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你或许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能改变你的课堂 丁玲学校 徐远兵各位尊敬的领导和老师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人杰地灵的佘市,来到风景如画的佘市中学参加澧南二片的“史地教学中如何突出其学科特色”的研讨活动。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开始至今,已历经了9个年头,全县史地教师在教研室杨主任带领下,也同新课程一起走上了一条探索之路,老师们在这条充满艰辛,更充满希望的探索之路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也迎来了收获的喜悦。但是,由于新课程理念要求下的新课堂问题多,矛盾多,因此,以往教师孤军奋战的教学研究方式已不再符合新形势下的新课堂。今天,就是想通过此次活动,为我们澧南二片全体史地老师搭建一个对话、展示、提升的平台,以这次活动进一步地促进我们史地教师将研究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促进老师们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并促进我们澧南二片向学习型、科研型、实践型、总结型的教研组织迈进。今天,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将这几年在历史教学改革中的一点思考、探索和一些尝试以及困惑坦诚地置于各位老师的面前,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我发言的题目是《你或许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能改变你的课堂》,围绕这个主题,主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当前历史教育的现状;二、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改变自己的课堂。一、当前历史教育的现状如果说教育是培养“人才”的话,那么历史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中学历史教育就是使学生“明智、修身”。历史是生动的,让人震憾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中国有林则徐、孙中山、李大钊、张自忠……;外国有列宁、甘地、曼德拉……,他们的事迹撼人心灵,催人奋进。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开拓视野,培养爱国情感、民族尊严,形成自信、勇敢、坚强、正确的人生观,为培养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但是,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育所承担的这一功能却没有充分发挥,历史这个学科已经边缘化,地位越来越低: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学校不太重视;社会对历史课的评价是没有多少用途的课。网上有篇文章排出了大学十大悲惨专业的名单,历史排到第六。为什么中学历史教育会处于现在这种尴尬的境地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学历史教材虽然这几年历史教科书有了很多的改变,图文并茂,语句也变得生动了。但仍存在严重缺陷:(1)教材缺乏情趣。历史是生动的,活泼的,但现行历史教材多是干巴巴的、以介绍政治经济发展为主,风格陈旧。却少历史人物鲜活的面貌、张扬的个性、生活的精彩。(2)主观史实多,客观史实少。历史教材占篇幅绝大部分的都是编者的主观认识, 学生吃的都是别人嚼过的东西,这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吗?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也有了一些故事,但主要的部分仍然是向学生讲道理,是考试的内容,是正确答案。不是背景、过程、意义,就是人物、地点、事件,都是准备应试的东西。让大家觉得历史就是背的,没意思,是一些无聊的玩意。(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史学的典范《史记》的体例及欧美史书的特点:其实,我国古代有世界上最好的历史教科书《史记》,也是古代史学的典范,它就是有一个个精彩的人物故事组成,由人物的表情、语言、心理描写,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离奇,非常精彩,连小孩子都喜欢。美国的历史教材都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没有故事的地方他们就编故事,编得跟真的一样,哪怕是曼哈顿广场的一棵树,他们也会说华盛顿在这里检阅军队,一张石桌他们会说林肯在桌子上批阅过《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其次,政府和社会不重历史教育是形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一技之长就有可能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最根本的还是希望子女有一个安定而美好的生活,而这正是历史学科所欠缺的:历史教学本身不能培养科技人才,更不能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所以这种希望本身就营造了一个重理轻文的社会环境,历史作为文科课程之一,不受重视当然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另外,应试教育是导致历史教育境况尴尬的又一重要原因现在尽管从上到下人人高呼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都把学生成绩作为评定教师优劣的主要标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老师为了获得好评,在实际教学中,不得不把追逐分数放在第一位,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教学,而是为了考试在教学,老师所做的想尽办法、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知识,画重点、满堂灌;学生为了考一个好分数,不惜埋没自己的个性、爱好,每开不厌其烦地背诵大量的人物、事件、原因、性质、意义。这样,原本丰富、生动的历史教学成了枯燥、机械的知识的堆砌;新中国建立以来,历史先是为政治服务,现在又为升学考试服务。越来越教条、枯燥,终于形成今天惨淡的局面。当然也不能把一切都归结于客观条件,即使教材枯燥乏味,社会再不重视、教育体制再僵化,我们历史教师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假使每个历史老师都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开始,把历史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还原,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像盼过节一样上历史课。二、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改变自己的课堂 作为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历史教师,我们决定不了国家的大政方针,改变不了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但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人家看不起我们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自己不要看不起自己。