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9浙教版七年级下—2.6透镜及透镜成像规律-综合提高知识点详解一、透镜的认识1.透镜的类型仔细观察比较老花眼镜的镜片与近视眼镜的镜片,你会有哪些发现?分析比较如图所示的一些透镜的截面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透镜的两种类型a.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b.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3.透镜的基本概念①主光轴:通过透镜的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每个透镜都有一条主光轴;②光心: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点,凡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光心,用字母“O”表示;③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且关于光心对称,焦点用字母“F ”表示;④虚焦点: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透过凹透镜变得发散,且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故称为凹透镜的虚焦点;⑤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透镜两侧焦距相等,焦距用字母“f ”表示.4.透镜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此时透镜的材质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反之呢?)①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比原来入射光线沿原方向传播更靠近主光轴,使它的光束变窄.②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比原来的入射光线沿原方向传播更远离主光轴,使它光束变宽.注意:虽然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但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不一定是会聚的;同样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不一定是发散的 例如:在图甲、乙方框中放入恰当的透镜.甲图中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虽然是发散的,但与折射前相比,发散程度减弱,说明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应在方框中放入凸透镜 乙图中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虽然是会聚的,但与折射前相比,会聚程度减弱,说明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应在方框中放入凹透镜.凸透镜曲率半径(或者凸度)越大,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越强,焦距越小。5.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观察思考:与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路;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路图;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可以得出透镜作图时的三条特殊光线:(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必经过焦点;通过凹透镜后,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焦点;(2)从焦点出发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必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光线的延长线相交于焦点,通过凹透镜后,必平行于主光轴.(3)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6.关于三条特殊光线:(1)利用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就可以确定不在主轴上的任意发光物体的像,但应注意物体经透镜所成的像并不是仅由这三条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由物体发出的射向透镜的所有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因此,凸透镜遮住一部分(破碎),仍能形成完整的像,但是像变暗一些。(2)作图基本技巧①多线共点规律:同一发光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一定全都通过(或反向延长线通过)像点.②利用三点共线规律——不论物点、透镜的位置怎样变化,物点、光心和相应的像点一定位于通过光心的同一条直线上.③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直接用三条特殊光线中任两条求作像点时,可采用辅助手段.如设想物点、设想物体等方法.夯实基础①常言道,水火不相容,但用透明冰块磨制成一个光学器件,却可以取火.这块用冰磨制成的光学器件相当于下面的( )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近视眼眼睛片②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对于折射光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C.一定是发散光束 D.折射光束比原来光束会聚③夏天,小明的爸爸经常开车带他出外旅游.小明发现爸爸喜欢在烈日下洗车,并认为这样洗车后车身上的水干得快.小明却告诉爸爸这样洗车不好,原因是水滴能形成 镜,对光起 作用,使车漆最上部温度升高,久之,车漆会失去光泽,并且造成色泽不均匀.①如图所示,有一圆柱形玻璃体,在它的中心轴线上有一球形气泡,柱体低面是磨砂的毛面,当平行光沿柱轴方向向下照射时,在磨砂的毛面上可能会看到( )A.圆形亮斑 B.圆型暗斑 圆形暗斑且中心有一亮点 D.圆形亮斑且中心有一暗点②截面为正方形、中空部分为椭圆形的玻璃体如图所示。则这个玻璃体( )A.可以看做两块凹面镜 B.可以看做一块凸透镜C.对图示光束具有发散作用 D.对图示光束具有会聚作用 ③如图容器水中有一个空气泡,则其对水平射入其中的光线有何作用( )A.会聚作用 B.发散作用 C.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D.无法判断 ①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若f小于L,则凸透镜从此位置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会(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②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先变小再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①作出光线经过透镜前后的光线.②完成下列各透镜的光路.③图中空格处填上合适的透镜 知识点详解二、凸透镜成像规律1.回顾:焦距(f):光心到焦点的距离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2.凸透镜成像规律:(1)凸透镜成像规律(2)凸透镜成像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倒立在异侧,虚像正立在同侧;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时);大像走大步,小像走小步。(3)实验装置如图注意:开始时应使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三者处于 ,并使三者正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图条件 成像光路图 成像情况 u与v的关系 像的位置(与物同侧或异侧) 像随物距变化的情况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u>v 异侧 f<v<2f 物近像远像变大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u=2f= v 异侧 v=2f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v 异侧 v>2f 物近像远像变大u=f 不能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u<v 同侧 物近像近像变小夯实基础①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cm;当把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6cm处时,如图乙所示,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的 像.②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凸透镜15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物体位于凸透镜前2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的(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③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则在光屏上(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 D.