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节 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素材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1882年5月20日)21世纪教育网?第一条 缔约国互相承允彼此和平友好,并不得参加目的在于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或协定。它们约定,对可能发生的一般性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交换意见,它们并彼此承允,在它们各自利益的范围内,给予互相支持。?第二条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第三条 如果缔约国一方或两方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进攻致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非本条约签订国的大国发生战争,对所有缔约国而言,应立即同时产生履行盟约的理由。?第四条 如果一个非本条约签字国的大国威胁缔约国之一的国家安全,而受威胁的一方因此被迫与其作战,缔约国另外两方必须对它们的盟国采取善意中立。在此情形下,它们都各自保留权利,在它们认为适当时参加战争并与它们的盟国共同作战。?第五条 如果在以上各款所预见的情况下缔约国任何一方的安宁受到威胁,缔约国应就为了实行最后合作而应采取的军事措施及时进行会商。它们约定,今后如果共同参加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非经它们之间共同商定,不得订立停战协定、和约及条约。21世纪教育网?第六条 缔约国相约对本条约的内容及其存在保守秘密。?法、俄“军事协定”(1894年1月最后批准)?1.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的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2.如果三国同盟或组成三国同盟的国家之一动员了它的军队,法国和俄国一经接到这件事情的消息,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协议,应同时动员它们的全部军队,并将这些军队调到尽可能靠近边界的地方。?3.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使德国不得不在东线和西线同时作战。21世纪教育网?4.两国陆军参谋本部应经常彼此合作,以准备和便利上述措施的执行。在和平的时候,它们应将它们所获知的有关三国同盟的军队的情报互相知照。战时的通讯的办法应事先加以研究和准备。?5.法国和俄国都不得单独媾和。?6.本协定的有效期应与三国同盟相同。?英法协约(1904年)?1“关于纽芬兰和西非及中非的协定”?第一条 法国放弃乌特勒支条约指1713年的乌特勒支条约。──译者第13条为法国的利益而规定的并经后来的条约所确定和修正的权益。?第二条 法国保留它的公民与英国臣民在平等的地位上在圣约翰角和莱角之间的纽芬兰北部沿海领水内捕鱼的权利。[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第三条 (略──关于英国对法国的补偿款项。)?第四条英国政府承认,除前一条所规定的补偿款项外,应给予法国一些领土补偿,以回答法国放弃它在纽芬兰岛该部分领土上的权益;现在与法国议定下列各条规定:……?第五条 (略──关于法属塞内冈比亚与英属冈比亚之间的疆界的修正。)?第六条英国将康那克利在西非的法属几内亚。──译者对面称为罗斯群岛的属地割让给法国。?[来源:21世纪教育网]第七条 (略──关于被割让各地居民的国籍等问题。)?第八条在尼日尔河以东,下述的界线将代替1898年7月14日条约所规定的法、英两属地之间的疆界,……?第九条 本协定应予批准,并应于8个月在伦敦互换批准,如果可能,或者提早。?2 “关于埃及和摩洛哥的声明”?[来源:21世纪教育网]第一条 英国政府声明,它无意改变埃及的政治地位。?法国政府方面声明,它不以要求确定英国占领的期限或其他方式妨碍英国在埃及国内的活动,并且它同意附于本协定的土耳其驻埃及总督的命令草稿,其中保障埃及债券人的利益所必要的各种保证,但此项命令公布后,非经1885年“伦敦协定”签字国家同意,不得作任何修改。