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字资料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课时几家欢乐几家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伤亡一览国家 阵亡或因伤因病致死 伤 21世纪教育网俄国 1,700,000 4,950,000 21世纪教育网德国 1,773,000 4,216,000 法国 1,385,000 4,266,000 英帝国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908,400 2,090,000 奥匈 [21世纪教育网1,200,000 3,620,000 [来源:21世纪教育网]意大利 650,000 947,000 土耳其 325,000 [来源:21世纪教育网]400,000 塞尔维亚与门的内哥罗 48,000 143,000 比利时 14,000 44,700 罗马尼亚 21世纪教育网335,700 120,000 保加利亚 87,500 152,400 美国 116,516 234,428 希腊 5,000 21,000 葡萄牙 7,200 13,800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平民伤亡一览奥匈帝国:300,000·比利时:30,000·英国:31,000·保加利亚:275,000·法国:40,000·德意志帝国:760,000·希腊:132,000·罗马尼亚:275,000·俄罗斯:3,100,000·塞尔维亚:650,000·奥斯曼帝国:1,000,0003、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各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衰落1914年以前,欧洲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这些投资每年产生大量的利润。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这一趋势的完全改变从美国新的金融实力中可看出来。战前,美国靠欧洲提供所需的资本。到1914年时,美国欠欧洲投资者的债务约为40亿美元。然而,战争完全改变了这种关系,因为协约国政府为了支付战争物资款,先被迫出售了它们在美国的股份,然后又向美国政府以及私方借款。因而,到1919年时,美国已成为一个借出款项达37亿美元之多的债权国,到1930年时,这个数字已上升到88亿美元。欧洲许多工业区已遭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椎动下,犹如雨后春笋惊人地发展起来。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大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因此,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完全改变。欧洲已不再像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场。这两方面的领导权已转到大西洋彼岸。 二是政治危机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忿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在这一革命的紧要关头,许多欧洲人都期待两位非欧洲人、美国的威尔逊和苏俄的列宁的指导。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引起了一场民主愿望和期望的骚动。1918年12月,当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作“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与此同时,另一个拯救福音正从东方传来。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举行了示威游行。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1919年3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 三是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居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同样具有破坏性。印度几个师在西线和美索不达米亚作战;许多身着法军制服的非洲人在法国北部作战;大批的中国人和印度支那人在后方的劳动营里服劳役。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例如,法国一位行政官员说,“1914至1915年间应征入伍的175000名士兵在法国和佛兰德的战壕中挖掘了古老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人们、观念和亚洲本身都在改变。”革命思想还因与战争行为有关的宣传而在殖民地中得到传播。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他们引用过伏尔泰、马志尼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话。但现在,他们的后裔很可能引用马克思、列宁或哈罗德·拉斯基的话。1919年7月25日,孙中山博士为这一转变提供了证据,他宣布:“如果中国人民希望自由的话……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中的唯一的伙伴和兄弟是苏俄工农红军。” 总之,第一伙世界大战对殖民地世界的所有这些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的政治结果。