像距大于10cm小于20cm ④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置于透镜前30cm处时,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放大清晰的像,现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A.无法成像 B.呈现正立、放大的像 C.呈现倒立、放大的像 D.呈现倒立、缩小的像① 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cm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此透镜的焦距()A.一定大于20?cm B.一定小于9?cm C.一定在10?cm到8?cm之间 D.一定在9?cm到10?cm之间②一物体在一凸透镜前30cm处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放大的像,则这凸透镜焦距的可能值是( )A.45cm B.30cm C.16cm D.8cm③在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60cm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20cm B.30cm C.60cm D.80cm ④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到距凸透镜20cm处,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10cm B.20cm C.12cm D.以上都不对⑤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当物距u=5cm,凸透镜成正立的像,当物距u=8cm时,成倒立的像,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当u=4cm,成放大的实像 B.当u=9cm,成放大的像 C.当u=14cm,成倒立、缩小的像 D.当u=7cm,成倒立的实像①如图是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可知(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B.当物距u=30cm时,像距v=30cm C.物距增大时像距也增大 D.当物距u=15cm时成的缩小的像②(多选)用一个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D.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③若空间有一竖直放置的大凸透镜,在主光轴位置上拉二根钢丝,一个小杂技演员从很远的地方沿着钢丝向焦点处匀速走来.下列叙述中: ①小演员每走一步,像也走一步; ②像的脚步始终比小孩大; ③像大时脚步大,像小时脚步小,即“大像”走大步,“小像”走小步; ④像总朝远离小演员的方向运动,好像在逃离. 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①②正确 B.只有①②④正确 C.只有①③④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④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则木棒所成的像( )A.a端变粗,b端变细 B.b端变粗,a端变细 C.a,b端都变细 D.ab端都变粗①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凸透镜与蜡烛及光屏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若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可能是放大像 B.可能是缩小的像C.一定是倒立的像 D.一定是正立的像②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③下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示意图,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如图的情景,眼睛可能观察到烛焰经凸透镜折射所成的虚像( )④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⑤如图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某位置(图中未标出),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a点,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缩小倒立的像;将蜡烛从a点滑到b点后,再移动光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变小.则( )凸透镜位于a点左侧 凸透镜位于b点右侧 C.蜡烛在a点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D.蜡烛在b点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巩固提高1、某同学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下了物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并绘出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透镜的焦距等于20cmB.透镜的焦距小于10cmC.物距从10cm增至20cm的过程中所成像为实像D.物距从10cm增至20cm的过程中所成像为虚像2、小阳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5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3、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光屏上能得到放大的像,据此可判断( )A.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21厘米处,一定能得到放大的实像B.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0厘米处,一定能得到缩小的像C.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0厘米处,一定能得到放大的虚像D.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9厘米处,一定能得到缩小的实像4、图中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哪一项操作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5、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光屏;(2)如图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A.只需要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B.需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并在同一直线上.其中说法 正确(填序号).正确调整后,不断改变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如下表:实验序号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m 光屏上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m1 40 13.32 30 153 20 204 15 305 10 光屏上没有像6 8 光屏上没有像【分析与论证】(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 .(2)如图所示,光屏应移至 区域才能找到清晰的像.(3)观察火焰经凸透镜所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应透过凸透镜向 观察(填“左”或“右”).(4)在整理器材时,香香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光的 (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7、如图所示,是某物理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蜡烛的像,其原因可能是( )A、光屏、凸透镜和蜡烛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B、物距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 C、蜡烛在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D、蜡烛在透镜的焦点上(2)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的 的实像.(3)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 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 A、蜡烛像的下半部分? B、蜡烛像的上半部分? C、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1) 2019浙教版七年级下—2.6透镜及透镜成像规律-综合提高知识点详解一、透镜的认识1.透镜的类型仔细观察比较老花眼镜的镜片与近视眼镜的镜片,你会有哪些发现?分析比较如图所示的一些透镜的截面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透镜的两种类型a.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b.