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近现代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知识梳理】
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演变
阶段 特征 形式 关系 成因
鸦片战争爆发
~洋务运动兴起 开始出现半殖民地特征 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自然经济对外资经济抗拒力外资经济对自然经济起瓦解作用 两次鸦片战争部分主权丧失早期资本输出
洋务运动兴起
~大革命失败 封建经济为主四种经济形式并存愈来愈深的半殖半封性 封建自然经济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资经济 洋务经济抵制外资经济诱导民资经济瓦解自然经济 洋务运动兴起外资经济刺激
土地革命战争开始~新中国成立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五种经济形式并存 官僚资本主义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经济外国资本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是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红色政权壮大和民主革命胜利的物质基础 南京政府建立四大家族形成国共对峙局面形成中共在苏区敌后区解放区措施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的新五种经济形式并存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以没收方式转化国营经济民族资本和平赎买方式转变为国营经济土改进行形成大量个体小农经济合作化运动产生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改造民族资本而形成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单一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集体经济 片面追求公有化的规模与程度,主观认为公有化规模愈大就愈能促进产生力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国营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合资企业独资企业 吸取建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工作重心伟大转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二、中国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的演变:
1.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建国后日趋消亡(1952年土改)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壮大;由发展到消亡
??①19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五口通商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19世纪60年代经济侵略加剧,中国进口贸易显著增长。
??③甲午战争后,掀起资本输出狂潮,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④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⑤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以战养战”,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⑥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在中国形成独占地位。
??⑦新中国成立后:没收部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肃清列强在华经济势力。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①19世纪60年代——产生
条件: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影响:导致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
②19世纪末——初步发展
条件: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特点:集中于轻工业;开始向内地扩展。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
③一战期间——迅速发展
条件:列强放松侵略;辛亥革命的影响;实业救国;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展开。
特点:集中于棉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向内地扩展;战时(暂时)繁荣。
影响:推动了辛亥革命的一系列余波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④抗战与解放战争期间——日益萎缩和破产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的挤压以及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影响:民族工业无法获得独立的发展,证明了中间道路行不通。
⑤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合理调整
原因:比重大,地位重要;比较进步的经济成分
影响: 对国民经济恢复作出贡献
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平赎买
原因:生产力发展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需要
影响:私营经济转变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一部分,确立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4.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演变过程: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统治地位的建立。
②抗战时期——恶性膨胀(表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总资本的一半)。
③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膨胀和走向崩溃。
④建国后初期——最终消亡(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并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总体特征:是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充分表现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①垄断性: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产物。
②买办性:适应列强的经济强烈需要。
③封建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5.新民主主义经济 :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既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混合型经济。
【形成认识】
一、近代化的若干认识
1,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2,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起始阶段(1840——1895年)
主要是学习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地主阶级开明分子在这一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发端于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真正起步,从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为这一时期的近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第二阶段:整体推进阶段(1895——1927年)
1、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三次高潮。
2、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与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有机结合。
第三阶段:曲折、回落阶段(1927——1949年)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使经济领域的近代化有所发展。但随着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一党独裁政体的形成、国民政府奉行亲美反共政策,再加上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破坏,中国的近代化事业陷入绝境。
3,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第一、先天的不利条件:①资金准备不足,缺乏原始积累;②技术和人才准备不足,从手工劳动直入机器大生产,这种突变难免留下不适应的技术和人才空白;③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等观念的消积影响。
第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②封建主义的阻碍;③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第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经济体制四次调整的核心内容及结果
??(1)土地改革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结果:超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例题评讲】
例一: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看,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阶段的探索,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内在关系。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更是与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三位伟大人物紧紧相连。据此回答:
①“器物”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
②“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主张有何不同?
③“观念”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④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指什么?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⑤概括指出三位伟人对中国现代化的突出贡献
⑥从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巨变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例二:(97年高考)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衷过程。(9分)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7分)
兴衰过程: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1分)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2分)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2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分)20世纪30—40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2分)
历史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分)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2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3分)
例三:工业化是中国近现代的核心内容,它贯穿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经济发展上有何弱点?(2分)
(2)概述1949—1956年,中共在工业建设方面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采取的重大举措。(4分)(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简要回答每次调整的主要内容。(4分)
(1)弱点:①资金不足(投资少,规模小)②重工业落后 ③布局上集中于沿海沿江 ④技术力量薄弱
(2)重要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①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党的总任务是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②建国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与生产改革(开展增产节约、技术革新)。(如写保护私营工商业发展,开展“五反”运动等,可相应给1分)③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在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完成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如写总路线内容和“一五”计划成就亦可。)④1956年中共“八大”上提出:尽快将中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如写《论十大关系》,调整重、农、轻投资比例,可加1分)
(3)调整内容:(4分)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分)②20世纪90年代起(党的“十三大”以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