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岳麓版选修3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岳麓版选修3 素材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短暂和平
第7课 为了永恒的利益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1世纪教育网]
1.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这一政策照会。基本内容是:(1)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2)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他国使用自己所修筑或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运费。这是美国最初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的这一政策,是在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中的特殊利益和既得权利的前提下,保证各国机会均等,自由贸易,使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开放。虽然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各国皆无力独占中国,但各国从各自在中国的不同处境出发,给予各不相同的回答。只有当时和美国一样在中国没有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意大利完全接受美国照会,多数国家表示有保留的同意。1900年7月3日,当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八国联军准备进攻京、津之际,海约翰又向前述6国及荷、葡、奥、西等国提出第二次“门户开放”政策,声称美国政府致力于寻求这样一种解决办法,以“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保护由条约与国际法所保证于各友好国家的一切权利,保障全世界与中华帝国个部门进行同等的公平贸易的原则”。其中新增的“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只是一句空话。21世纪教育网
2.英日同盟
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1月30日,英、日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 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 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应提供军事援助。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1921年12月13日宣告失效,在华盛顿会议上被《四国条约》所埋葬。《四国条约》签定的掌声成为英日同盟的丧钟,这样,英日同盟就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使命,化为历史的尘埃。
3.日本八八舰队
1905年5月27日,在日俄作战中,东乡平八郎率日本联合舰队全歼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一举确立了其海军强国的地位。从此,大舰巨炮便成了海军的传统,八八舰队便随之出笼,其宗旨是以八艘战列舰和八艘巡洋舰组成强大的海军力量与敌决战。为此,日本野心勃勃地开始其八八舰队计划——
(1)最先是用现成的舰队组成六六舰队
战舰:“三笠”、“朝日”、“富士”、“八岛”、“敷岛”、“初瀬”
装甲巡洋舰:“出云”、“吾妻”、“浅间”、“八云”“常磐”、“磐手”
(2)计划发展为八四舰队(1919年计划预算)
  战舰:“扶桑”、“山城”、“伊势”、“日向”、“长门”、“陆奥”、“加贺”、“土佐”
战列巡洋舰:“榛名”、“雾岛”“天城”、“赤城”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八六舰队充当舰(1920年预算)
战舰:“扶桑”、“山城”、“伊势”、“日向”、“长门”、“陆奥”、“加贺”、“土佐”
战列巡洋舰:“榛名”、“雾岛”、“天城”、“赤城”、“高雄”、“爱宕”
(4)到1920年,才形成八八舰队的最终计划
战舰:“长门”、“陆奥”、“加贺”、“土佐”“纪伊”、“尾张”、“骏河”、“近河”
战列巡洋舰:“天城”、“赤城”、“高雄”、“爱宕”、“伊吹”、“鞍马”、“穗高”、“户隐”
舰齢8年以上的第2线兵力八八舰队充当舰
战舰: “萨摩”、“安芸”、“河内”、“摂津”、“扶桑”、“山城”、“伊势”、“日向”
战列巡洋舰:“筑波”、“生驹”、“鞍马”、“伊吹”、“金刚”、“比叡”、“榛名”、“雾岛”
在华盛顿条约中,日本计划中的大量战舰和战列巡洋舰被中止。完成的部分战舰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陆续被消灭。
4.主力舰小史
主力舰的原名叫战列舰,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相结合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战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1638年建成的英舰“海上君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这时的战列舰基本上全为木材建造,有时在水线以下包裹铜皮。动力为风帆,武器为前膛火炮,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杀伤人员的霰弹以及破坏帆具的链弹。
世界最古老之现代军舰,英国皇家海军胜利号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战列舰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军舰时代。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
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钢质舰体的战列舰——“皇家君主”号,随后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可达到12000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至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的厚度达到230至450毫米,航速为16至18节。此时,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为各国公认的建造战列舰的四大要素。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国的海军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列舰。战列舰已经成为海军强国实力的象征。
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无畏舰出现了。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采用了统一型号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 21世纪教育网
无畏号战列舰
