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中华文明的探源 课件(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中华文明的探源 课件(25张PPT)

资源简介

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2.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3.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设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早期的几个文明区域,同学们还记得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几个文明吗?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解释:为什么说那是文明的出现?是因为这些流域不仅诞生了早期农业,而且出现了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这些的产生都是文明起源的标志。在上节课的内容中,我们也知道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那今天,随老师一起回到新石器时代,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设计意图:回顾大河流域孕育文明的知识,切入黄河和长江流域,直入主题。教师解释文明诞生的标志,抛出引子,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探究与学习。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2、自主阅读,提炼归纳。
阅读书本109-111内容,对照文明出现的标志,找出证明早期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证据。
早期农业:北方粟作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文字萌芽:有刻划符号的陶器。
阶级分化:浙江余杭出土的玉棕。
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
原始宗教: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恰到好处的罗列与归纳,以便下个环节的进一步探究。
3、教师引导,深入探究。
(1)早期农业
活动:观察图8-31,思考:
一问:中国早期农业分布出现在哪里?(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辽河流域的存在)
二问:这些地区是是如何符合农业发展的条件的?(气候、水文、土壤、地形)
三问:对比书本P25页图5-35《中国水稻、小麦的集中产区分布图》,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回忆地理知识,同时通过图表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文字萌芽
设问:中国文字的萌芽是什么?它最初在哪里被发现?
再问:陶器的产生说明当时出现了哪个行业?
追问:最初的陶器可能是用来干什么的?后来又演变为什么用处?
设计意图:通过几次提问,除了让学生知道陶器上发现了文字的萌芽外,还明白制作精美的很多陶器可能是身份的象征,为下面“阶级分化”的知识点落实做好铺垫。
(3)阶级分化
多媒体出示:蛋壳黑陶杯。猜一猜: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史料补充,思考:蛋壳黑陶杯哪些人能享用?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阅读书本P110内容,找出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补充,让学生读懂史料、分析史料,从而得出当时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知道什么是“以史导论、论从史出“;通过书本的阅读,了解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
(4)早期城市
教师解释:城市由农业聚落发展而来。
活动:阅读书本内容,找出农业聚落扩大发展的原因。
活动:结合图片,比较书本P110页最后一段和P101页中间段落所述,你发现平粮台古城和河姆渡、半坡遗址相比,有何不同之处?(城墙、规划)
设计意图:早期城市的内容设计的较为简单,但要让学生明白早期城市虽由农业聚落发展而来,但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别,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同军事防御也有一定的关系。
(5)原始宗教
阅读书本P111内容,思考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补充史料解释这三种宗教形式。
活动:合作完成P111的问题。
设计意图:图腾崇拜书本上没有明确的说法,但P111的活动设计显然是针对“图腾崇拜”而设,也是对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来的一个解释,所以对这部分内容,就采用了书本的活动设计。
4、合作探究,能力拓展。
多媒体出示: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图。
合作讨论:1、四大文明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共同特点?
2、这些文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类比,从相同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活动3【作业】作业布置 :
作业本《中华文明探源》相关内容,自编作业。

4
早期农业
文字萌芽
阶级分化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文明诞生的标志: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早期的几个文明区域,同学们还记得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几个文明吗?
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
1.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中华文明探源
首博212组珍贵文物 揭示中华文明起源

环节一:走进中华文明
观察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图











中华文明探源
读图,说说这些遗址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另外,长江和黄河流域周围分布着哪些重要遗址?
中国境内原始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
为什们远古时期的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会成为先民们的重要聚居地呢? (温馨提示:从自然环境角度)
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
雨量充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
粟(粟作农业区)
水稻(稻作农业区)
黄河、长江孕育中华文明

请同学们阅读图8—32至图8—41并结合课本101页,根据文物的发掘地来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
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辽河流域发现文化遗存

多元一体
环节二:探究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有哪些重要的特征?通过“考古文物分析”活动来完成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个记录员,一个发言人),完成下列任务:
1.仔细阅读课本109-111页的文字与图片。
2.各组选择一样考古发现进行讲解。
3.说说这一考古发现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中华文明探源
结合第二课的知识,分析以下遗址或出土文物属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标志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1、早期农业
(1)中国早期农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2)这些地区有哪些条件适合农业的发展?

(3)对比书本P25页图5-35《中国水稻、小麦的集中产区分布图》,你发现了什么?
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陶文(陕西)
读图并思考: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说明了什么?
文字的萌芽(雏形)
2、文字萌芽
2、文字萌芽

刻划符号
1、陶器的产生说明当时出现了哪个行业?
想一想
2、最初的陶器可能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3、你觉得它后来可能演变为什么用处?
读图并思考: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说明了什么?
文字的萌芽(雏形)
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陶文(陕西)
表达信息,用于记忆和交流
玉琮
良渚出土的三叉形玉器
是身份等级的象征
蛋壳黑陶杯
(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蛋壳黑陶杯的产生说明了什么?
还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意味着阶级分化的出现(阶级的分化)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器形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
“黑如漆,亮如镜
薄如纸,硬如瓷”
3、阶级分化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阶级分化?
生产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社会分工推动了商品交换,原来共同分享资源的公有制慢慢解体,私有制出现了;先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悄然改变,人们因为财富和权力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阶层。
玉琮
想一想:
结合图思考半坡、河姆渡先民的建筑与这一时期的二里头宫殿相比有了哪些变化?
二里头宫殿
排水沟
平粮台古城遗址
排水沟
陶制排水管
如果河姆渡、半坡遗址属于农村聚落,那么出现了排水系统的平粮台则属于何种聚落?
城市聚落(早期的城市)
4、早期城市
平粮台古城遗址
结合图片,比较书本P110页最后一段和P101页中间段落所述,你发现平粮台古城和河姆渡、半坡遗址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农业聚落
阅读书本内容,找出农业聚落扩大发展的原因。
舞蹈纹彩陶盆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女神头塑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读图8—36至8—38,图中观察到的信息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崇拜(宗教)
5、原始宗教:
自然崇拜:就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体、自然力和自然物三个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鱼虫、风雨雷电等,这是人类依赖于自然的一种表现,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祖先崇拜:是一种宗教形式,在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过来。即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 多,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如熊、狼、蛇……),即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
阅读书本P111内容,思考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
安徽含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
牛河梁出土的玉龙猪
龙虎堆塑
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
这些图中龙的图案说明了什么?
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原始崇拜
文字的雏形、阶级的分化、城市的出现和原始宗教的产生都是( )的标志。
文明起源
而龙的信仰则突出了( )的特点。
中华文明
环节三:感悟中华文明

前面所学的三大文明现在已不复存在,只留下遗址遗迹,而我们中华文明延绵至今,为了使我们的文明代代传承,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通过小组探讨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中华文明探源
文明发祥地
板书设计:


中华文明探源
中华文明的曙光
(特征)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手工业
早期农业
社会分化
早期城市
精神世界(原始宗教)
文字

文明的标志














1、四大文明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共同特点?
2、这些文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讨论
“虽然古埃及文明早已消亡,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也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中国文明却不间断地延续了下来。今天,中国可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持久的文明而自豪。”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说明墓主人生前大量占有他人的劳动,也正说明了私有制产生和阶级的分化,是国家形成的前奏,预示着东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
玉镯
玉琮
玉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