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说课 (模板) 5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模板) 7说课步骤及其几点注意事项 8教师资格考试说课要求和主要内容 9教师面试说课应注意事项 10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12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17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二 20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41 放大镜 241 放大镜 教案 241 放大镜 教案二 251 放大镜 说课实录 291 放大镜 说课稿 311 放大镜 说课稿二 34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6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案 36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案二 40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案三 44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53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案 453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案二 483 放大镜下的晶体 说课稿 493 放大镜下的晶体 说课稿二 513 放大镜下的晶体 说课稿三 544 怎样放得更大 554 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 554 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二 584 怎样放得更大 说课实录 614 怎样放得更大 说课稿 64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5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案 65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案二 69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说课稿 72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说课稿二 73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5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案 75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说课实录 76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79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 80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二 82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说课实录 848 微小世界和我们 878 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案 878 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案二 908 微小世界和我们 说课实录 91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931 我们身边的物质 93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案 94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案二 961 我们身边的物质 说课教案 98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0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案 10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案二 104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课稿 109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课稿二 113《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三 115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16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案 116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案二 119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说课稿 123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说课稿二 125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27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案 127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案二 130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说课实录 133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说课实录二 137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说课稿 140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说课稿二 1425 铁生锈了 1445 铁生锈了 教案 1445 铁生锈了 教案二 1465 铁生锈了 说课实录 1475 铁生锈了 说课稿 151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52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案 152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案二 156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说课实录 158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说课教案 162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说课稿 175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76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教案 176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教案二 1808 物质变化与我们 1818 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案 1818 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案 185第三单元 宇宙 1861 地球的卫星——月球 1861 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案 1861 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案二 1931 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案三 1941 地球的卫星——月球 说课稿 1971 地球的卫星——月球 说课稿二 2012 月相变化 2032 月相变化 2032 月相变化 教案 2032 月相变化 教案二 2072 月相变化 说课稿 2092 月相变化 说课稿二 2112 月相变化 说课实录 2133 我们来造“环形山” 216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2163 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案二 2173 我们来造“环形山”说课实录 2194 日食和月食 2214 日食和月食 教案 2214 日食和月食 教案二 2244 日食和月食 说课稿 2304 日食和月食 说课稿二 2335 太阳系 2355 太阳系 教案 2355 太阳系 教案 2365 太阳系 第一课时说课稿 2385 太阳系 说课稿 2415 太阳系 说课稿二 2436 在星空中(一) 2466 在星空中(一)教案 2466 在星空中(一) 教案二 2476 在星空中(一)说课稿 2537 在星空中(二) 2557 在星空中(二)教案 2557 在星空中(二)教案二 2578 探索宇宙 2598 探索宇宙 教案 2598 探索宇宙 教案二 2618 探索宇宙 