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27张PPT。2010高考研讨(33)平度市第四中学10年山东卷33题特点研究10年山东卷33.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以看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任用重科名资历;第(2)问“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改革中注重实用为主,改革措施根据教材知识作答,较为简单。答案(1)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2)注重实用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明显的基础性、主干性历史基础知识是实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虽然高考试题强调能力立意,但能力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2010年山东省高考历史命题组命制的13道题目考查的都是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没有偏、难、怪的题目。如33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等相关内容。时代性、人文性 进入21世纪,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第33题,通过王安石变法历史场景以及王安石教育思想的呈现,凸显了人才选用和教育改革这一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主题。 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却并没有刻意追求时政热点。巧妙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契合,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浓厚的学术性命题跟踪学术研究,吸纳学术研究成果,是2010年山东高考命题的最大特色。如第11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第27题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29题抗日战争滇缅公路修建原因和作用、第33题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第35题对朝鲜战争和美苏争霸战略的考查都体现了对学术热点的考查,这些热点问题在近两年的《历史教学》(中学版)中都有专文论述。抗日战争滇缅公路有吉林教育学院陆静教授在《从抗日战争的试题反思教学》(《历史教学》2010年第4期)一文中对抗战中后期情况作了专门论述,33题关于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制有《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先生曾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目标与内容选择》中对北宋科举制的成熟和地位进行了强调。依纲不依本,重视新情境和新材料的创设和运用。 2010年山东卷历史试题均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从崭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知识,由“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既使得卷面活泼生动,又突出了对考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的考查 。材料平实、典型,具有权威性。如33题材料来源主要有《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具有很强的历史感。 浓郁的思想性 突出思想性、发挥史学的教化功能是社会主义国家高考命题的突出特色,这一特色在2010年山东高考命题中得到了体现。 第33题王安石变革科举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有借鉴意义.高考题的思想性正是史学功能的正常发挥,这一特性是由历史学科特点所决定。它对于中学教学重视知识能力,轻视思想教育的做法不能不说是又一次纠偏,个中深刻意义,我们应该好好体会。2011年山东卷33题命题趋势研究2007年33.(10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蔽则修之,非大坏别不更造也。”──(宋史)??? 材料三? 宋大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度……──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2008年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2009年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10年全国卷43题改革题43.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基础性、主干性 07年王安石变法(改革措施及评价)08年梭伦改革、商鞅变法09年明治维新、戊戌变法10年王安石变法 (人才改革背景、科举改革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所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山东卷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将仍是高考的重中之重。材料的新颖性、原始性由于我省的历史课本有4种版本,为真正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则,2011年高考命题将会继续通过新材料,创设情景,提出新问题,考查不同版本的共同点,而不拘泥于一个版本的史实,以达到求同存异、公平公正。命题思路将会发展为“从课标中找方向,从史料中取素材,从素材中寻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几年的高考都注意材料的原创性如司马光《家传集》梁启超《王安石评传》《新唐书》《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等等,利于学生近距离触摸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史鉴意义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思想引导、决策参考和社会改造等功能。 所以对于历史知识的考查,尤其是对改革史的考查更具有现实意义,成功的改革给现实以经验,失败的改革给现实以教训。因此能给现实以借鉴的角度更容易在试题中出现。如07年山东卷33题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08年山东卷33题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09年山东卷33题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0年全国卷43题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尤其10年山东卷33题对于王安石变法人才改革的背景和科举考试的改革的考察,更是对当今基础教育改革以借鉴。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1、认真学习教改理论,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 用课程观取代教材观:旧高考强调的是教材观,即依纲靠本,新高考强调的是课程观,动用各种课程资源来教学和命题。 找到不同版本的共同之处:依照课程标准,将所须掌握的内容,从不同的版本中列出来,“一标多本”,求同存异。2、落实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历史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又都以基础知识为本源。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建议以岳麓版教材为主,兼顾人教版教材,求同存异,重视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掌握,由此展开知识迁移转换与发散性思维。3、归纳知识体系,针对考点精讲多练在进行系统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适度联系,将不同改革的相似点加以比较分析。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配练习,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测试、反馈。这样,学生就可以打好基础,提高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取得高考的良好成绩。关于未来教师自主命题进行训练问题,注意两点:⑴、紧贴今年的考试形式,尤其是在选择题的选用上;⑵、配套材料的选用上,不再强调每题必写,可适当给学生选择一些难度适中,有一定引导性的题,题海战术要暂时退出历史舞台。认真分析四年来的山东卷高考试题、山东各地市模拟试题、周围兄弟学校的月考试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组织和命制的,要善于利用、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果。同时注意加强学法指导,做到举一反三,加强答题技巧的指导,尤其是应用。4、适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尽管近几年的高考没有刻意追求时政热点,但是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契合,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使试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起到了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心国家大事和人类命运的效果。 所以在复习时除了注意历史知识的时代性以外,教学中也应适当关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趋势,尤其注意新的史学研究范式,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的教学设计。 5、精心设置教学情景,构建和谐探究课堂 新高考的趋势要求教学改革要贴近生活,因此教学过程要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要重视历史对未来的借鉴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能起到增加容量、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推动探究的良好效果。课堂上,教师不妨多提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课外多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 高考试题增设的选修部分内容体现了选择性原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历史选修一、二、三各设计一道10分的问题,供学生选做。由于选修部分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重不大,历史部分只占15%左右,而且不跨教材,难度不大,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6、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