……?第二条 法国政府声明,它无意改变摩洛哥的地位。?21世纪教育网英国政府方面承认,法国,特别作为一个其属地在广大地面上与摩洛哥相毗连的国家,有权维持摩洛哥国内秩序,并且提供行政、经济、财务和军事的改革所必需的援助。?它声明,它不阻挠法国为此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但这样行动不得侵犯英国由于条约、协定和习惯在摩洛哥享有的权利,包括1901年以来英国船只所享有在摩洛哥口岸之间的沿海贸易的权利。?第三条 英国政府方面尊重法国由于条约、协定和习惯在埃及享有的权利,包括法国船只在埃及口岸之间所已经享有的沿海贸易的权利。?第四条 双方政府同样重视在埃及和摩洛哥的商业自由的原则,它们声明,它们将不容许在这些国家内对于征收关税或其他捐税或征收铁路运输税,有任何不平等。?两国对摩洛哥和埃及的贸易在通过非洲的法、英两国属地时享受同等的待遇。……(下略)21世纪教育网?英俄协约(1907年)?1 关于波斯的协定?英国政府与俄国政府彼此约定尊重波斯的完整和独立,诚心希望维持该国全境的秩序和该国的和平发展,同时始终不渝地确定一切其他国家在商业和工业上的均等利益;考虑到两国由于地理和经济性质的理由,对于毗连或邻近俄国边界的和毗连或邻近阿富汗与俾路支边界的若干波斯省区的和平和秩序的维持,各有特殊的利益;并且希望消除两国在上述省区内各自利益之间的一切冲突的原因,议定条款如下:?第一条英国承允不为自己索取也不支持英国国民或第三国的国民要求在从卡斯尔意锡林起,经过奕士法汗、也斯得、卡克,到俄国和阿富汗边界交叉点的波斯边界为止的一线以外的任何属于政治或商业性质的租让权──例如铁路、银行、电报、公路、运输、保险等租让权,并且不直接或间接反对在这地区内俄国政府所支持的此类租让权的要求。应该了解,上面所列举各地当然是包括在英国所承允不索取上述租让权的地区之内。?第二条俄国方面承允不为自己索取也不支持俄国国民或第三国的国民要求在从阿富汗边界起,经过加齐克、毕尔将得、克尔曼、于本得尔—阿巴斯为止的一线以外的任何属于政治或商业性质的租让权──例如,铁路、银行、电报、公路、运输、保险等租让权,并且不直接或间接地反对在这地区内不列颠政府所支持的租让权的要求。应该了解,上面所列举各地当然是包括在俄国承允不索取上述租让权的地区之内。?……?2 关于阿富汗的专约?缔约双方以保证双方在中亚细亚疆界的十分安全和维持该地区的牢固和持久和平为目的,缔结下述专约:?第一条英国政府声明,它没有改变阿富汗的政治地位的企图。?英国政府承允,除了为了和平在阿富汗国内运用它的势力以外,它不在阿富汗国内采取也不鼓励阿富汗采用威胁俄国的措施。?俄国政府方面声明,它承认阿富汗系在俄国的势力范围以外;它承允,在它与阿富汗的一切政治关系上以英国政府为居间者;并且它承允不派使臣到阿富汗。?……?3 关于西藏的协定?英国政府与俄国政府承允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并且注意到英国由于地理位置而对于充分保持西藏的对外交关系的现状具有特殊的利益议定下述协定:?第一条缔约双方承允尊重西藏的领土完整并不对西藏的内政作任何干涉。?第二条按照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的原则,英国与俄国承允,只可经过中国政府中介与西藏进行交涉。但这项义务并不排除1904年9月7日英国与西藏的专约第五条所规定并经1906年4月27日英国与中国缔结的专约所确认的英国商务委员与西藏官厅的直接关系;这项义务也不变更上述1906年专约第一条中所规定英国与中国的义务。?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600年的历史。自从13世纪中期起,一个分裂成众多小邦和公国的德意志,成了征服者的阅兵场。“铁血”宰相俾斯麦(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申豪森亲王)与所谓欧洲“调解人”和“和平维护者”相反,乃是19世纪最为精明强悍的政治家之一。俾斯麦差不多是在单枪匹马的情况下,凭借一种善择时机的敏锐和罕见的外交手腕,加强了普鲁士的力量,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政变和小规模的战争,把一群松散的、兄弟阋墙的、软弱无力的德意志小邦改造成为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德国的兴起意味着法国的衰落。