排水量17,900吨,航速21节,装备有安装在五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5座,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则有52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成为战列舰主宰海洋的“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历史顶点。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这种无畏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后日德兰型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根据1918年的停战协定,德国公海舰队向协约国投降,并集中在英国北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等待作为战争赔偿分配给战胜国。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军舰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国水兵凿沉。21世纪教育网
在战争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不再是必需的了。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是典型条约战列舰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这一时期的战列舰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径主炮,航速达27节以上,甚至30节以上。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这一时期,由于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沦为次等的海军主力舰。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的8艘旧式战列舰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损失,其中打捞起来的6艘在本国修理后,担负起支援两栖作战轰击岸上目标的任务。而新建造的高速战列舰则担任航空母舰特混编队的舰队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和雷达哨舰)任务。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订了投降文件。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光荣生涯达到了顶峰,以及终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战列舰纷纷作为废钢铁出售给私人公司拆毁,或作为靶舰和武器试验平台遭到摧毁。美国海军曾将依阿华级战列舰投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随后将其退役封存。
19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入现役,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独立进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在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战列舰”这一级别也正式从美国海军现役舰船分类中撤消。
目前,世界各国只有美国的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和北卡罗来纳号、得克萨斯号战列舰,以及日本的三笠号前无畏型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得到永久保存。
5.华盛顿会议前后的山东问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山东问题即指日本于1914年对德宣战后强占青岛及胶济铁路的归还问题。21世纪教育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8月15日日本借口“日英同盟”,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将全部胶州租借地无偿无条件交付于帝国宪兵,以备将来交还中国”。实则用“将来”二字为其长期占领埋下伏笔。袁世凯明知日本居心叵测,仍以卑辞媚之,竟说什么“日本政府与德国最后通牒,亦系愿永保东亚和平”,“足证主持公道,诚表友谊,至为感谢”。因德国政府并无答复,日本遂于23日对德宣战。9月2日,日本军队突然从山东半岛北岸的龙口登陆,先后占领掖县、平度、即墨及胶县车站。然后,又沿胶济铁路西犯,接连占领潍县、张店、周村、济南等地车站。与此同时,由3万日军和2000英军组成的“日英联军”,也从崂山湾登陆,对青岛德军发起了进攻。德军力孤势蹙,被迫于11月7日投降。16日,日军开进青岛市区。于是,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被置于日本的统治之下。 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是由列强控制的分赃会议,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了日本。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最后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致使日本的侵略扩张没有得到承认,山东问题由此成为“悬案”。 由于巴黎和会未能解决列强之间在远东地区的矛盾,在美国的提议下,1921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此时,国际形势与巴黎和会时已有所不同。首先是英、美、日等国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1918年12月,威尔逊总统向国会提出了新的海军五年计划:建造10艘主力舰、6艘轻巡洋舰和130艘辅助舰。1918年至1920年,美国有12艘大型军舰下水。1920年,日本实施“八·八”舰队计划,计划到1927年建成战舰8艘、巡洋舰8艘以及辅助舰等。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则表示:“英国将耗费最后一文钱,使它的海军优越于美国或任何一国的海军。”但同时,由于受国内外许多因素的制约,列强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妥协的一面。其次,《凡尔赛和约》只是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关系,在亚太地区的关系也需要调整,即根据新的力量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一战后,德国、俄国退出了在亚太地区的争霸,法国多顾及欧洲事务,英国仍然保持强大的势力,美、日在大战中力量迅速膨胀,因而在这一地区的角逐中,英、美、日占据重要地位。亚太地区的核心问题是“中国问题”,谁占有中国,谁就拥有这一地区的霸权地位。一战期间,日本在华势力扩张很快,这已为西方列强所不容。其中,美、日争夺尤为激烈,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政策,试图压制日本。英国的态度与美国接近,因而存在着英、美共同对抗日本的可能性。