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3.透镜的基本概念①主光轴:通过透镜的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每个透镜都有一条主光轴;②光心: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点,凡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光心,用字母“O”表示;③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且关于光心对称,焦点用字母“F ”表示;④虚焦点: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透过凹透镜变得发散,且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故称为凹透镜的虚焦点;⑤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透镜两侧焦距相等,焦距用字母“f ”表示.4.透镜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此时透镜的材质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反之呢?)①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比原来入射光线沿原方向传播更靠近主光轴,使它的光束变窄.②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比原来的入射光线沿原方向传播更远离主光轴,使它光束变宽.注意:虽然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但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不一定是会聚的;同样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不一定是发散的 例如:在图甲、乙方框中放入恰当的透镜.甲图中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虽然是发散的,但与折射前相比,发散程度减弱,说明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应在方框中放入凸透镜 乙图中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虽然是会聚的,但与折射前相比,会聚程度减弱,说明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应在方框中放入凹透镜.凸透镜曲率半径(或者凸度)越大,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越强,焦距越小。5.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观察思考:与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路;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路图;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可以得出透镜作图时的三条特殊光线:(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必经过焦点;通过凹透镜后,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焦点;(2)从焦点出发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必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光线的延长线相交于焦点,通过凹透镜后,必平行于主光轴.(3)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6.关于三条特殊光线:(1)利用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就可以确定不在主轴上的任意发光物体的像,但应注意物体经透镜所成的像并不是仅由这三条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由物体发出的射向透镜的所有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因此,凸透镜遮住一部分(破碎),仍能形成完整的像,但是像变暗一些。(2)作图基本技巧①多线共点规律:同一发光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一定全都通过(或反向延长线通过)像点.②利用三点共线规律——不论物点、透镜的位置怎样变化,物点、光心和相应的像点一定位于通过光心的同一条直线上.③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直接用三条特殊光线中任两条求作像点时,可采用辅助手段.如设想物点、设想物体等方法.夯实基础①常言道,水火不相容,但用透明冰块磨制成一个光学器件,却可以取火.这块用冰磨制成的光学器件相当于下面的( )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近视眼眼睛片B②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对于折射光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C.一定是发散光束 D.折射光束比原来光束会聚D③夏天,小明的爸爸经常开车带他出外旅游.小明发现爸爸喜欢在烈日下洗车,并认为这样洗车后车身上的水干得快.小明却告诉爸爸这样洗车不好,原因是水滴能形成 镜,对光起 作用,使车漆最上部温度升高,久之,车漆会失去光泽,并且造成色泽不均匀.凸透;会聚.①如图所示,有一圆柱形玻璃体,在它的中心轴线上有一球形气泡,柱体低面是磨砂的毛面,当平行光沿柱轴方向向下照射时,在磨砂的毛面上可能会看到( )A.圆形亮斑 B.圆型暗斑 圆形暗斑且中心有一亮点 D.圆形亮斑且中心有一暗点B.②截面为正方形、中空部分为椭圆形的玻璃体如图所示。则这个玻璃体( )A.可以看做两块凹面镜 B.可以看做一块凸透镜C.对图示光束具有发散作用 D.对图示光束具有会聚作用C. ③如图容器水中有一个空气泡,则其对水平射入其中的光线有何作用( )A.会聚作用 B.发散作用 C.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D.无法判断 B.①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若f小于L,则凸透镜从此位置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会(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A. ②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先变小再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C.①作出光线经过透镜前后的光线.故作图如下:②完成下列各透镜的光路.如下图.③图中空格处填上合适的透镜 如下图所示. 知识点详解二、凸透镜成像规律1.回顾:焦距(f):光心到焦点的距离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2.凸透镜成像规律:(1)凸透镜成像规律(2)凸透镜成像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倒立在异侧,虚像正立在同侧;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时);大像走大步,小像走小步。(3)实验装置如图注意:开始时应使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三者处于 ,并使三者正对。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图条件 成像光路图 成像情况 u与v的关系 像的位置(与物同侧或异侧) 像随物距变化的情况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u>v 异侧 f<v<2f 物近像远像变大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u=2f= v 异侧 v=2f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v 异侧 v>2f 物近像远像变大u=f 不能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u<v 同侧 物近像近像变小夯实基础①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cm;当把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6cm处时,如图乙所示,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的 像.20 正立 虚②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凸透镜15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物体位于凸透镜前2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的(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B ③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则在光屏上(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 D.像距大于10cm小于20cm A ④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置于透镜前30cm处时,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放大清晰的像,现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A.