教案三 2638 探索宇宙 说课稿 270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2741 一天的垃圾 2741 一天的垃圾 教案 2741 一天的垃圾 教案二 2761 一天的垃圾 教案三 2782 垃圾的处理 说课稿 280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281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教案 281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教案二 284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说课稿 286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说课稿二 2884 分类和回收利用 2904 分类和回收利用 教案 2904 分类和回收利用 教案二 2924 分类和回收利用 教案二 2934 分类和回收利用 说课稿 2954 分类和回收利用 说课稿二 2975 一天的生活用水 2995 一天的生活用水 教案 3005 一天的生活用水 教案二 3036 污水和污水处理 3066 污水和污水处理 教案 3066 污水和污水处理 说课实录 3086 污水和污水处理 说课稿 311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314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教案 314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教案二 31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调查报告 319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321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教案 321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教案二 323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说课实录 325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说课教案 326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说课 328说课基本要素简短介绍 329教师资格面试知识(大全) 331教育教学技能测试内容 331说课的程序 331关于对认定教师资格人员基本素质面试和试讲进行考察等有关问题的说明 333试讲十要点 335教师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335教师应聘面试注意事项 336教师招聘面试题集锦(班主任篇) 337特岗教师招聘面试面试题及答案 338资格认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表 341教育教学技能测试内容 342教育教学技能测试评分表 343小学科学课程说课 (模板) 一、说教材1、简析教材___________是科学________第_______章第_________节,是一________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前后知识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二、学法和教法1、学法①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②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③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④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⑤自主学习方式是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它是强调预期性、参与性、自控性和创新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该学习的基本程式为生疑→质疑→释疑→拓展。⑥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2、教法①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②借助电脑多媒体演示的优势,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③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④用开放的教学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是本课的主要教法。⑤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⑥联系生活法即把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⑦鼓励质疑法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⑧互动学习法即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三、教学程序设计(一)、新课引入复习旧知识引入;设置熟悉的情景引入;实验引入;故事引入。(二)、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内容,整个说课的重头戏,把每个环节讲清楚,并且说出设计的目的,这部分应该多花心思。(三)、课内训练(三)、板书设计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模板) 课题:??????????????????????????????????????????????????????????????????????????? 《**************》?教学内容:***版小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 授课班级:*****学校??? ***** 班教学环境(授课地点):授课教师:******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设计理念: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整体把握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做到:课前精心准备问题,制定问题列表,确定关键问题;实施提问时的等待时间把握、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回应时的倾听和追问;运用良好的组织方式,将极大地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材简析:学习者特征: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2、*******。科学能力:1、*******。2、*******。科学态度: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准备:1、演示活动材料:**********2、小组活动材料:**********3、活动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2、********[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1、*********2、*********[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事先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有所“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三、探究活动:1、*********2、*********[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科学教学尤为如此。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1、*********2、*********[设计意图:课堂随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正确适时的评价,有还能促使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发扬优点。]板书设计:作业:说课步骤及其几点注意事项面试分为说课和考官提问两部分。考试之前会给你一个说课范围,你可以把范围内所有的篇目都准备一下,如果没有什么教学经验的话,可以查看一下有关教学网站,网上有很多教案或说课稿的。关于怎么说课,网上也很多的。有一些要点:首先,说课和试讲不一样,试讲面对的是学生,说课面对的是教学专家,也就是说你是面对专家老师把你的教学思路讲出来,而不是像上课一样面面俱到,千万不要把专家当成学生。一、掌握以下几个步骤1、说课的内容一般包含教学目标,一般一课有两三个目标就可以了,不要太多;2、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两三个可以了;教学用具;3、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是重点,你要把你所设计的所有步骤都说出来,就是说一个思路,怎么上,另外,说完一个步骤之后还要说一下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步骤,也就是为什么这么上,在这里可以顺便说下你的教学原则和方法;4、最后是把你的板书说一下,不需要把你的板书全都写在黑板上的,只要写一个标题什么的,然后就说出来,告诉底下的老师,你在黑板上的每一个区域要写什么就可以了,另外也是让老师看看你的字是什么样的。