在那以前,法国这个欧洲大陆上的头号政治大国,在1870~1871年的几个月战争中遭受了惨重失败。拿破仑三世被推翻,法兰西帝国变成了共和国,它不得不将阿尔萨斯—洛林割让给德国,并付出巨额赔款。从此种下了旷日持久的痛苦的种子。民族统一主义,或曰复仇战争已露端倪。普法战争中使法国蒙受屈辱的老毛奇警告说:“我们在半年之中用利剑赢得的东西,必须在今后半个世纪用它来捍卫。”?俾斯麦对法国复仇精神的政治回答是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和新近联合起来并获得独立的意大利。俄国(它同奥匈的关系受到多种冲突点的困扰)倾向于法国,从而结成了两国联盟。因此,甚至在铁血宰相没落和垮台以前,战线就已划定,不共戴天的死对头们已经各就各位。?主持现代德国诞生的俾斯麦,于1890年威廉二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皇)登基后不久就下台了。德国这艘航船缺少一个坚强的掌舵人。俾斯麦倡导的许多政策如今被滥肆推行,再也显示不出昔日的精明或判断力。?俾斯麦早就开创了德国的殖民大业,并早在1884年就着手建立德国的海外帝国。但是,他下台后,争夺海外领地和财富的斗争,加上作为海洋和海军强国的德国的迅速崛起,对英格兰那个“日不落”帝国和它的远洋海军优势造成了威胁。英、法两国协约逐渐变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双方都摆好了阵势。?德国对英国这个头号贸易和海洋国家霸权的挑战,英国和其他列强对这种经济—军事—心理威胁的反应,都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威廉二世和德国其他领导人深受美国制海权的伟大倡导者艾尔费雷德·塞耶·马汉海军少将学说的影响。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必须发展商船和军舰,从而危及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海上霸权。随着德国输出品通过全球贸易干线涌向各地,各国先后建立起保护性关税壁垒,以对付这一激烈的竞争。?恐惧和挫折往往产生一种舆论上的变态心理,形成威胁和反威胁的恶性循环。1914年前很久就有如同海军参谋长费希尔勋爵之流的英国人,他们认为为了英国的安全,德国舰队应该被“哥本哈根”(意即消灭,如同纳尔逊在哥本哈根消灭丹麦舰队那样)。另一方面,用德皇的话说,德国感到他们处于刺刀的包围之中,于是用人们所谓的“愤怒的沙文主义”来作出反应。?“当(在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结果使别的国家望而生畏,联合起来对付它。”?间谍活动和阴谋诡计(1893~1898年法国著名的德雷福斯案件暴露了某些内幕)进一步煽动了公众舆论。?除这些因素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古老欧洲各国帝王们的腐朽。民族主义和民族自决的强烈欲望,早在1914年大炮发言之前很久就熊熊燃烧起来了。在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受到此伏彼起的未遂革命的挑战,这些革命大部分是社会性的,其中有些是少数民族煽动的。混乱、专制、中世纪的土耳其,只保留着昔日素丹们光荣的外表,而不是实体。奥匈帝国这个种族大杂烩,仅仅依靠妥协和让步的别针和补钉攥撮在一起,以弗朗茨·约瑟夫皇帝这个旧制度的垂垂老翁为其象征。帝国受到少数民族的攻击,特别是受到塞尔维亚人的攻击。这些民族团结在泛斯拉夫主义周围,得到俄国支持的鼓励,他们把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反对土耳其和1913年反对保加利亚的战争)的胜利者大塞尔维亚,视为民族救星。与此相反,维也纳却打算以牺牲塞尔维亚来实现帝国的扩张。当时的巴尔干各国,如同现在一样被强烈的民族仇恨搞得四分五裂,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使之变得百孔千疮,人们不祥地称之为“欧洲火药桶”。这样,在某种意义上,民族主义──俾斯麦激发起来、并迎合了各地德语民族自豪感的日耳曼民族主义以及同沙皇制度一样古老的斯拉夫民族主义,是各种原因中的主要原因。?现代交通和信息(铁路、公路网的萌芽,尤其是电报和印刷机)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唱出变革的“莎琳”译者注:据希腊神话,传说中半人半鸟的海妖莎琳,常用歌声诱惑过往的航海者而使航船触礁沉没。