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新课程培训Ls0743121
第一部分: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2.年级:高二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单元:第七单元第3课
5.学时数: 40分钟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的设定
【目标制定的依据性分析】
1.学生状态的分析:
从整体上看,我校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原有的基础不牢实;课前几乎没有预习习惯;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如何在讲清知识点,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在兴趣中培养能力,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2.教学内容的分析
①本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
通过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建立起知识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评价中,实现基础知识的落实,实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②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一、近代化的开始 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经济近代化)
2、在政治体制方面(政治近代化)
3 、军事上(军事近代化)
4、 教育上(教育近代化)
二、改革的局限性(存在的问题)
三、新旧矛盾的激化——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重点和难点】
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目标内容】
1.基础性目标
课程标准: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发展性目标
学会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自主探究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高阅读能力和去伪存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认识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教学准备
1.充分利用课本上的资源,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
2.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师生互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告知教学目标
1.内容: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俄国废除农奴制以后俄国社会的变化及向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的缓慢变革;亚历山大二世遇刺。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使俄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变革,也为后来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条件和政治基础。
2.活动教学中,针对重点、难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教材,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开展课堂探究活动。
(二)复习旧知识
1、用提问方式简要回顾:1861年改革的核心内容——二一九法令
2.复习结果的期望:
带着疑问学习新知: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以激发兴趣。
(三)呈现新知识
【新课导入】
1、概念分析: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以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推动力量,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
近代化的三大标志是: 政治上:民主制度替代君主专制
经济上:生产力——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
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文化上:公民意识取代臣民意识
2、问题思考:改革后俄国是否都具备了“近代化”的三大标志?
如果具备了,意味着俄国实现了近代化;如果只是具备了某一方面,则意味着俄国只是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新课内容】
(学生活动)
1、阅读归纳:第一目:“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要求:找一找关键词句,并总结归纳
方式: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农奴制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资料(文字、图片),每小组派代表展示
(师生互动)
2、文字材料分析:展示:教材p100(历史纵横)
3、图片材料分析:展示:p99《19世纪后期,巴库油田》
思考:这些数据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师生互动)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A就总体而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较西欧、美国仍然落后。俄国不具备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主要通过政府部门推行的不均衡发展战略而使某些部门获得有限发展,于是工业经济的资源配置处于人为的扭曲状态,数量扩大和速度提高的背后是经济效益的低下,所以,俄国的工业发展存在严重的弊端。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没有占绝对优势。
B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长期内部积累的缺乏,使俄国关于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十分明显。从19世纪70年代起,法国就向俄国大量投资,1887年法国借款5亿法郎给俄国,1888~1889年,俄国又在法国发行19亿法郎的公债;到1906年,俄国向法国借款已达79亿法郎之巨。20世纪初,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俄国,沙俄政府为弥补资金亏空而大借外债,一战前,俄国外债总额达40亿卢布。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表现在一是教材所提到的工业发展布局的不平衡:俄国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几个主要地区,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业成分很少;二是工业部门发展的不平衡:俄国工业经济总体发展只能说是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但到20世纪初,俄国工业经济的某一生产领域甚至进入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三是企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政府主导型工业经济政策下,俄国工业的发展较早出现最新的垄断资本,到20世纪初,5%的大企业仍然控制着俄国50%以上的工业经济生产,十几家大银行控制着全国约80%的资本。
二、改革的拓展:
思考分析:农奴制改革以后,亚历山大二世还进行了哪些改革?
1、措施:
(1)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政治近代化)
比较:结合欧美国家政体特点,分析俄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2)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审理案件。
(3)军事上,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军事近代化)
(4)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教育近代化)
2、成果:
政治改革的成果。政治改革使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沙皇专制政权逐渐成为俄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虽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沙皇专制政权,但客观上确实促进了俄国社会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同时,改革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愿望越来越强烈,俄国出现了人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图片材料分析:p100《漫画——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
思考: 1.“文明火炬”是指什么?“到西伯利亚去”又说明了什么?
2.该漫画反映了俄国历史上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3、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影响:
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依然存在,而且还要想方设法维护它的统治,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
束缚了经济、文化、教育方面近代化的进程,
4、结论:俄国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进程,但远远没有实现近代化。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1】
亚历山大二世是俄国农奴的“解放者”,那他为什么会被刺?
1、新旧矛盾结合的产物:
(1)新兴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
(2)农民阶级: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生活贫困,反抗斗争不断。
(3)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形成民粹派。
主张:①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
②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残余;
③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分化后的民粹派主张通过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展开对沙皇的暗杀行动。
2、改革的评价: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2】
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阻碍,使农民遭到无数极其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不能改变发展的方向,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
【完善策略】
1.对教学目标、方式方法的理想化思考
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达到高效、优质不在于教学场面的热闹,手段的繁多,更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启迪学生的理性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最终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2.教学内容上要大胆取舍,充分利用教材材料,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或许更有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