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4、德国十一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在前线不断溃败,经济陷入危机,政治动荡。为了防止革命爆发,1918年9月30日德国皇帝宣布实行国会制政府,答应在普鲁士改革三级选举制。10月4日成立了议会制民主政府,自由派巴登亲王马克斯被任命为帝国首相,并邀请社会民主党的谢德曼参加政府。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革命的爆发。 10月,德国海军司令部下令远洋舰队出海作战,引起了11月 3日基尔港水兵起义,德国各大城市如汉堡、莱比锡、不来梅、慕尼黑等相继发生起义,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11月初,柏林工人也建立了苏维埃。11月8日,斯巴达克联盟号召在柏林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 11月9日参加游行示威的社会党人挤满了德国大街。水兵哗变,陆军占领了指挥部。革命热情支配着德国人民,德皇威廉二世已被迫退位,踪影皆无。 在德国各地,皇室垮台。巴伐利亚国王路易三世逃之夭夭,不伦瑞克公爵和5位其他国王、王子和大公们均被赶出了城堡。 社会党夺取了政权,不同派别在争夺领导地位,社会民主党人似乎占了上风,但又担心被群众抛弃,因为激进的独立社会党人正在向他们暗送秋波,今天事件发展之快令人眩目。 上午11点30分,德军司令给总理官邸打电报通知说,威廉将立即退位。 中午,德国总理、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宣布皇帝正式退位。 12点30分,柏林报纸号外大肆报道德皇退位的消息。 12点30分,总理在办公室接见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并把权力移交给社会民主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下午2点,社会民主党菲利普-谢德爱站在总理宫邸的宫前,向人群宣布成立德国共和国。 下午3点,军事司令部给总理官邸打来一封电报说:“为避免流血,威廉二世陛下愿意放弃德国皇位,但决不放弃普鲁士国王头衔。” 下午3点30分,总理官邸拍给军事司令部的电报说:“没有必要再注意威廉二世的行踪,因为他退位的消息已于午间宣布。 ” 下午4点,斯巴达克斯党领袖卡尔-李卜克内西宣布:“自由的社会主义德意志共和国诞生了。” 社会民主党邀请独立社会民主党共同组成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宣布建立自由德意志共和国,艾伯特和哈塞并列为委员会主席。11月10日举行的柏林工兵代表苏维埃大会上批准了文伯特政府,会上还选出了柏林苏维埃执行委员会。11月12日,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发布《告德国人民书》,宣布了施政纲领。 11月11日,艾伯特政府同协约国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斯巴达克联盟在十一月革命中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而社会民主党把待的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却积极准备召开国民会议。 12月16日至21日举行的全德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于1919年1月19日召开立宪国民会议的决定,在国民会议召开前全部立法行政权归艾泊特政府掌握。斯巴达克联盟反对此决定并退出独立社会民主党,于12月30日建立德国共产党。艾伯特政府决定对共产党人实行镇压。 1919年1月4日,政府罢免了左派独立社会民主党人埃喜荷恩的柏林警察总监职务,导致了1月5日柏林工人的武装起义,要求推翻艾伯特政府,起义遭镇压。1月15日,德共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害。1月19日举行国民议会选举。2月6日,国民议会在魏玛召开,通过魏玛宪法,建立魏玛共和国。艾伯特任总统、谢德曼任总理。4月13日,慕尼黑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政府集结军队于5月1日攻入慕尼黑。至此,十一月革命结束。5、中国五四运动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的27个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陆征祥、顾维钧等5位代表参加会议。巴黎和会不顾中国提出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三项提案,背信弃义,把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5月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界人士的强烈义愤。5月4日下午二时,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以及工业、农业、医学、政法等十几所专科以上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高呼“还我青岛”、“取消21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并火烧签订21条时的外交次长、卖国贼曹汝霖的家――赵家楼。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 反动军警当场逮捕32名爱国学生。