如果每个历史老师都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开始,还原历史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学生就会喜欢他,想学好他。那么,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改变自己的课堂呢?积这些年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精心备好、上好第一堂课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在家长和社会的影响之下,对历史这一们课程已经形成了一些陈旧、错误的观认识,如:历史是副科,不重要,就是死记硬背,只要记忆力好,上课不听都能考高分。对于这些陈旧、错误的观点、认识,老师一定要在第一节课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然,学生就会觉得历史真的就是死记硬背,上课听不听都无所谓,以后再想让学生提起对历史的兴趣就很难了。我的第一堂课,从来不上新课,也不对学生什么大道理,刚进初中的学生可不是来听大道理的,而是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和学生共同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说说什么是历史呀?刚提出这个问题,学生还觉得有点抽象,反映并不是很激烈,这时,我举起历史课本说:“这是不是历史呀?”教室马上砸开了锅,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有的说“历史是过去的事”,还有的说“历史是我们祖先的活动”。对同学们的回答,我一一进行评析,然后我总结道:①课本不是历史,他是把历史用文字的形式写在纸上,就成了历史书。②历史其实很简单,有两个要素:一他是人的活动;二他是以往的活动。合起来就是历史是人类以往的活动。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紧接着我又追问:那么,中国历史呢?世界历史呢?你的历史呢?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的回答:中国历史是指从我国境内最早有人开始一直到刚才所有中国人的活动;世界历史是指从地球上最早有人开始一直到刚才所有地球人的活动;我的历史就是从我出生到刚才我所有的活动。我进一步总结说:“既然历史是讲述人的活动,因而它不是死的,他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东西。是我们祖先的活动,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活动,是我们自己的活动,所以我们要重视它,学好他。”这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眼睛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第二个问题:人是怎样形成的呢? 既然历史是讲述人的活动,那么世界上最早的人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并不陌生,在加上有第一个问题的铺垫,大家纷纷举手,回答非常踊跃。有的说是上帝创造的,有的说是女娲造的,有的说是猴子变的,还有的说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在对学生的回答一一点评后,老师总结说:“有关人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神创论,中国人说人是女娲创造的,西方人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二是进化论,人是由古猿进化人来的。那么,哪一种观点是科学的,正确的呢?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先请两位故事能手进一讲你所知道的女娲和上帝造人的传说,学生结合神奇的传说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认识到神话传说不是历史,历史是真实的、科学的、是严谨的。第三个问题:你知道丁玲学校校名的来历吗?同学们会异口同声的回答:“知道,是用作家丁玲的名字来命名的。”这时老师会说做为丁玲学校的一位学生最应该首先知道的是有关丁玲奶奶的历史,如果连丁玲奶奶的历史都不知道,你还配做丁玲学校的学生吗?这时,学生想学习历史、学好历史的心情就会十分迫切。在这样的氛围中,老师将丁玲奶奶伟大的、不平凡的一生娓娓道来,学生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更加珍惜在丁玲学校学习的机会。(丁玲,现代著名女作家。 1904年出生于湖南临澧。年轻时在长沙上中学,后在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36年来到延安,毛泽东对其评价极高,称赞她是: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主要作品有 《莎菲女士的日记》《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看似平常的三个问题,其实环环相扣,一下子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他是活生生的东西,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就会对历史感兴趣,自己的、祖先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活动,谁不想了解呢?上课要抛开教案,对所讲内容了然于胸,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一个老师,连自己所讲内容都不熟悉,讲两句还要看一下教案,或干脆照本宣科,讲了半天,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讲的是什麽,又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呢?而且只顾埋头读教案或课本,哪里还顾得上学生的反应?至于和学生的目光交流、师生间的互动等等,就更谈不上了。教师课堂上不要做课本﹑教参的传声筒,而应在对课本﹑教参的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处理,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使讲授的内容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上课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那麽如何才能做到上课抛开教案呢?一是要精心备课,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辅资料。我认为每本教材,至少应准备两套教辅资料,博采众长。二是在写教案时,不宜将上课所讲的每句话都写出来,因为一是容易造成教学语言书面化,比较死板,另外,这样做备课时间也不够用,即使够用,也太辛苦。我的做法是,备课认真仔细,但备课本上我只写个提纲要点,具体详细的内容则记在心里。而且课备完了,我总要自己再回忆一遍,有时甚至掐一下时间,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例如①世界历史上册第五课《中古欧洲社会》,书上第一个子目录是: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第二个子目录是:西欧城市的从新兴起;第三个子目录是: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课文内容多而杂,教师讲起来显得无从下手。