二、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1、说课的话主要是考查你的思路,还有你的表达能力,所以还有一些地方要注意的,一个是你的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语速不要太快,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和在座的专家老师有目光的交流,不要一直盯着说课稿或教材。2、考试当天有一定的准备时间,会给你教材,有时间让你写说课稿,如果你之前把范围内的篇章都准备一下,考试的时候时间肯定是够的。3、考官的提问可能会涉及说课内容,但主要是关于教育教学发展动态啊,政治思想理论啊,或者关于你个人的,比如为什么想当老师等等。总的来说,提问不是重点,说课才是重点,提问只要如实回答,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的。比如,你对教师职业的看法,为什么你会选择这个职业,另外还会涉及到青少年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一般面试时间约10分钟,面试成绩为合格或不合格。要求:不携带任何资料,即问即答,谈话式交流。仪表端庄,服饰得体,行为大方,气质文雅,师德良好。 使用普通话,语言清晰、流畅、准确、完整,有感染力。解答针对拟教学科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有关问题。教师资格考试说课要求和主要内容①说教材。说本教材目的、联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②说教法。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③说学法。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④说教学程序。说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说课”有哪些基本要求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六项:1、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教案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它们在每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不同的,有些课时所含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是阶段性的关键点,甚至是本教材的重点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说课者如何认识每一课时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说课者就是要说清该课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要点和关键,说清每一课时教案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并抓住这些知识关键点来指导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点。每一课时教学内容都有自己的重点、难点和要点,要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又往往有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明确,难以掌握,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要点找出难点,化解难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些都需要“说课”者在说课过程中掌握并说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3、说清本课的课时结构和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很有讲究的,如何突出重点、掌握要点,如何化解难点、巩固知识,如何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如何演绎示范、归纳总结,如何提问设问、布置练习,都有一个时间合理安排问题,一节好的课离不开一个好的课时结构,要使每一课时的各个教育环节均能恰到好处,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就尤为重要。作为说课者,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在说课过程中,体现课时结构,反映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在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之后,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极为重要,它要求“说课”者根据教学要求和所教对象,说清如何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并运用何种教学手段,来强化教学目标的重点、要点,化解难点,使学生掌握所教知识。5、说清教学过程状态的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状态的调控,与教和学信息的传递、反馈,实质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但往往又容易被“说课”者遗忘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虽是相互联系的,但有主动和被动、先后快慢之分,有时也许老师讲得快的地方恰恰正是学生一下子不能领悟到的地方;有时学生积极性很高、偏离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信息传递、反馈来适当调控,而教学状态的有机调控必须注意提问、设问、练习等信息传递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在“说课”中说课者要充分说明。 6、说清对本节教学过程的预先评估。说课虽不是课堂展现,说课者对说课内容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有一个预先评估,并将此作为说课的一项内容。预先评估中包括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中可能“冒出”的个别代表性的错误、时间控制上的调整,以及补救措施、目标测试的答疑等。说课者说完课后,其他教师应围绕这课的教学怎样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怎样提高深堂教学效益,各抒已见,相互交流,使说课者与参与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得到新的认识、新的提高。说课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突出教法的特点,说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新意,这就是说课的艺术。教师面试说课应注意事项(一)说课应注重什么?? 一般说来,说课应注重以下几点:1.说课要突出一个“新”字???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突出说课的艺术。“新”是说课成功的关键。“新”的要求很高:??? 方法新——不能平铺直叙。??? 结构新——要有起伏,高潮迭起。??? 练习新——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智慧。??? 手段新——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图文并茂。??? 设计新——从导入新课、展开新课、巩固新课、结束新课等几个怀节,要环环紧扣,具有新意。??? 开始新——从开讲艺术到结尾艺术要吸引听者,引起共鸣。2.说课要体现一个“美”字??? 美是艺术的核心,说课要跟讲课一样处处体现美,给人美的享受。??? 内容美——教师要善于从教材里感受美、提炼美、提示美、使原有的美更添色彩。??? 语言美——教师语言美是决定说课成败的关键。??? 情感美——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没有强烈的情感,不可能把课说得成功。??? 板书美——板书是教师的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它以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教态美——教态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教态美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3.抓住一个“课”字,突出一个“说”字??? 说课,要用一节课1/4~1/3时间说出一节教学环节齐全的课,必须经历完整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常规课课型来说,要经历“铺垫——新授课——举例_巩固——置疑——小结——练习”等过程,对采用目标教学法的课程来说,要经历“目标呈现——揭题展示——反馈矫正——课堂练习”等过程。