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巧用时政热点 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案例——以《中国担当》一课为例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九年级下册的教材聚焦世界,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组带,引导学生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教材内容政治性较强,感受性较弱,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巧用时政热点,既能够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也能有效地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取向,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时政热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也应遵循一定的方法,下面以《中国担当》一课为例加以说明。首先,时政热点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时政热点信息丰富、时效性强,在教学中如何去选择呢?这就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中国担当》一课第一目主题是“积极有作为”,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面对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时,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九年级学生对大国责任的认知更多的来自于(红海行动》(战狼)等影视作品,他们为中国军人的行为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也向往走进中国维和军人的真实生活,因而教学中我选择了这一时政热点:有这样一群人,在和平年代,他们却身处最真实的战场,他们远离祖国,驻扎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他们时刻直面死亡,代表中国成为维护和平的坚强力量。他们就是被称为蓝盔勇士的维和军人。截至日前,我国累计派遗3.6万余人次,参加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在世界多个冲突地区都能看到头戴蓝盔的中国维和人员的身影,中国被联合国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杨树朋、中亮亮等21位战士都是中国维和部队的一员,他们与战友一起将和平的希望带给世界,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战火中维护和平,为中国在世界人民心中赢得了友谊与尊重。通过分析这一热点,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符合“积极有作为”这一教学主题。其次,时政热点的问题设置要体现层次性。时政热点引入课堂,其目的是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感悟、收获。因此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生活到知识,体现设问的层次性。在“积极有作为”一目引入“维和战士杨树朋”的案例后,我设置了三个问题:1.对中国维和军人舍生忘死、维护和平的行为,谈谈自己的认识。2.请你分析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维和行动的原因和意义。3.分享你搜集的关于中国维和英雄的事迹。就这三个问题先谈认识感受,再分析原因,最后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走近世界,关注中国。这样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设置考虑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提高、有收获。最后,时政热点的应用要做到深入挖掘。在课堂上,每一个时政热点都应该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它的教学价值。在讲授《中国担当》一课时,我引用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中国的完成情况,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对比、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客观认知,再深入思考回答问题,使得时政热点的应用更加充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育人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赋予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机与活力,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受益终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