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比较水的多少》【教材分析与设计理念】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比较水的多少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预测”—“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探究”—“整理分析”—“获取探究结论”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但是,还是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些小问题。例如,他们对量筒的单位即毫升产生的意义应有所认识。学生要自己画刻度尺,自己制订测量单位,然后用自制的量杯去测量。测量结果的不统一就必然产生如何统一测量单位的问题,毫升就是统一测量单位的结果。然而在教学中,由于自身素质欠缺,并未很好的实现这一过程。学生通过自制量杯,知道长度单位不能表示水的多少,但毫升表示什么意义学生并没有深刻的认识。而是被动的接受表示液体的体积。对于量筒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节课下来理解还是很薄弱的。因此,教学时,老师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积这个概念。这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刚学习科学课,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比较液体体积的多少,但是液体与固体不同,由于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难以直接测量。因此,在科学探究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1、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科学探究: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科学态度: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体会到液体体积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亲历“比较水的多少”的探究活动,感受水的多少比较方法的多样性。教学难点:从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向标准单位的测量的引导与过渡。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3个塑料瓶(粗细高低不同)、3个塑料瓶(大小相同)、1个塑料杯、1个量筒、1条纸带、双面胶、记录纸若干【教学过程】小挑战,引新课 活动一:比较水谁多谁少?1、同学们,今天上课我们要挑战一个任务,就是比较水的多少,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有)。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挑战:挑战一:(出示大小相同、水位不同的三个瓶子)哪个瓶子的水多?你是怎样判断的?挑战二:(出示水位相同,粗细不同的三个瓶子)哪个瓶子的水多?你是怎样判断的?(师过渡)前两个挑战同学们完成的都很棒,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挑战三:(出示粗细不同,水位高低不同的三个瓶子)哪个瓶子的水多?师:高低、粗细都不相同,谁能想个好办法来比较一下呢?预设一:放在相同的杯子里,比高低预设二:放在相同的杯子里,比重量预设三:放在相同的瓶子里,比流速预设四:放在相同的杯子里,比杯数预设五:放在量杯里,比刻度2、师:同学们居然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骄傲。这些方法中,你想用哪种方法呢?你觉得哪个方法更简便呢?说说你的选择和理由————(倒入相同的瓶子里比水位高低)师:但是做实验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注意什么呢?1、PPT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二、测量水多了多少1、我们刚才通过比较,得出了3号瓶水多的结论。那么,它比1号和2号瓶的水多多少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2、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自制量杯3、自制量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4、学生小组自制量杯并用量杯测量3瓶水的体积5、交流汇报实验结果6、分析实验结果的差异,认识到统一标准测量的重要性,从而引出需要一个专门的工具--------量筒。三、认识量筒1、观察量筒,并汇报交流观察发现2、量筒的使用方法3、用量筒测量比较3瓶水的体积,并汇报交流测量结果4、分析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并根据测量数据的略微差别认识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四、拓展,课后延伸师:量筒能帮助我们测量水的体积,那么我手中有瓶可乐,能不能量呢?行?不行?但是生活中用量筒太不方便了,我们还可以从哪里知道这些液体的体积呢?课件出示其他液体包装盒预设:学生指出包装袋的位置师:升,和毫升一样,也是液体体积的单位。2、人每天要喝至少1500ml水,老师昨天喝了两杯水,她喝够了吗? 【板书设计】比较水的多少 非标准单位测量 标准单位测量自制量杯 量筒 ml 毫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