反动政府的倒行逆施更激起了社会各界义愤,纷纷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开始总罢课。6日,天津、上海等20多所院校行动起来,声援北京学生。社会名流和各界人士也纷纷谴责反动当局。6月1日,反动政府接连发出两道命令:一道为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一道诬蔑学生爱国斗争为非法行为。卖国竟然有功,爱国反而有罪,反动当局的罪恶行径,刺痛了爱国学生和民众的心,一场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了。 6月3日,北京各校学生2000余人走上街头,展开反帝爱国演讲,当天有170名学生被捕。4日4000多名学生上街演讲,又有700余人被捕。消息传到上海,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工人阶级挺身而出,投入反帝爱国斗争的行列,发起影响深远的“六五”政治大罢工。五四运动进入了第二阶段。 6月5日上午,上海日商第三、四、五纱厂5000多名工人在“不替仇人做工”的口号声中首先宣布罢工。下午,陆家嘴、杨树浦一带多家工厂的2万余工人投入反帝爱国大罢工。随后几天,上海各行业的工人积极响应,10日形成全市总罢工,并发出誓言:“不达惩办曹、章、陆目的,誓不开工”。在此前后,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出现了声势浩大的“三罢”高潮。 北京、上海的反帝爱国运动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济南、青岛、天津、南京、杭州、宁波、武汉、南昌、扬州、安庆、厦门、广州、西安、沈阳、成都、昆明等100多个大中城市,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形成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浪潮,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强决心。 此时五四运动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以这次大罢工为标志,中国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顽强斗争精神,极大地震撼了反动统治集团和帝国主义。北洋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宣布罢免曹、章、陆的职务,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的签字日。此前北洋政府曾电令中国专使,如期在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巴黎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再次引起全国人民的义愤,一场拒签和约的运动又在全国开展起来。驻巴黎的中国使团收到要求拒签和约的电报7000余份,旅法华侨和留学生1万多人于28日凌晨包围中国使团寓所,警告专使如与会签字,当即扑杀,并列出偿命名单。中国专使最终拒绝赴会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6、朝鲜三一运动21世纪教育网1919年,朝鲜被日本强行吞并已经进入第九个年头,然而朝鲜人民并没有屈从于殖民者的淫威,抗日复国的情绪在整个朝鲜半岛上不断蔓延。由于在许多朝鲜人眼中,被日本人废黜的朝鲜国王李熙是朝鲜复国的精神支柱,李熙也因此成为了日本人的一块“心病”,必欲除之而后快。 1919年1月22日凌晨,李熙突然觉得浑身不适,手脚逐渐不听使唤,侍卫赶忙请来御医诊治。但一切都太晚了,凌晨3时,李熙在痛苦中死去,死后两眼发赤,全身有红斑,且尸体很快腐烂。 李熙死后,日本驻朝鲜总督长谷川好道迅速发出讣告,称李熙是患脑溢血病逝,并宣布将在3月3日为他举行“国葬”。李熙之死,犹如一石投水,在朝鲜人民中激起了巨大的反响。朝鲜民众一致认为国王之死是日本驻朝鲜总督府命令李熙身边的侍从暗中下毒所至,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各地纷纷酝酿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在崔八镛等人领导下,朝鲜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抗日宣传。著名的宗教界人士孙秉熙也串联了朝鲜工商企业界等33人,起草了一份《独立宣言书》,向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和日本政府发出呼吁,要求给予朝鲜独立。他还与崔八镛等人准备乘日本允许朝鲜人在3月3日为国王李熙举行葬礼之机,暗中联合发动示威游行,要求朝鲜独立。后来孙秉熙、崔八镛等又决定提前于3月1日在塔洞公园举行群众大会,公开宣读《独立宣言书》,把国葬变成反日游行示威大会。 1919年3月1日上午10时,数万名朝鲜民众来到汉城塔洞公园,学生代表首先宣读了预先准备好的《独立宣言书》。顿时,数万群众情绪激昂,高呼“独立万岁”等口号,以排山倒海之势,拥向停放李熙灵枢的德寿宫前祭奠。当人们看到自己的国君被日寇既夺其国又夺其命的悲惨下场,亡国的耻辱、灭种的仇恨顿时涌上心头,这些与日本侵略者不共戴天的旧怨新仇,在每个人胸中燃烧沸腾,人们不约而同地迸发出民族的最强音———“朝鲜独立万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朝鲜去”。 下午3时20分,参加游行示威的朝鲜群众已达30万人,霎时间淹没了整个汉城。在爱国群众的感召下,一部分朝鲜巡警也觉醒过来,加入了游行队伍。驻朝鲜总督长谷川好道见势不妙,急派大批警察、宪兵封锁游行群众前进道路,然而赤手空拳的朝鲜民众没有退却,“众皆不惧锋刃,勇往直前,势如怒涛山崩,不可遏止。督察、宪兵见而惊悸战栗,不意手剑坠地”。 同一天,在平壤、南浦、安州、宣川、义州、元山、仁川等地也发生了群众示威和暴动。在开城,3月3日上午,有200多名学校女生,排队高唱赞美诗和独立歌,不多时就聚集了三千多人。