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0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点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10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点拨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点拨
中国政治史
例1: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其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解题指导】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包括两个方面:正妻所生,长子,两者缺一不可。不管是在周王室还是在诸侯卿大夫范围内,只有正妻所生之子为嫡子,其中只有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 【答案】C
练习1: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 妾 一般称谓
妻(正配) A、三哥(20岁)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例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对五代十国至北宋时期政治体制的认识。造成五代以来政权更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赵匡胤是有充分认识的。他从财政、政治、军事方面采取了综合治理的方法。选项中A、C、D都是针对某一方面采取的举措,只有B项才体现了“全面放映”这一要求。 【答案】B
练习2: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是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来到自己前面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经被撤掉了。此后,宰相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宋太祖不准宰相坐下议事 B.宰相大臣开始处于从属地位
C.宰相大臣事务繁多 D.君主专制的加强
例3: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解题指导】注意题干中的“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 ,再从男子帽式名称“一统河山”“四方平定”“六合一统”中即可得出结论。而非关心民众生活。用统一服饰来加强专制皇权。所以,A项不正确,B项与题干信息无关,D项与明朝的史实不符。 【答案】C
练习3: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农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期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例4: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实际含义是
A.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B.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贯彻“平均地权”的主张
【解题指导】该题意在考查学生区分辨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B项是新三民主义的认识,C项是“民权”主义,D项是“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实际含义是A项“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 【答案】A。
练习4:朱元璋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旗号,利用汉人民族主义的激情和穷苦百姓试图改变悲惨境遇的期望,联合知识分子和工农民众对中国的最高统治权发起冲刺。而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借用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语的真实意图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封建统治
例5:《资政新篇》的提出说明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印象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
【解题指导】由于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尚未产生,不能对农民阶级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由于农民阶级的时代、阶级局限性,不可能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但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后的农民领袖,一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先进性,因而,洪秀全接受了洪仁玕的主张,颁布《资政新篇》,这表明了D项的正确性 【答案】:D
练习5.近代中国一些进步思想家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第一次提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的思想家及其论著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
例6:从右边两幅文物中,可以采集到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②山东已沦为日本殖民地
③青年学生是运动先锋 ④工人阶级是运动主力
⑤南京国民政府奉行卖国政策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
【解题指导】左面的图片表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右面的图片表明,青年学生成为成为运动的先锋。 【答案】D
练习6:2009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下面有四副关于五四运动的对联,请问其中哪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 )
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例7: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特殊使命》,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驻渭城八路军办事处从戎将军忽然失踪,驻渭城的国民党将领边国烈命令下属赶快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边国烈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形成了
A.革命统一战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爱国统一战线
【解题指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192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1945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在1945——1949年。爱国统一战线是在建国后。【答案】B
练习7: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下图是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②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相同 ③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共两党的方针政策基本一致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例8: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解题指导】1947年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此后,陈赓、谢富治率军挺进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军进攻豫皖苏区;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东北解放军迫使敌军退守孤立的大城市: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等。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他的胸膛”是指中原地区。上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扭转了全国战局,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插上一刀”就是指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答案】A
练习8:右图是《挺进大别山》海报。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A.开始战略反攻 B.进行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 D.进行平津战役
例9: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解题指导】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成立只是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国民党在大陆还有一些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及潜伏下来的特务,分别在1950年夏和1951年消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
【答案】C
练习9: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新型人民民主制度的最终确立是在
A 七届二中全会 B 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C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七千人大会
例10: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 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解题指导】A项《共同纲领》是1949年新政协上通过的,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与题干要求60年代不符,不选。B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宪法,不选。C项西藏自治区成立是在1965年成立,阿沛·阿旺晋美任自治区第一任主席,符合题干要求。D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成立了,而30周年应该是在1977年,不选。【答案】C。
