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掌握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通过完成预习作业,已基本理解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了解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深入理解和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基本形态。?三维目标剖析?1.知识目标?识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理解:从总体上看,唯物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错误的。?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但,对唯心主义哲学不应该全盘否定,而应该做到批判继承。?教学法?1.讲授法?2.探究—研讨法??3.情境表演法?教学过程?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请同学们回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什么内容??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那么,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设问意图】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成果。教材上直观知识,学生阅读就能学会。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生: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师:同学们,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一个认为物质是本原,一个认识意识是本原。那么,什么是“本原”?哲学家们又是怎样理解世界的“本原”的??生:略。?师:据史料记载,古代的哲人为了弄清世界究竟是什么,曾创立了一种很有道理的方法,那就是:面对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考察它们最初是怎样来的,或者消失后最终成什么,也就是它们是由什么最初、最小的东西构成的。这种方法就叫做探索世界的“本原”。“本原”就是“最初的存在和基础”的意思。?沿着这个思路,古人曾设想了多种“本原”。如中国的太极、阴阳、五行,外国的水、火、原子、以太,等等。让我们分析一下他们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多媒体展示:分析判断下列中国思想家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注:可参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2、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王守仁:“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4、孟子:“万物皆备于我”?5、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6、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7、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8?、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外无一物,何处惹尘埃。”??????9、?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实体。??生:分小组探究—研讨,然后分别回答。(略)?【设计意图】政治与历史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要学会贯通,不能简单以学科为界限,要学会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学习要学会查阅资料,学会交流、讨论,学会合作。让学生理解、感悟哲学语言,既要综合感悟,又要抓住关键词理解。?师:千百年来,中国的思想家一直在探究世界的“本原”问题,国外的思想家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多媒体展示:分析判断下列外国思想家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注:可参考历史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1、黑格尔:“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2、赫拉克利特:万物的本原是“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3、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基本元素。”??4、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5、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6、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7、《塔木德》:“上帝的存在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无须提供任何的证据。上帝无所不在。上帝无所不知。上帝无所不能。”??????????????????8、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9、笛卡尔:“我思故我在。”?10、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11、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2、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生:分小组探究—研讨,然后分别回答。(略)?【设计意图】同上。?师:同学们,虽然中外思想家对世界的本原问题有着多样化的回答,但我们可以把他们划分到两个队伍里面去,一个是唯物主义阵营,一个是唯心主义阵营。可是,每个阵营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基本形态,下面我们先分析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及其特征。?生: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师:举例说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征??生:阅读教材----指定学生回答。(略)?师:小结: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依靠笼统的直观,即通过经验观察再加上想象和猜测而形成理论,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朴素性。值得强调的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确信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举例说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征??生:阅读教材----指定学生回答。(略)?师:小结: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以近代实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自发性。但,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承认机械联系和机械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这种唯物主义还有其不彻底性,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不仅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坚持了唯物主义。?生:什么叫“形而上学”?『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往往要提出这一问题。』?师:“形而上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ta?ta?Physika”,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公元前六十至五十年间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库编辑出版亚里士多德文集时,把探讨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放在该文集《物理学》之后,故被取名为“物理学之后”。这本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据此,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生:列表总结: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优点和局限性。(略)?多媒体展示:识别说明下列唯物主义观点分属哪种基本形态??1、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2、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3、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4、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5、张载:“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6、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基本元素。”?7、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8、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9、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0、赫拉克利特:“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生:分小组探究—研讨,然后分别回答。(略)?师:刚才,我们理解、感悟了唯物主义阵营三种基本形态,下面我们分析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及其特征。?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请分别举例说明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特征。?生:阅读教材----指定学生回答。(略)?师:小结: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片面地夸大其中某一个片段,就会导致唯心主义。人的认识离不开感觉,但是,如果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人们的思维离不开概念,但是,如果把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情境表演】请各小组设计情境表演:《上帝与王守仁的对话》,以理解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主要观点。?生:列表总结: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特征。(略)?多媒体展示:识别说明下列唯心主义观点分属哪种基本形态??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孟子:“万物皆备于我。”?3、王守仁:“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4?、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外无一物,何处惹尘埃。”??????5、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6、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7、黑格尔:“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8、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9、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10、《塔木德》:“上帝的存在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无须提供任何的证据。上帝无所不在。上帝无所不知。上帝无所不能。”??????????????????11、笛卡尔:“我思故我在。”?12、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生:分小组探究—研讨,然后分别回答。(略)?师:前面,我们分别分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对这两个阵营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你怎么理解下面两棵“大树的对话”?为什么唯物主义大树硕果累累,唯心主义大树姹紫嫣红??多媒体展示:(见右图)?生:学生讨论回答。(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不同世界观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师:从总体上看,唯物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错误的。但,对唯心主义哲学不应该全盘否定,而应做到批判继承。列宁把唯心主义比作“不结果实的花”,但这朵花生长在活生生的人类认识这棵大树上。就其局部的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自我测评】列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形态的世界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学生活动。(略)教学反思??????本节课基本实现了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向“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观念转变,努力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努力做到了“课堂上翻转”,学生先学后教,层层递进,使学生基本具备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能力。但在联系生活实际方面略显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