到了下午,许多十五六岁的少年也加入队伍,高呼“独立万岁”。各地的朝鲜民众在和日本军警搏斗的同时,还袭击了官厅和公署,破坏铁路和通信设备,处决了日本官吏、亲日派、民族败类和恶霸地主。从3月1日到5月31日的三个月期间,抗日起义在整个朝鲜迅速蔓延开来,共发生了上千起示威和暴动,有200万以上群众参加,占当时朝鲜总人口的1/10。 起义活动一开始就引起日本政府的注意。3月1日当天,日本原敬内阁急忙训令长谷川:“这次事件需要把它说成是轻微问题,然而实际上要严格处置,以防再次发生。但要充分注意,外国人最注意此次事件,不要招致苛刻的批评。”到了4月,日本政府决定采取“断然处置”措施,并增派6个营的兵力和400名宪兵去朝鲜。长谷川最后发布命令:“动用全部兵力尽力镇压。”他还授权警察任意搜查、逮捕朝鲜爱国群众。 在镇压过程中,日本侵略者露出禽兽的本性,采取极其残忍的手段虐杀朝鲜人民。日本军警到处用军刀或铡刀砍掉起义者的头颅,在街上示众;把爱国者绑在街头十字架上,往四肢钉铁钉,把他们活活折磨致死。在令人发指的堤岩里屠杀事件中,日本军警把村内的基督教徒30余人押进教堂并封锁出口,接着向教堂开枪扫射。此时,一名妇女把自己的婴儿举出窗外,央求免孩子一死。但是,兽性发作的日军却用刺刀刺入婴儿的头颅,使其当即死亡。接着日军纵火焚烧教堂,将这些平民活活烧死。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引起国际舆论的关注,但日本殖民当局竭力掩盖称:没有杀死一个人,只有两个人受了重伤。 根据日本官方缩小的数字,“三一起义”(也称“三一运动”)过程中有近8000朝鲜人被杀,1.6万人受伤,还有数万人被投入监狱,折磨致死。日本侵略者还采取种种卑劣手段,收买亲日派,从内部分化瓦解朝鲜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到1919年底,在日军疯狂镇压下,“三一运动”失败了。 7、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世界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准确、全面理解,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历史的能力。我们可以从斗争性、策略性和软弱性三个方面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一:斗争性、革命性。从历史背景上看,由于受到英国长期的殖民压榨、剥削,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种种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印度民族和宗主国英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西方殖民者踏上印度这块具有悠久文明底蕴的美丽土地起,印度人民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领导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国大党及其领袖甘地代表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虽然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比较弱小,但它所处的地位必然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强烈的革命性和斗争性。我们在认识这场运动时应该首先看到这一点,革命性和斗争性是第一位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第二:策略性、现实性。首先表现在斗争的手段是“非暴力”,面对强大的敌人,甘地提出的惟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看起来令人费解,但它却包含着重要的政治内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因为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种姓隔离和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团结起来。这无疑是印度资产阶级借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武器。同时因为它提倡非暴力,不仅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一直受宗教成见麻痹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富于统治经验的殖民者接受;不仅能发动群众,又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高潮来临的时代条件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既希望利用群众的反帝斗争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目标,又要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虽历遭挫折,却历久不绝,并最终迫使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应该说,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次,表现在斗争提出的目标上,首先是“自治”,在以后的“非暴力”运动中逐渐提出“独立”;所谓“自治”就是在隶属于英国统治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行使一些权力。这不能简单理解为它的妥协性。