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9年春季期政治八年级下段考复习资料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宪法是如何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得以实现的?(如何确保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①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②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③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④宪法规定的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国家的武装力量也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在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都很广泛,主体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人权内容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7.我国是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采取的措施?)①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法律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②行政机关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行政。③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从严执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④国家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努力将人权理想变为现实。8.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角度谈谈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开展扶贫工作?你希望国家如何帮助贫困人群?答:(1)国家重视开展扶贫工作是因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然而贫困是人权的最大障碍,中国的减贫行动是我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著的标志。(2)希望国家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通过发展产业如农林、旅游、电商等,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异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等切实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我国宪法组织国家机构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宪法明确各级国家机关的产生。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国家行政、审判、监察、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宪法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以及其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3)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2)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3)在国家机构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 11.宪法不仅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相应的职权,而且严格规范职权的行使。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力。*12.为什么要规范权力运行?答:(1)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2)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13.如何规范权力的运行?答:(1)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2)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3)宪法和法律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4)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定无授权不可为。我国宪法规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等各方面。宪法是一切组织(包括党)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要坚持依宪执政。*16.我国宪法的地位是怎样的?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17.宪法的地位是如体现的?答:(1)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的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2)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4)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宪法与其他法律、法规具有母法与子法的关系,但宪法不是等于其他法律之和。 如何加强宪法监督?监督权力行使。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尤其是宪法监督制度,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权力的行使离不开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也离不开公民的监督。增强宪法意识。国家通过设立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开展宪法诵读、宪法宣传等增强人们的宪法意识;公民通过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来加强对宪法的理解和尊崇,把宪法原则转化为行为准则,自觉维护宪法权威。*20. 如何增强宪法意识?答:(1)国家: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开展宪法宣传、诵读活动等。(2)学习宪法。学习宪法的有关内容,领会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3)认同宪法。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尊崇,接受宪法的指引,让宪法铭刻于心。(4)践行宪法。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严格遵守宪法,运用宪法,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21.为什么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要进行宪法宣誓?(宪法的重要性)答:(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宪法宣誓有何意义?答:(1)维护了宪法的根本法的地位,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增强宪法意识和运用宪法的能力;(2)有利于促进宪法的实施。(3)有利于增强国家机工作关人员履行职务的合法性和严肃性;(4)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知道权力来自人民,应当权为民所用。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公民有尊严的生活要由宪法予以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指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可以享有的权利)有哪些?答:(1)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监督权。(2)人身自由:人身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3)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4)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其他权利。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需要哪些条件?答:我国(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26.公民的监督权。公民如何行使这权利?有何意义?答:我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注意事项)公民依法(间接)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7.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意义?答: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28.公民的人身自由的重要性: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人民检察院批准、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一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都自我尊重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都应当享有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公民的人格尊严包括名誉权、荣誉墙、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财产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注意:公民的财产一定是合法取得的法律才会保护;这里的处分是指公民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处理和分配)物质帮助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就是为了保障公民享有这些权利。*33.受教育权。受教育权的含义: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教育的重要: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保障措施: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34.文化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通过表彰科学研究、组织艺术表演、修建阅览室等方式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鼓励和帮助公民开展科学文化活动。*35.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答:①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②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③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④公民行使权利要依照法定程序,按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当如何维护?答:①当公民的权利受到损害时,要依照法定程序通过正确的方式如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维护权利。②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协商是当事人之间自行解决纠纷的方式。常见的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等可以用协商解决。调解是通过调解组织解决纠纷的方式。我国调解的主要方式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39.仲裁是通过仲裁机构解决纠纷的方式。*40.诉讼是通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的方式。诉讼的类型主要有民事诉讼、刑事自诉和行政诉讼。诉讼是维护公民合法权利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当公民的权益用非诉讼手段无法维护时,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41.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答: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未成年子女孝敬父母的义务等。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原因: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具体表现: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利益?答: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历史表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如何维护国家利益?①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维护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②维护国家的安全,保护国家秘密,不窃取、泄露和出卖国家秘密,社会秩序部被破坏。③维护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④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为什么要依法服兵役?答: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光荣的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了解我国的兵役制度:我国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现役军人(已经工作的军人)和预备役人员(还没工作的军人)有各自的要求,相同的是都要随时做好参战的准备。当逃兵是违法的行为,要受到处罚的。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关系你我他。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公民应该知道依法纳税的重要性,知道依法纳税是公民的法定义务,要做到不偷税,不欠税,不骗税,不抗税,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纳税光荣。*50.权利与义务的关系?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③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51.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做法)答: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能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②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为什么要履行法定义务?因为法定义务是由我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履行法定义务?答: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55.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是指公民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违反法定义务的后果: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