练习10: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有
①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 ②实现了藏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③促进了藏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例11: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A.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是“一国两制”政策在台湾的执行上与香港、澳门的差别。问题很清楚,香港、澳门是从殖民者手中收回,自然应派出自己的军队来行使主权,而台湾只是祖国统一问题,不分你我,自然也就可以保留军队了。【答案】D
练习11:“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之后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由此可以看出,“一国两制”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国际问题
例12:下列关于中美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B.《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结束了中美长达20多年的对抗
C.《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建交
D.中美关系的改善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突破和转机的关键
【解题指导】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意义在于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当时,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才承认这一点。所以C项表述是错误的。【答案】C
练习12: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例13:“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解题指导】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联合国”,与联合国有关的事件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A 【答案】A
练习13: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诗歌:“我是中国人,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当掌声把五星红旗送上蓝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大势所趋 B.第三世界力量崛起和支持
C.西方国家完全消除了对华的敌视政策 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例14: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曾经说,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对中美双方都是有利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横渡太平洋,从美国驶抵中国通商口岸――-广州,与当地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并于次年5月返抵纽约。这是迄今所知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交往。随船而来的萧卫少校曾经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个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就是1784年8月28日。”
――――根据网站资料整理
材料二 列强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如以1913年的指数为100’1918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为85.5’法国为29.6’,德国货物几乎完全停止进口。
材料三 1912年,日本输华物质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海关银,而到了1919年,输华物质总额猛增到24000多万两海关银,美国也从1913年 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000多万两
(1)根据材料一,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最初来到中国时,中国政府采取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源何在?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一战期间,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对华采取的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及其影响?
(3)二战期间,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但抗战胜利后,美国采取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结合相关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前景的认识。
【错解分析】本题失分较多的是第(2)问和第(4),第(2)问,主要是学生对美国参加一战的目的和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的变化掌握不好,不会灵活运用。第(4)问,对中美关系前景的认识,考查的是学生的组织材料和应变能力,学生普遍答题不理想。
【解题指导】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战、二战前后中美关系发走向,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中美关系变化的原因。第1问要从中国所处的时代去解答。第2问要注意从美国参加一战的目的以及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角度去思考。第3问首先指出中美联合的基础是抗战,但美国出于他的战略目的以及所代表的阶级属性,战后推行的对华政策要符合反苏的要求。第4问主要是以美国对华政策变化以及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的两个目的去分析。
【答案】(1)闭关政策。中国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2)美国乘欧洲国家忙于一战之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美、日在花的经济扩张,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对比。
(3)一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他经济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在世界的统治地位。为了控制中国,美国政府权利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人民的内战,从而在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反共政权。
(4)中美两国都是世界政治大国,双方经济上有互补性,利益与分歧并存,机遇和困难俱在,仍然是中美关系的前景。(其他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练习14:
材料一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材料二 美国总统杜鲁门认为台湾是“一块由于盟军在太平洋的胜利而从日本手里接收过来的领土。像其他这样的土地一样。它的法律地位在国际上采取行动决定它的前途之前是不能确定的”。
……1971年9月22日,美国同日本国一起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案,既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又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的“双重代表权”提案。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材料三:以下两幅照片记录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会晤,读图后请回答:

材料四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撒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中美联合公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 图1中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分别是谁?他们的这一历史性握手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两国何时正式建交?
(3)材料四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依据是什么
(4)图2中布什与胡锦涛会晤时表示: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那么,自两国建交以来美国的这一立场是什么?
(5)结合中美关系发展的风雨历程,你认为未来两国关系怎样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答案
1—5 ADBDB 6—10DDACC 11—13BAC
14【答案】
(1)表现:封锁中国;分裂中国台湾,制造两个中国.
原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对立。
(2)毛泽东和尼克松,1979年
(3)转变:结束敌对关系(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依据: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减少和最终撤出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力量和设施.
(4)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5)中美关系存在着矛盾和摩擦,在曲折中发展。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两国需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