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了半个多世纪,殖民机构基本稳定。而且印度是大英帝国在远东的殖民中枢,殖民统治力量相当强大,要一下子实现“独立”是不现实的,更容易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反对。而“自治”比较现实,相对而言,它比较温和,容易被英国接受。而随着英国自身力量的衰弱、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在第二、第三次“非暴力”运动中逐渐提出了完全“独立”的口号。这种由“自治”到“独立”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三,软弱性、妥协性。当然,甘地把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则,明显地具有种种弊病和缺陷,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绝对的非暴力不可能实现;贬斥一切暴力,给群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不准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缚群众的积极性;如果只要发生暴力就停止运动,必然挫伤士气,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群众性自苦和自我牺牲,总有时间和环境的局限性;在反革命暴力的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足无谓的牺牲;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众的蒙昧落后意识,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等等。9、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土耳其加入德奥集团方面作战。土耳其成为德国的财政和军事附庸。大战期间土耳其有60万士兵战死或被俘,200万人受伤,国债高达44,800万金里拉,经济陷于崩溃。 1918年10月30日,奥斯曼帝国被迫与协约国代表签订《摩得洛司停战协定》。协约国军队占领首都伊斯坦布尔、海峡地区以及安纳托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以及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土耳其面临被瓜分的危险。1919年5月15日,希腊军队在英法支持下占领伊兹密尔及其邻近地区。土耳其各地纷纷成立护权协会等民族主义组织。1919年7月23日至8月7日,东部各省护权协会召开埃尔祖鲁姆大会,凯末尔被选为大会主席和代表委员会主席;大会决议宣布,停战协定确认的民族边界内的领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反对各种形式的外国占领和干涉;一旦伊斯坦布尔政府无力捍卫国家独立,就应成立临时政府,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托管和委任统治。同年9月4日至11日举行的锡瓦斯大会,确认了埃尔祖鲁姆大会所通过的民族斗争纲领,大会成立全国性的安纳托利亚和罗梅利亚护权协会,选举以凯末尔为首的16人代表委员会,民族主义者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1920年1月28日,奥斯曼帝国议会代表委员会根据锡瓦斯大会决议精神拟定的、维护土耳其民族独立和主权的《国民公约》,宣布停战协定规定的边界内土耳其人占大多数的地区“构成一个真正的、在法权上不能以任何借口分割的整体”;反对阻碍土耳其政治、司法、财政发展的种种限制等。3月16日,协约国军队在伊斯坦布尔登陆。1920年4月23日,首届大国民议会在安卡拉召开,成立以凯末尔为首的临时政府,宣布自3月16日起的议定书一律无效,要求苏俄政府支援土耳其的民族事业。1920年8月10日,巴黎和会通过剥夺土耳其民族生存权利的《色佛尔和约》。1921年7月,希腊十余万干涉军在英国支持下,进犯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国民军取得萨卡里亚战役的胜利,成为民族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协约国阵营发生分化。1921年10月20日法土签订停战协定,法国正式承认大国民政府,承诺在两个月内从安纳托利亚东南部撤出全部占领军。意大利也于同年秋天撤出安纳托利亚南部,英国改变公开支持希腊的立场,转向“中立”。1922年8月26日,土军向希军发动总反攻。9月18日,最后一批希腊军队撤离安纳托利亚。同年10月11日,土希两国签订停战协定,土耳其收复东色雷斯,伊斯坦布尔地区的行政管理权交还土耳其。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和英、法、意、希、日等国签署《洛桑和约》,取得外交上的重大胜利。1922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废除苏丹制。1923年9月,由护权协会第一集团改组的人民党成立。 1923年10月29日晚8点半,议会通过建立土耳其共和国的决定,凯末尔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凯末尔革命取得胜利。9、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英国在埃及的殖民保护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埃及政治形势的新转折。在此以前,英国已排挤掉法国而在埃及处于独霸地位。英国驻埃及的高级官员、驻军总司令和39个英国的高级顾问控制了埃及的政权、财权和军权。