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阿玛勒火》优质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阿玛勒火》优质教案

资源简介

《阿玛勒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
2、了解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认识藏族民族弹拨乐器札木聂。辨别藏族歌舞音乐:囊玛、堆谐、热巴舞。
3、通过欣赏、感受、体验藏族歌舞的音乐情绪及风格。
二、重点难点
1、通过欣赏、感受、体验藏族歌舞的音乐情绪及风格。
2、辨别藏族歌舞音乐:囊玛、堆谐、热巴舞
三、教学过程
导入:
介绍藏族文化,通过学生对青藏高原、布达拉宫,进而到藏族民族民间音乐,引申本课重要知识点囊玛和堆谐。
(一)学习《阿玛勒火》
1、介绍藏族的歌舞音乐囊玛—主要流行在拉萨地区的藏族歌舞音乐。其音乐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三部分组成。歌曲部分的音乐优美典雅,演唱时伴以简单的舞蹈动作。舞曲部分热情活泼,舞蹈轻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欣赏《阿玛勒火》。
2、聆听《阿玛勒火》后思考:
①歌曲是由几个乐段构成?
②各个乐段开头、间奏、结尾有什么特点?
老师总结归纳:
①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 歌曲的开头有一段流畅的引子。第一乐段的旋律优美而抒情。其中,部分旋律有离调现象,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第二乐段的旋律虽然也是优美抒情的,但其调性稳定,从而又使人们感到其情绪显得深沉。
②每个乐段用衬词“阿玛勒火,呀拉哩”开头;每个乐段的结尾都用固定的旋律及衬词。另外,除了歌曲的引子外,乐段与乐段之间都使用间奏予以过渡。
3、再次聆听《阿玛勒火》。
①重听歌曲,能说说大家听后的感受吗?(优美、典雅,节奏舒展)
②读歌词,理解歌词含义,并回答歌词采用什么传统手法写成?
(这首歌采用我国民歌的传统比兴手法写成,歌词非常生动简洁,但却彰明了许多生活哲理,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表达了藏族人民和解放军的深厚感情。)
4、介绍囊玛伴奏乐器:扎木聂、笛子、扬琴、京胡、串铃等
5、再次聆听歌曲。巩固以上知识。
(二)感受《正月十五那一天》,随歌起舞
1、介绍堆谐—主要流行在西藏的西部地区的藏族歌舞音乐,在拉萨地区也颇为流行。堆谐具有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点。堆谐多由前奏、慢歌段、间奏、快歌和结尾几部分组成。慢歌段的音乐优美开朗;快歌段的音乐欢快紧凑。其伴奏乐器主要有:扎木聂、笛子、二胡、扬琴等。
2、播放歌曲,学生哼唱旋律,理解歌词。
3、音乐的基本情绪(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
4、歌曲的体裁(史诗性的颂歌)
歌曲表达的主题思想(歌中把文成公主进藏使得盛况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热情强烈的表现出来,从而把汉藏两组人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思想解释的清清楚楚。)
5、将自己置身于盛大的迎亲队伍,随音乐跳起踢踏舞,感受情绪特点。
6、通过两首歌曲不同的情绪感受,对比囊玛和堆谐。
(三)欣赏《热巴舞曲》
1、介绍热巴舞—“热巴”原是藏族人民对民间歌舞艺人的称呼,后来人们将他们表演的歌舞称作“热巴舞”。它包括了说、唱、舞、戏剧、杂技等艺术形式,是一种形式自由活泼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2、完整聆听歌曲。
(四)课堂总结
藏族歌舞音乐中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内容,是通过优秀卓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藏族歌舞音乐中所具有的人民性、广泛性和高度的思想性,又正式是它的艺术性不断完美的重要因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