之歌。?但是若人们接受托尔斯泰的历史宿命论,人类和各民族只不过是由宇宙力量上演的一出戏剧中的活木偶,那么,现在回顾起来,1914~1918年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半个世纪中,欧洲的人口几乎翻了一番,军备开支则增加了4倍。德国一马当先;它的人口通过自然增长和民族融合,上升到7 000万人,超过法国或者英国的人口,它的生铁产量到90年代初已经超过英国。到1914年,它出口到英国的产品超过它从英国进口的产品,并且德国正在全世界加紧排挤伦敦享有的商业和金融霸权,而这种霸权到当时为止仍是坚不可摧的。1870年以后,一个新的、虎虎有生气的、野心勃勃的大国在欧洲的心脏地区日益壮大,并且向现代秩序发出挑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首要原因之一。?E·M·豪斯上校于1914年5月在他从柏林给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一封信中指出:“形势极不正常,军国主义猖獗。”?21世纪教育网但是,人是难免要犯错误的。正是人(敌对双方的领导人)以人的过失和人的美德,以误置的力量或者软弱退缩,促成了这场灾难。?21世纪教育网德国,它产生过众多杰出的但发展不平衡的人才,如今处于威廉二世的统治下。此人“害怕任何暴力思想”,但信任他的军事顾问胜过信任他的外交官;崇拜权力,开口就放大炮,傲慢、浮夸而且自负。这位反复无常、难以捉摸的统治者,他可以“当着群臣的面”给保加利亚国王的屁股一巴掌,他可以“像小鸟唱歌一样自然地”撒谎,或者在“餐前小吃与烤肉的间歇口若悬河而且毫无错乱地背诵所有亚述国王的名字”。德皇的一支胳膊因在出生时受伤而萎缩,这给他终身留下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可以说,一位助产师的失误给历史打下了可怕的烙印。?奥皇弗朗茨·约瑟夫,像机器一样的斯巴达式的八旬老翁,睡行军床,洗冷水浴,早上四点半钟起床工作,80高龄还在陆军野外演习场上快马加鞭,纵横驰骋,而且会说帝国的所有语言。他是一位勤奋工作、无微不至的主子,但又是鼠目寸光、冷漠寡情的人。?不久前才摆脱四分五裂局面并且力图分一杯羹的意大利,处于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统治之下;无论是对他的王冠还是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都缺乏自信。?俄国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威廉二世称他为“尼基”)金玉其外的美髯掩盖着他那腼腆而且优柔寡断的性格。这位皇上在他的朝廷里竟容忍一个叫拉斯普京的邪恶僧侣,据说他曾试图奸污沙皇的小女儿。?21世纪教育网在法国,右派部长、共和国总统雷蒙德·普安卡雷,出生于沦丧的洛林省,他那强硬的外表掩藏着内在的易变性。在随后那场浩劫中名声显赫的乔治·克里孟梭谈到普安卡雷和左派领袖阿里斯蒂德·布里昂两人时,曾说过:“普安卡雷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懂。布里昂什么都不知道,但什么都懂。”普安卡雷1913年上台时,比利时驻法大使写道,新总统和他的同僚们“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政策的制定者和支持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勋爵(即福洛顿的子爵爱德华·格雷爵士)曾为两位和蔼可亲的、能干的主子爱德华七世和他的儿子乔治五世供职,是个喜欢大自然胜过喜欢人类的人。他的悄悄外交,使他在10年欧洲事务中成为名列前茅的要人。正是他铸成了三国联盟。然而,他的伟大至少必须部分地与他的失败等量齐观:他建造的整个大厦在1914年的一个夏日化为灰烬。?上述这些人就是1914年欧洲列强的政治家和领导人。他们之中的每个人都是各有千秋、不同凡响的,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才气横溢,但是没有一个够得上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巨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