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滚动字幕打出: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同时思考视频中播放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去把握她的脉搏,倾听她的心声。【讲授新课】板书: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板书:一、文明的摇篮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1)在图中找出: 内蒙古高原、秦岭、太行山、乌鞘岭。(2)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地表 、 ,水土流失严重。?2.古代文明。(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黄土高原土壤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地区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3)北京 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 ,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 ,容易开挖。?(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教师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请同学结合教师课件,小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分析“风成说”证据。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其证据是: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风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荒漠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板书:二、风吹来的黄土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本插图6.29“黄土地貌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把三种地貌给学生做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板书:三、严重的水土流失(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结合课件水土流失资料,读“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图,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水、土壤和植被等。①地形。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②降水。降水变率大。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③土壤。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④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加深认识,让学生阅读图6.34,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越轻。2.人为因素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毁林开荒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不合理地开矿等活动破坏地表。【课堂总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成因有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黄土高原因地形、降水、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作业布置】填充图册【板书设计】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文明的摇篮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2.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二、风吹来的黄土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三、严重的水土流失二 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2.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讲授新课】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这样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2.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教师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两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29页活动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教师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教师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水土保持)板书:四、水土保持(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提高土壤肥力,建设生态农业。(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教师过渡:同学们,既然要进行建设,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31页活动分组讨论。对于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保持水土,采取任何措施都要掌握好一个度。【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作业布置】填充图册【板书设计】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提高土壤肥力,建设生态农业。(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3.1.doc 6.3.2.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