因此,说课者要根据课型抓住这节课的基本环节去“说”,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结构、说内容、说训练、说学生。无论说什么,都要说得有理有据,使听者叫好,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目的。在说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说课”不等于备课,教师千万不能照教案去说。(2)“说课”不等于讲课,教师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去说。(3)“说课”不等于背死课,教师不应将事先准备好的“说案”一字不漏地死背下去。(4)“说课”不等于读课,教师不能拿着事先写好的材料去读。因此,教师在说课时,要紧紧围绕一个“课”字,突出“说课”的特点,完成说的过程。4.遵循“课”路,选准“说”法??? 教学思路是教师课堂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想。教师讲课时,要紧紧围绕教学思路进行,教师在说课时,当然也要环环扣住课堂教学思路展开。能否围绕教学思路实施“教”法,能否围绕教学思路展开“说”法,无疑是教师授课和说课成败的关键。诚然,说课的方法很多,需要因人制宜、因材施“说”。说理、说实验、说演变、说现象、说本质、说事实、说规律,正面说、反面说,横向说、纵向说,理论联系实际说等。但无论怎么“说”,都要遵循课堂教学思路这一主线去“说”。5.变换“说”法,找准“说”点??? 说课的对象是听众,而不是授课的对象学生。这些听众可能自是说课的评委、本学科的教师、本教研室的教师、其他学科的教师及教务科、教育研究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但无论怎样,这些听众都竭力站在学生角度去对待说课者所说的课,去审视教法的采用,教学重难点的突出、突破,教学环节的把握等。因此,说课者必须置于听众思维和学生思维的变化处,站在备课讲课的临界点,变换“说”位,编写“说”案,研究“说”法,找准“说”点。6.把握“说”度,把课“说”活??? 说课的重点应放在说清思路、说清教学过程、说清教学方法;而讲课的重点则应放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换句话说,说课重理性和思路,讲课重感情和实践。因此,用极有限的时间完成说课,必须详略得当。那么,如何把握“说”度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因“材”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取“说”法,把课“说”活。说出该课的特点和特色,把课说得有条有理、有理有法、有法有效,说得生动有趣、绘声绘色,使听众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听众都有“词已尽意无穷”的感觉。这就要求说课教师认真钻研说“材”说“案”,灵活选用“说”法,准确实施“说”程,这样,才能把课“说”活。7、语气得体、内容不失真??? 听说课的对象是评委,是领导等,都是成人,说的语气、称呼要得体。虽然听课者是成年人,但他们还ui竭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听说课,去审视说课者的一字一句、一举一动,包括组织过程、参与过程、教法的采用,因此,说课时要真是体现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路、教学的过程、方法的选择,又要注意说课时的语气、称呼、表情要得体。8、说出特点、说出风格??? 说课的重点应放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上。说课要重理性,讲课注意感性和实践,因此,用极有限的时间完成说课内容不容易,必须做到详略得当、简繁适宜、准确把握说度。说得太详太繁,时间不允许,也没必要,说的过略过简,说不出基本内容,听众无法接受。那么,如何把握说度呢?最主要的一点是因地制宜,灵活选择说法,把课说活,说出该课的特色,把课说得条理清晰、法度适宜,说得生动有趣,人情人理;其次是发挥个人的特长,说出个人的风格,这就把握了说课的度。 (二)说课的艺术??? 教师,作为说课活动的主体,必须努力使说课的每个环节到位,做到“说深”“说实”“说准”“说精”,把握好说课艺术。1.说标准要“深”。??? 任何一门学科,都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每节课的内容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小分枝”。就语文学科而言,它要求教师在说课前就一节内容出发追本溯源,找到它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看看课程标准对这节所在单元及所在课文的要求,然后顺藤摸瓜,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至此,这节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就可随之确定了。反之,脱离课程标准的说课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2.说方法要“实”??? 这个方法既包括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这节课上要掌握的学法。只有教法得当、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施教;只有学法合理,学生也才会兴趣盎然地受教。而要做到教法得当、学法合理,我们教师在备课说课时必须要“实”。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十六字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等教学原则来确定教法、教学手段和学法。作为教师还要有全局观,树立面向个体学生的思想,实行分层优化,采取建立帮带小组,实行小组讨论等方法,促优生提高,帮差生转化。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找准出发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3.说习题要“准”??? 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习题的设计一定要“准”。既要准确体现该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又要与考试(中考、高考)题型、难度相吻合。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同时,教师设计这些习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真正做到使“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4.说程序要“精”??? 说课堂教学程序与前三项比起来,应说得详细些,因为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安排既是说课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是贯穿整个说课过程的一条主线。但说课毕竟不同于授课,因它面对的是与说课者水平相当的教师,因此说课堂教学程序时无需将教案全搬出来,而要做到一个“精”字。具体地讲:一要说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二要说出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联系的方法;三要说出对每个环节、每个层次、每个步骤的设想和安排及这样设想和安排的依据;四要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点的理由和方法;五要说出习题设计和板书以及设计的意图、目的和理论依据。只要将以上五方面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使人听明白,即可达到教研交流的目的。说课,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它要求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只要深钻标准,细研方法,优选习题,精琢程序,就能保证说课质量;只要持之以恒,坚持说课,就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改形势。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概述??? 通过前面三年半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对身边的许多物质及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册教材中,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本单元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激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本单元的“微小世界”和科学上所指的“微观世界”有所不同。微观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粒子的领域。由于观察条件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单元不从这个角度展开,只是扩展到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现象。如常见的固体物质晶体、纸和布类的纤维、蚜虫等小的昆虫,昆虫的口器、触角等器官,一些藻类植物、菌类植物、植物的细胞、细菌菌落,等等。????