不过,埃及在名义上仍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埃及统治者仍拥有奥斯曼帝国给他的封建称号“赫底威”(国王)。 1914年12月,英国政府以土耳其加入同盟国一方参战为借口,声明“埃及今后处于英王陛下的保护之下”,从而取消了奥斯曼对埃及的宗主权,使埃及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在埃及实行的“保护制度”是在战争状态下的殖民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控制了埃及“赫底威”的继承权,把国家政权攫为己有;对埃及实行军事占领和管制,把埃及变为“兵营国家”;控制了埃及外交;掌握了埃及的立法权和司法权;使埃及在经济上进一步殖民地化。由于这种制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实行的,其残酷程度非和平时期所能比拟。英国征用埃及人150多万,其中有117万人是为战争服务的“劳动军”和“运输队”。2/3的牲畜和大量运输工具也被征集。 英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向埃及订货,从而促进了纺织、制糖、酒精、制革、榨油、面粉、砖瓦、造纸等轻工业的发展。埃及的资本家随之加快了经营商业、参加外国股份公司及土地买卖和集中资本的过程。1916年,埃及资本家们成立了工商业委员会,向英国提出了要求经济权利的报告。1918年,英国发布了关于垄断全部棉花收购的法令。同年由布兰尼特起草的宪法草案中,规定埃及的商人和企业家的法律地位低于外国资本家。1918年,300名英国官员占据埃及政府的高级职位。1919年,在高级职员中,英国人占3/4。战争给埃及带来的另一重大变动,是工人阶级力量的增长,但埃及工人阶级的独立政党尚处于形成过程之中。 柴鲁尔和华夫脱党?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民族主义运动的基本要求不是局限于奥斯曼帝国隶属下的自治,就是在英国保护下的自治。战后埃及民族主义运动与过去不同之处,在于它提出了完全独立的口号和立宪的要求,并使运动变成了有工人、农民参加的民族民主运动。柴鲁尔作为它的领袖而登上政治舞台。 柴鲁尔(1857—1927年)生于农民家庭,曾在巴黎大学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担任过报纸编辑,参加过奥拉比领导的反英起义。他同埃及首相穆斯塔·法霍米的女儿结婚后,遂进入上层而宦途通达,历任教育大臣、司法大臣、立法议会副议长。但他由于同英国和埃及统治者的矛盾而丢了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在埃及实行殖民保护制度以后,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了飞跃发展。他认为,在政治上埃及必须脱离英国而独立,经济上必须自主,在此前提下,英军可以驻在苏伊士运河区。他的这个立场,得到了当时的两个民族政党(民族党和祖国党)的支持。 1918年11月23日,柴鲁尔把立法议会的代表和各爱国阶层的代表们团结在自己周围,组成了“埃及代表团”。“代表团”阿拉伯语为“华夫脱”(al-Wafd),因而埃及现代史上称这个新的民族主义政党为“华夫脱”。党纲规定:“华夫脱党的任务是:用和平合法的手段来实现埃及的完全独立。”柴鲁尔提出了《委托书》、《向列强的呼吁书》和《向温盖特的要求》三个文件,要求废除殖民保护制度,英军撤除埃及和成立立宪的独立埃及政府。为了使华夫脱党成为埃及的全权代表,他以立法议会副议长身份,号召各选区在《委托书》上签名。签名人数很快超过了200万。签名运动发展为群众性的反帝运动,迫使亲英的埃及政府首相辞职。 埃及的三月起义? 1919年2月,柴鲁尔发表讲话,强烈要求终止殖民保护制度和英国允许华夫脱党参加巴黎和会。华夫脱党组织了群众集会和示威。3月8日,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柴鲁尔等4位华夫脱党领袖,并把他们流放到马耳他岛。这更激起人民群众的抗议运动,从而促使华夫脱运动由和平签名请愿阶段逐渐转入暴力抗议和武装起义阶段。 1919年3月9日,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的大中学校举行罢课、游行示威。3月11日,运输、邮电、铁路、面包、电车、清扫等各行业工人举行罢工,同警察发生冲突;政府机关和司法机关职员同一天也举行罢工。农民起而响应,在乡村切断电线、破坏铁路,甚至修壁垒、挖壕沟,同英国军警进行战斗。3月13日,起义者试图火烧埃及王宫。次日,爱资哈尔大学附近发生了激烈战斗。最不寻常的是,开罗妇女走上街头,加入政治斗争行列。 埃及三月起义的口号是:“打倒英国占领者”、“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和“释放柴鲁尔”。起义者的共同要求是:“废除殖民保护制度”、“英国撤出埃及”和“争取完全的民族独立”。华夫脱党在各地建立了民族委员会。在埃尔米亚建立了民族政权,一直存在到3月30日。在济夫塔和扎加济格,起义者也建立了临时政府。在反帝斗争中,信仰基督教的科普特人和其他埃及人忘记了往日的隔阂,共同参加了开罗的武装起义。 在埃及人民群众抗议浪潮的压力下,英国殖民占领者不得不允许柴鲁尔从流放地直接去巴黎参加和会。这时他对美国总统威尔逊抱有幻想,但是,4月22日威尔逊却正式承认英国在埃及的殖民保护制度。凡尔赛条约第147条规定埃及仍为英国的保护国。柴鲁尔后来也没能参加和会。这一切使柴鲁尔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侮辱,决心再一次开展反帝群众运动。正值此时,英国殖民大臣米尔纳为首的调查委员会来埃及,调查三月事件,并制定“在英国保护下的埃及自治方案”。于是1919年10月至1920年3月,华夫脱党发动了抵制米尔纳调查委员会的广泛群众性抗议运动。5月,柴鲁尔应英首相劳合·乔治之邀,参加了伦敦会议。会上,他反对华夫脱党保守派,拒绝了8月间英国提出的《英埃条约》。这是1919年三月反帝高潮的继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