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资源简介

安徽省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必修1)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说明:
(1)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文化大革命”及其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践踏
(3)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提出

(4)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谈话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香港、澳门的回归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1992年会谈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二、知识结构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背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筹建新中国的准备工作
七届 主要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中国 二中 内容 确定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
人民 全会
站起 政治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来了 协商 内 决定国名、国旗、国都,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会议 容 通过《共同纲领》,规定国家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10月1 日开国大典
一届全 全国各级人大代表选举与地方各级人大召开——法律和组织基础
国人大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开创 主要成就: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政治 《中华国 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新阶 人民共和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各级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段 宪法》 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政治协商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制度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共同纲领》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及其历史性转折
中共 主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团结;重申“长期共存,互相监
点 八大 督”方针;健全国家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
意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政 成立中央革领导小组——不受中央政治局的约束
治 全国造反派大夺权,成立新的政权机关——革命委员会
建设 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重大倒退
的曲 “文化大革命” 各级人大和政协停止活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折 影响:国家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历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程及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化代化建设上——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其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历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史 意义: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国家政治建设进入新的时代

转 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折 发展
社会 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主义 1982年 对国家机构的设置、职责、管理体制等做出重大调整
民主 宪法 意义: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政治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针对:初为解决台湾问题,以实现祖国统一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一 解放军停止炮击大、小金门 ,实现两岸30多年的真正停火
国 形成 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两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这一构想
制 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构 运用: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想 中国政府从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不平等条约,声明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
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成熟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案解决香港主权问题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香 过程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港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澳 1999年12月3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门 洗雪百年国耻,开创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回 意义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归 为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范例
解放军停止炮击大、小金门 ,实现两岸30多年的真正停火
海峡 1980年,两岸民间交往开始
两岸 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关系 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纲领性文件
的发 海峡两岸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局面形成
展 坚持抵制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分裂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