总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是有利的。 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正式召开,参加国有美、英、日、法、意、中、荷、比和葡萄牙等九国,会议内容主要是限制军备和远东太平洋问题。所谓远东问题,实际就是中国问题。“关于太平洋和远东事务的讨论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国问题的讨论”,“这次会议对于中国显然是很重要的。中国的主要对手是日本。中国非常盼望趁这个机会彻底解决山东问题,要求国际上确保中国的安全,承认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因此,中国代表团拟议中的基本目标首先是要大会“能为中国公平地解决山东问题,而且能致力于消除或放松当时存在的对于中国行使主权权利的各种限制和侵犯”。 11月16日,在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首席代表施肇基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10项原则,主要内容为:各国尊重并遵守中国领土完整及行政独立原则;中国声明不以本国领土和沿海地方之无论何处割让或租借与无论何国;中国赞同开放门户、工商业机会均等主义,并自愿将其实行于中国各地,无有例外;各国不得私下签订有关中国的条约或向中国要求特别权益,已订之约应公开宣布,经审定是否符合会议原则,以确定其范围与效力;取消或修改有碍中国行政主权的各种限制;保障和平解决远东及太平洋问题,尊重中国的中立权等。中国代表团的10项原则,法国代表团认为它太“空泛”,应指明为“解决满蒙、山东及其他诸争端”,实际是说中国议案只应针对日本,不应涉及他国在华利益。英国看法与法国大致相仿。美国首席代表休斯在大会次日对代表团成员说他“总是赞同这样一种理论,即本国决不会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任何侵略而走向战争,因此最多只能做到使日本住手”。这番话实际为整个会议处理中国问题定下了基调。 华盛顿会议召开后,中国人民一直密切关注会议的进程,强烈要求把山东问题提交大会讨论。“鲁案”将在大会“边缘”讨论的消息传出后,在华盛顿的中国各界代表、留学生纷纷表示反对,认为这样等于“无形承认《凡尔赛条约》和‘二十一条’,违反三年来奔走运动的真精神”,坚决反对直接交涉。中国代表王宠惠也认为这种安排是直接谈判,故提出辞职。顾维钧、颜惠庆则说这种会谈并不是直接交涉。其实,这种安排是中、日、美三方相互妥协的结果。它既不是直接交涉,也不是“会内”讨论,但会谈达成的协议为会议所接受。美、英两国安排“边缘”会谈,派观察员列席,实现了干预山东问题的目的。 1921年12月1日,中日双方全权代表,开始谈判山东问题。山东问题争执的核心是铁路问题。起初,日本人坚持中日联合经营胶济铁路要求,目的是通过控制铁路,变相控制整个山东。在遭到中国代表团强烈反对后,日本人又抛出一项建议,要求中国向日本银行家筹借一笔长期贷款来赎买铁路,在贷款使用期间应使用由日本金融家推荐的总工程师、车务长和会计师各一人,用意还是要长期控制这条铁路。中国代表当即抗辩声明:“任何国家坚持让别国接受不需要的贷款都是不合情理的。”之后,中国代表团又提出两个方案供日方选择:其一,现款赎路。“中国在该路移交前规定日期,或在移交时,以存入第三国银行之款付交日本”。其二,用有价证券分期付款。“中国得分十二年摊付,或以铁路产业为抵之国库券,或付中国银行公会之证券。”中国愿自行选用胶济铁路日籍工程师。中国代表声明,如果日本不及时承认中国付款赎路办法,就要终止交涉;一面又请英、美代表居间斡旋。后来几经磋商,终于在1922年1月31日达成协议。2月1日,休斯将协议在华盛顿会议上全文公布。2月4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共28条,《附约》共6条。至此,华盛顿会议围绕中国主权问题的争执与谈判方告结束。 按中日双方《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日本将胶州湾原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日本军队撤出山东;日本将胶济铁路交还中国,中国向日本偿还铁路实价5340万金马克,以国库券交付,以铁路作抵押,15年内偿清;在未偿清之前,由日本人担任车务长和与中国会计长权限相等的会计长;青岛海关交还中国,但日商与海关行文时可用日语,海关职员亦要聘用少量日本人;日本1922年12月10日向中国移交胶济铁路权;日本放弃1898年中德条约中的优先权;海底电缆交还中国;青岛盐场由中国备价赎回;中国将胶州湾全部开为商埠,等等。 因一战期间日本出兵中国而引发的山东问题至此已得到解决。中国收回了青岛行政管理权和部分利益。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大事。这一结局的出现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6.日本东方会议
东方会议是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而召开的重要会议。21世纪教育网
1927年4月,日本田中义一组阁。田中义一是一个恶迹昭彰的大陆扩张主义者,他一贯主张“经营大陆”,认为“大陆扩展乃日本民族生存的首要条件”,“利用中国资源是日本富强的唯一方法”。 田中内阁上台后更是加速了侵华步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田中在7月7日的会议上,以“训示”的形式提出了明确的侵华方针《对华政策纲领》。《纲领》确定了把“满蒙”同“中国本土”分离开来的方针,在公开发表的“纲领”中,一开头就公然将中国领土区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妄图把中国东北分割出去,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他宣称:“关于满蒙尤其是东三省”,是一个“在国防上及国民生存上有重大利害关系”的特殊地区,有“特殊的考虑”的“责任”。 在日本侵华史上,东方会议是一次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对华政策纲领》勾画出田中内阁企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攫取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满蒙特殊论”则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 7月25日,田中义一又向日本天皇呈奏一份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文件,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奏折极其露骨提出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总战略: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它为小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日本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帝国存亡上必要之事也。” “此所谓满蒙者,依历史非支那之领土,亦非支那特殊区域”。奏折还明确提出了侵略步骤:“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既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 田中义一还主张对中国东北和内蒙采取“铁血主义”——武力征服的手段。
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