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资源简介

安徽省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必修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了解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教学内容说明: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一次建交高潮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
(3)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 在联合国中的外交活动 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外交活动
二、知识结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国际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环境 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独立 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自主 基本 “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外交 方针  “一边倒”: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政策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共处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时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改“平等互惠”为“平等互利”
原则 发展 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
提出 意义:在国际产生广泛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并取得一系列成就
走向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停止敌对行动的六点建议
国际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舞台 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
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问题由来: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台湾蒋介石集团占据;美国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
重返 重要条件: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国家支持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联合 突破: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国 意义:中国外交战线的一次重大胜利
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打开中美交往大门
70年 中美 1971年,基辛格访问中国,中美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代对 关系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外关 解冻 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建交公报
系的 1979年,中美建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重大
突破 二战后日本实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
中日关系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署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正常化 意义: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新时 理论 科学判断:在较长时期内不会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期的 依据 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
外交 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政策 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战争
与成 调整 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就 反对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不同为借口,对别国的主权和内政进行干涉
活跃的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加入产权组织、参加维和行动
成就 多边外交 2000年江泽民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倡议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会晤,发表会晤文件

2001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推进新型 1996年,在上海确立中、俄、哈、吉、塔 “上海五国机制”
区域合作 2001年,“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加乌兹别克斯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