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北大附中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迄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届北大附中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迄今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北大附中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迄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政治上 “文革”的发动。外交成就。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人两国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更广泛的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我国逐渐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突出。人民代表大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层民主得到推广。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成熟。“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及两岸关系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主义的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毛泽东思想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1956—1976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一)探索的背景
1.国内:①“一五”计划经济指标的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②三大改选的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我国国内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各阶层和各民族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2.国际:①美国长期推行“遏制与孤立”中国的政策;②苏共二十大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二)探索的成就
1.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
2.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科学地判定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5.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1960年,中共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6.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7.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以纠正“左”倾错误。
8.打开外交新局面:
①1971年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探索中的失误:
1.产生失误的原因:
①客观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两极格局下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林彪、江青、康生等野心家的别有用心。
②主观方面: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建设客观规律;对阶级斗争形势和世界战争形势估计错误。
2.失误的表现: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掀起“大跃进”运动,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③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低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盲目扩大公有化程度。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在当时被称为“三面红旗”,这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和1959—1961年的国家严重的经济困难。
④开展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涉及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领域,导致思想禁锢、经济瘫痪、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文化大革命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给党、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损失。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978—迄今
(一)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同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支持讨论的深入发展。这场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从而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的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二)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即作出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还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2.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
③ 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全会报告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④综上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等的历史地位。
2.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公民有向国家机关取得赔偿的权利;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1999年,又增加了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
3.全面立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197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后又通过《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从而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的完善法律体系。。
4.确保人民参政权利: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助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初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宪法还强化了人大对各级政府的监督权力。
5.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开始
①1978年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随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②1983年中央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乡、镇、村建制。
③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废除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④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工业化开辟新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
①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政府主要实施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
③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④改革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⑤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在国有企业中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是由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而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具体措施有:全面放开粮价,实行市场定价;改革金融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③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是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推动经济合理发展。缺点是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解决办法是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五)实行对外开放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2.内容:引进来,即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走出去,即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①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设置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浦东新区、开放内地省会和沿江、沿边市镇。
②在开放地区实行一定的特殊优惠政策。
③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和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
(六)努力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祖国大陆改变对台湾政策: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和平统一的呼吁;
②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
③邓小平访美期间宣称“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2.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3.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意义:洗刷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4.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5.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发展:
①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倡议“三通”,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探亲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②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著名的“九二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达成了推动两岸交流的多项协议。
③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④2000年台湾当局发生变化,中共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反对分裂国家的图谋。
(七)新时期的外交活动
1.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①调整的依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调整的内容:
a.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b.邓小平指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全球化,实现共同繁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即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①积极参与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性热点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如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等;②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③促进联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①1991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成为重要成员。
②1997年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缓解东盟经济危机,并与东盟确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③发展与欧盟各国关系,1998年与欧盟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④2001年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并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上海公约》,全面发展了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1.形成过程:
①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②之后,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报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阐述。
③1982年中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⑤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⑥同年中共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⑦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③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⑤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三个有利于”。
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⑦“一国两制”的构想。
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①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并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立起来的。
②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③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现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