如果不把这个三个目录的联系理清,这节课的条理理顺,我们就按部就班的讲,讲了半天,恐怕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讲的是什麽,又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呢?(我的讲述:见课件)②世界历史上册第六《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七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通过钻研教材,你会发现其实这两课都是讲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第六课讲的是使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第一种方式东西方战争;第七课讲的是使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第二种方式东西方和平交往。于是我把这两课合起来讲,进行加工处理,用自己的话给学生讲出来这样老师讲得有条有理,学生学得轻轻松松。(我的讲述:见课件)3、巧用史料教学,活化历史课堂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要重视史料运用,巧用史料教学,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让学生学到真正的历史,这也是历史新课程的基本要求。首先,巧用历史图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图像就是形象、真正的历史”,课本上很多的历史结论都来源于历史图像,是最珍贵的史料之一。多媒体技术更使我国古代“左图右史”的优良史学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例如: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1课 《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就是从图像中学习历史,得出历史结论,是巧用历史图像教学非常好的的课例。(展示课件)宋人张择端的著名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它既体现了北宋的“社会美”,又表现了宋人的“艺术美”,比文字教材更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教学时,先向学生展示长达五米多的全图,让学生在宏观上体会到画面的宏阔。然后从图片中得到历史,学到知识。 法国名画“拿破仑加冕”,记录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的历史。场景的焦点是拿破仑出人意料地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皇冠,自己戴到头上,这就打破了欧洲历史上必须由教皇亲手给皇帝或国王加冕的惯例。这个戏剧性的细节,既是艺术的精髓,也是历史的真实。教师可提示学生:在拿破仑的傲慢无礼面前,教皇和红衣主教们为什么敢怒不敢言?拿破仑加为什么敢于打破惯例自己给自己加冕?我想,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启发下,经过仔细品味和思考之后,是能够比较真实地体会到“拿破仑是一个以军事起家的资产阶级皇帝”这一历史论断的。可见利用图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能使学生由“看”而“得”,即得到启示,由图像创设思维情景,以趣引思,可使学生由“学会历史”变为“会学历史”。其次,让历史教学畅游在文学中诗词、成语、对联等文学语言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造成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能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而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从而对多彩的历史画卷产生惊奇和震动。①文学语言能使课文更加生动具体《史记》中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同一主题,三种口气,表现出这三个人不同的身份、思想和性格。“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权威,是对西周奴隶制的绝好写照。“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把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醉生梦死的生活,只图偏安江南的丑恶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每逢万寿祝疆无。” 章太炎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所作的讽联,将慈禧太后40年的血腥罪恶史,一联以概之,跃入学生心中。“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这些歌词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又使学生对英雄红军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②文学语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素材引用《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把奴隶控诉奴隶主贵族残酷剥削的仇恨鲜明地反映出来了,也就讲清了“国人暴动” 的根本原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道出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把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的情景,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了,使学生认清了酿成“安史之乱”的根源。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 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使学生认清了唐朝中后期统治阶级残暴、百姓的疾苦,理顺了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 “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揭示出国民党反动统治对广大人民的剥削、掠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等格言警句,又从道德修养方面启迪了学生。教师的文学语言要靠平时用心积累,厚积薄发。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用它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后小节和设计试题。但要围绕历史教学目的,精心取舍,决不可反客为主,舍本逐末。