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剧
⑿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
⒀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⒁三言二拍
明冯梦龙编定的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⒂四大谴责小说
清末李宝嘉《官场现行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锷《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⒃风骚
指《国风》和《离骚》,后来泛称文学
⒄风雅
指《国风》《大雅》《小雅》,后来泛指诗文方面的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十“科学技术”
十、科学技术
(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2)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3)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印刷术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4)元朝出现锡、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5)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3.指南针
(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
(1)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
(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4)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5)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马克思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二)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2)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3)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4)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5)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6)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8)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三)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4)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5)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6)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7)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的《缉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
(9)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1)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
(2)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3)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4)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隋唐:①我国的一些外科手术,如拔牙、血管结扎等,是世界上最先进的。②隋朝太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古代医学史上探讨病因、病理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⑤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