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有光学、生物学、物质结构、科学发展史等。但教学的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本单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课堂上的学习只是开了一个头,希望学生把观察活动延续到课后,把观察内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主要教学活动有以下内容:????第一课——放大镜。放大镜是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学生在以前动植物等单元的学习中已经使用过。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和观察,进一步了解它的作用和结构特点,从而在此基础上自制放大镜,激发学生用观察工具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第二课——放大镜的放大倍数。通过两个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的大致估算方法,进而探究放大镜的凸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在了解放大镜放大倍数的规律之后,再尝试着用较高倍数的放大镜来观察周围的物体。????第三、四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和放大镜下的晶体。昆虫和晶体的观察,单单用肉眼,能够获得的信息量比较少,于是教材把引导学生把昆虫和晶体“带”到放大镜下,拓展学生对昆虫和晶体的认知需求和探究兴趣。????第五课——怎样放的更大。这个教学内容是为了满足学生“想把放大镜下的物体放得更大”的需求,是对前面教材内容的延伸,即让学生探究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又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历史,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懈的追求、探索精神。????第六、七课——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和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用显微镜观察研究什么样的物体、观察需要的工具、材料以及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并把观察到的内容通过科学展示会的形式相互进行交流。????第八课——微小世界和我们。通过间接的了解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过程中在医疗、食品、农业等方面的活动和成果,直接的尝试用酵母菌发面的实验,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对微小世界研究的与我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由此激发学生好好学习、立志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以上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用放大镜观察和用显微镜观察。放大镜下的主要观察对象是昆虫世界、晶体世界。显微镜下观察的主要是生命世界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生物的细胞是怎样的,鱼缸里的水为什么发绿,等等。?单元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昆虫、晶体等身边物质的兴趣,激发他们了解微小世界的热情。??? 2.在用观察工具观察、欣赏周围物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3.激发学生对科学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的热情。??? 4.体会到技术的发展给学习研究带来的便利、对科学研究发展的促进作用。二、科学探究:??? 1.?能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物体。??? 2.?能用身边的材料自制放大镜和显微镜。??? 3.?能用图的形式记录记录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物体图象。??? 4.?培养独立探究微小世界的能力(探究计划的制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和交流)和整理、归类相关主题资料的能力。??? 5.?能做酵母发面的实验。三、科学知识:???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显微镜是由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组合而成的,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象的功能。??? 2.?知道计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简易方法以及放大倍数跟镜面凸度的关系。??? 3.?了解有关昆虫、晶体的知识。??? 4.?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活动和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关于观察材料:在放大镜下观察昆虫的活动,可能会受到具体天气和环境的一定限制。比如:天气比较冷,就可能找不到昆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选择容易找到的昆虫或者利用平时积累起来的昆虫标本,选择相对容易的特征进行观察。同样观察晶体时,课前要考虑到天气状况对晶体析出速度的影响,教师要事先估计晶体析出所需要的时间,并且在课前准备一些在玻璃片上的结晶体。同时,为了学生能够观察的比较清楚,最好能选用放大倍率10倍以上的放大镜。??? 2.?关于自制显微镜:在自制显微镜时,学生容易受使用放大镜的经验影响,习惯于先用一个放大镜将物体放得最大,再拿第二个放大镜放在第一个放大镜之上,调节第二个放大镜和第一个放大镜的距离来观察,这样做虽然也能把物体放的更大,学生也往往会误以为这样显微镜就制作成功了,但这和显微镜的原理不同。??? 教师要指导学生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并逐渐拉开放大镜和物体的距离,使放大镜中的像刚刚模糊,再拿第二个放大镜放在第一个放大镜之上,调节第二个放大镜和第一个放大镜的距离来观察,注意两个放大镜保持平行并在同一轴线上,直到看到放大倒立的清晰图像为止,用胶带和纸筒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3.?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涵的有关教育性内容,适时适量的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通过显微镜的发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对微小世界探索的活动以及所取得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成果,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将来从事科学研究、造福人类的热情。4.?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要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实验的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尊重客观事实,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拟订科学报告会评价标准案并根据标准对实验报告进行评价的过程。?第二单元??环境和我们单元概述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类总是在与环境进行着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然而,环境问题已成了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直接危害着整个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成了人类共同的影响深远的战略性任务。????虽然学生在此前参与了有关生命和物质世界的许多探究活动,尤其是五年级时已渗透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还没有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前的研究是静态的,重在了解、分析,现在对环境的研究则要求学生带有价值判断,引领学生们关心有关地球整体的环境问题,并力图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教材安排的整个脉络是围绕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现今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一些方法展开的。????本单元内容分两部分,分别为对垃圾的研究(?1?~?5?课)和认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6?