另外,巧用时政热点和乡土史料教学,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时政热点问题,鲜活度高,现实感强,能缩短历史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历是学科的实用价值。如讲《丝绸之路》,可以补充奥运火炬的传递和南海一号的打涝以及丝绸之路申遗的史料,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丝绸之路以及古老的东方文化在全球的影响深远。如讲林肯《中美关系的缓和》时,我会自然提到美国的现总统奥巴马,补充2009年奥巴马访问中国的图片、文字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展望中美关系的前景。乡土历史因发生在自己的家乡,在自己生活的地方,让学生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课堂上适当引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开阔视野,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例如在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课的教学中,当讲到元谋人是中国历史开篇时,我会进一步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湖南历史开篇吗?”的教学中,然后教师讲解说:“距今约3 0多万年前的津市虎瓜山人是讫今为止湖南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最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只豪的总结:“我们常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的母亲河,在这里大家也可以自豪地说澧水河是湖南历史的摇篮、是湖南文明的发源地、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当讲到春秋战国的历史,又很自然的联系到两位伟大的爱国人物——屈原和申鸣。屈原曾到过我们常德很多地方,如其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选自《湘夫人》),“朝发枉渚(常德德山脚下)兮,夕宿辰阳”(选自《涉江》),再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选自《离骚》)等诗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申鸣也是家乡人(常德临澧以前还有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申鸣中学),《澧州志》记载:楚惠王相,以孝闻,任相三年後,白公胜乱,楚王派其平之。白公知其至孝,劫持其父威胁: “如肯归顺,则分与国土一半,否则杀汝父”。 申鸣以: “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国之忠臣耳”。遂进攻杀死白公平乱,保全了国家,而全家几十口全都惨遭毒手,深爱其家人的申鸣认为太对不起自己的家人,最后以自刎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申鸣顾全忠孝之事迹,诚令人叹佩。 当讲到秦始皇修长城的历史时,我会给学生讲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孟姜氏,氏姓姜,居澧东,适澧阴范郎。半载,范役长城,经年不归,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通过以上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又激发爱乡、爱史、爱国热情。对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教学中,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进度又不能拉下,所以老师补充进的材料不能太多,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精挑细选,选取最能解释说明课本内容的、最生动有趣的典型材料,语言务必精炼,力求用最少的话表达更多的内容。4、把握历史线索 ,实施有效教学历史就是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历史。而历史过程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线索。历史线索就是历史的联系,线索寓于过程之中,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内的脉搏。能不能抓住历史线索,会不会在历史教学中把握线索,是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涵养本质和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技能技巧。在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首先就是要把历史的线索给学生讲清楚,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这门课程入门的关键。讲清每节课的线索。现在的教材比以前生动、形象、直观,这必然会造成条理性不强,显得有点杂乱无章,学生有点无从下手。例如①中国历史第四册《海峡两岸的交往》。(展示课件)②讲清每个单元的线索。(例:近代化起步、台湾问题、三农问题(附后资料)③讲清一段时期的线索。例如,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线索是:形成→发展→鼎盛→瓦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从战国到末代皇帝退位,悠悠两千年多年历史“龙脉”相通,课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基本线索,这就是《中国历史纪年表》。世界古代史(1→9课)的线索是:原始社会(第1课)→奴隶社会(第2、3课)→封建社会(第4、5课)。第6、7、8、9课古代世界的文化。世界近代史是世界历史的难点:但如果把握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这个基本点,就会在复杂的世界近代史知识中理出一条清晰完整的脉络出来,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学生就觉得:“复杂的世界历史也不过如此;我也会编历史书,我会比专家编得还好呢!”这个基本线索就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生产关系的变革)→工业革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如能善于分析,善于归纳整理,“以线带点”,贯穿整个过程,那么一定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决定学生命运的作用。虽然我们的工作很繁重,但她仍然可以成为一种乐趣;虽然我们的改革很艰难,但她仍然可以成为一种享受。只要我们用心地、努力地做,我们就能找到快乐的理由。我们应该不懈地努力,注意方法、掌握原则,不断实践,勇于探索,一定能活化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成为学生智慧的加工厂;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发言稿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mp3 讲座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