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一部分: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必修22.年级: 高一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单元(章节):第三单元第二节(全册第10课)5.学时数:45分钟第二部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一)目标制定的依据性分析1.学生状态的分析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了解了“张謇举办实业的故事”及“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迅速,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增长;学生希望所学知识能够与现实相联系,甚至能在生活中找到实例。2.教学内容的分析①本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经济的发展需要多个因素的配合;没有交流很难发展,没有开明的政策也很难发展;没有独立同样很难有发展。个人的发展也是这样。②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产生初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甲午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3、维新变法运和清末新政的客观推动及收回利权运动的刺激 1、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2、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3、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快 1、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主要)2、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3、形成了“实业救国”的思潮短暂春天 民国初年(1912 --1919)特别是“一战”期间 1、辛亥革命的推动2、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推动3、“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4、北洋军阀政府的支持5、一战中欧列强暂时放松侵华(主要原因) 1、办厂数量剧增、投资额剧增2、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3、涌现著名实业家:张謇(状元出身)、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1、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2、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3、导致新文化运动的开展4、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迅速萧条 “一战”结束后(1919 --1927) 1、列强卷土重来2、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3、民企本身竞争力较弱 大量工厂倒闭较快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 1、中国基本统一,政局相对稳定2、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工业部门增多2、产品出口国外3、生产总值增长4、1936年,民族资本在生产总值中占主导地位 1、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2、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主要)日益萎缩 抗战时期(1937--1945) 1、在沦陷区:战争的破坏及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2、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全面控制经济 1、沦陷区民族企业或毁或被吞并2、在国统区,大量企业倒闭陷入绝境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美国经济侵略加剧2、官僚资本垄断经济3、国民政府增捐税,通货膨胀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调整改造发展特点 第一,先天不足。第二,后天畸形。第三,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因素 阻碍因素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2、先天不足以及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思想观念浓厚3、后天畸形,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战争与革命不断。有利因素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2、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3、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为变法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条件3、从思想上看,冲击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4、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软弱性,难以独立发展5、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实业救国”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二)目标内容1.基础性目标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主要行业;实业救国。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日益萎缩;《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官僚资本的垄断;通货膨胀。2.发展性目标探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自息的受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是民族工迅速发展的前提。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的准备及课件的制作:以人教版为主,综合人民版、岳麓版的相关内容和材料;以历史影像资料、经典试题等制作教学课件。2.其他:充分利用乡土教材中的相关材料。三、教学过程设计(可根据教学实际作灵活调整)(一)告知教学目标1.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的发展2.活动:请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并以启发式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二)复习旧知识1.复习的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方式: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以复习提问的方式进行;2.复习结果的期望:新旧知识上下连贯,形成体系。(三)呈现新知识1.新知识的内容及教师活动和相应的学生活动:首先以示意图标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程,引导学生从总体把握新知识;以文字材料展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以影视资料展示“短暂的春天”,以图片展示“曲折的发展”,给学生呈现出一幅中国民族工业悲喜交加的场景,启发学生的进行思考。最后引导学生列出总体知识结构表,并综合归纳历史发展规律。2.设计意图:材料、影视资料可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先总体了解知识,就明确了知识的线索,不致迷失方向;分解教学目标,条分缕析,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严密推理、清晰表述,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综合归纳、由此及彼,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主体探讨,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3.教学活动结果的期望:能准确清晰地表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各阶段的状况及特征;能自主分析呈现不同状况的原因及影响;能掌握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因素的一般方法。(四)促进新知识的理解1.“促进理解”的内容及教学活动策略:就“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一内容,展开以“独立与发展”为主题的课堂辩论,一方以“没有独立就没有发展”并充分搜集整理材料,另一方则以“有了独立也不一定能发展”为观点并充分搜集整理材料;最后教师可以对双方观点中的合理材料予以肯定,对双方的逻辑思维论证过程进行评价。2.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双方能在课文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的支撑下,观点明确,材料充分,论证严密地展开研讨,能够自圆其说;老师的点拨能全面、准确地阐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规律;师生共同引申,能结合现实提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四、完善策略(上述教学设计是根据当地的现有条件而写出的。请进一步思考,做一些补充说明,使设计更理想,更体现自己的期望。)1.对教学目标、方式方法的理想化思考教学目标要真正地达到以史为鉴、古为中用、洋为中用的目的,要能够进一步结合具体实际,结合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或者记忆中有过的现象进行分析,切实地打动学生。2.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选择的优化思考教学内容上,可以不拘泥于文字,可以走出课堂,进入一些企业,对社区进行经济上的访谈。从访谈中了解一些具体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从学习教材中寻求答案。最后形成一定的解决社区、企业经济问题的具体方案。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