无法成像 B.呈现正立、放大的像 C.呈现倒立、放大的像 D.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 ① 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cm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此透镜的焦距()A.一定大于20?cm B.一定小于9?cm C.一定在10?cm到8?cm之间 D.一定在9?cm到10?cm之间D②一物体在一凸透镜前30cm处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放大的像,则这凸透镜焦距的可能值是( )A.45cm B.30cm C.16cm D.8cmC③在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60cm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20cm B.30cm C.60cm D.80cm A④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到距凸透镜20cm处,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10cm B.20cm C.12cm D.以上都不对D⑤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当物距u=5cm,凸透镜成正立的像,当物距u=8cm时,成倒立的像,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当u=4cm,成放大的实像 B.当u=9cm,成放大的像 C.当u=14cm,成倒立、缩小的像 D.当u=7cm,成倒立的实像B①如图是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可知(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B.当物距u=30cm时,像距v=30cm C.物距增大时像距也增大 D.当物距u=15cm时成的缩小的像A②(多选)用一个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D.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AC ③若空间有一竖直放置的大凸透镜,在主光轴位置上拉二根钢丝,一个小杂技演员从很远的地方沿着钢丝向焦点处匀速走来.下列叙述中: ①小演员每走一步,像也走一步; ②像的脚步始终比小孩大; ③像大时脚步大,像小时脚步小,即“大像”走大步,“小像”走小步; ④像总朝远离小演员的方向运动,好像在逃离. 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①②正确 B.只有①②④正确 C.只有①③④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C④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则木棒所成的像( )A.a端变粗,b端变细 B.b端变粗,a端变细 C.a,b端都变细 D.ab端都变粗A①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凸透镜与蜡烛及光屏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若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可能是放大像 B.可能是缩小的像C.一定是倒立的像 D.一定是正立的像D②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C③下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示意图,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如图的情景,眼睛可能观察到烛焰经凸透镜折射所成的虚像( )B④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A⑤如图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某位置(图中未标出),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a点,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缩小倒立的像;将蜡烛从a点滑到b点后,再移动光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变小.则( )凸透镜位于a点左侧 凸透镜位于b点右侧 C.蜡烛在a点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D.蜡烛在b点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A巩固提高1、某同学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下了物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并绘出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透镜的焦距等于20cmB.透镜的焦距小于10cmC.物距从10cm增至20cm的过程中所成像为实像D.物距从10cm增至20cm的过程中所成像为虚像C2、小阳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5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B3、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光屏上能得到放大的像,据此可判断( )A.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21厘米处,一定能得到放大的实像B.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0厘米处,一定能得到缩小的像C.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0厘米处,一定能得到放大的虚像D.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9厘米处,一定能得到缩小的实像C4、图中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哪一项操作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B5、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A【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光屏;(2)如图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A.只需要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B.需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并在同一直线上.其中说法 正确(填序号).正确调整后,不断改变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如下表:实验序号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m 光屏上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m1 40 13.32 30 153 20 204 15 305 10 光屏上没有像6 8 光屏上没有像【分析与论证】(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 .(2)如图所示,光屏应移至 区域才能找到清晰的像.(3)观察火焰经凸透镜所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应透过凸透镜向 观察(填“左”或“右”).(4)在整理器材时,香香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光的 (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2)B 【分析与论证】(1)减小(2)B (3)左 (4)反射7、如图所示,是某物理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蜡烛的像,其原因可能是( )A、光屏、凸透镜和蜡烛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B、物距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 C、蜡烛在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D、蜡烛在透镜的焦点上(2)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的 的实像.(3)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 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 A、蜡烛像的下半部分? B、蜡烛像的上半部分? C、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1)ABD;(2)放大;(3)C.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19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2.6透镜及透镜成像规律-综合提高-学生版.docx 2019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2.6透镜及透镜成像规律-综合提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