~?8?课),主要让学生体验两个典型过程:对垃圾的处理过程和对其他环境的考察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模拟各种处理方法,小中见大。????教材安排首先着眼于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垃圾分类,让学生去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找找家中会产生哪些垃圾,这些垃圾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如何。接着按照学生探索垃圾问题的发展过程为线索,让学生经历垃圾的处理(主要是填埋)有什么问题——改进处理方法(减量、再使用再回收、垃圾分类)的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处理垃圾的一般方法和工业方法,知道处理垃圾的一些基本原则,为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解决知识障碍。比如垃圾的分类,就是为了减少处理垃圾的成本,从而使学生明白自己平常一些小的行为也会产生很大的环保价值,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单元的最后部分,以人类面临的其他环境问题扩展学生对环境认识的视野,带领学生实际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包括参与一些社会环保活动),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教材安排了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我们也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和环保有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也可以在校园里进行,甚至在教师或成人的带领下在社会环境中开展,活动的规模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单元目标一、科学探究:??? 1、经历关于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种类的调查统计活动;??? 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尝试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分析简单填埋和直接焚烧垃圾带来的危害;??? 3、经历研究包装盒的活动,了解过度包装和滥用塑料包装的危害;??? 4、经历查阅、收集资料,了解垃圾回收利用方法和益处的过程,亲身经历一次垃圾回收利用的活动;??? 5、经历垃圾分类和做堆肥的活动;??? 6、经历调查家乡环境的活动,学习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 完成一个环保行动方案和个人的环保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关注环境问题,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实际行动参与改善环境的活动。??? 2、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资源意识。三、科学知识:??? 1.知道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了解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及其优缺点。??? 2、知道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知道垃圾怎么分类,每类包括哪些,知道各类垃圾的合理处理方法。??? 4、认识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和材料,了解一些常见的可回收材料的回收方法及其好处。??? 5、知道人类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缺水、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6、了解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7、了解人们开展的环境保护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果。教学建议1.把正确认识环境和人类的关系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单元。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人类对环境负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尽量结合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事例进行教学。教材提供了一般的普适性的内容,而结合当地实际的环境教育才是对学生最生动最有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追求实效。??? 3.要十分重视调查、考察、实践体验活动,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的坚持,前提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要充分估计调查、考察、实践体验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从时间、安全、方法、途径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如《垃圾堆里有什么》中关于家中垃圾的调查要提前布置,提醒孩子争取家长的支持。如《考察家乡的环境》中对家乡水资源的考察,要强调安全,对查找植物的“杀手”要给予查找途径和方法的指导。?5.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参加环境保护活动需要真正的行动,而非口号。我们要在学生知道怎么做的基础上,明确哪些是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把我们的环保行动切实开展起来。可以与校外机构的环保行动、学校大队部活动、班队活动等相结合。?第三单元??宇宙单元概述太阳、月亮、星星、银河……茫茫宇宙,壮丽而遥远,总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也会引起人深深的思索。在和学生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知道许多有关地球、太阳、月亮、星球的知识,甚至还可以讲一些关于黑洞、超新星、宇宙大爆炸等让人感到有些新奇的事情,我们不禁会惊叹于浩渺宇宙对学生们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学生们对宇宙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网络或者电视节目。他们或许从未真正去观察过月亮的阴晴圆缺,从未去寻找过那熟悉的北斗星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们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文本上,停留在幻想中。“宇宙”单元就是要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在夜晚、在星空下感知宇宙,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感知和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完成对宇宙粗浅的解释,建构最简单的关于宇宙的模型。学生们在以往科学课的学习中,经历了“水”、“空气”、“天气”、“岩石与矿物”、“在阳光下”、“时间”、“地球的运动”等单元中有关宇宙方面内容的学习,但这些内容只是宇宙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些片断、侧面,学生们尚未对此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解,在这一方面的深入与强化是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本单元所涉及的天体有一些是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甚至是无法观察到的。为了增强单元教学的活动性,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画月相、做环形山、探索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以及建立太阳系、北斗七星的模型、制作活动星图等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使天文方面的教学不再枯燥乏味,使学生对宇宙的理解同样建立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基础之上。这是本单元的特色之一。????另外,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全方位参与也是本单元的一大特色。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只是天文学习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之前和之后也要开展有关活动,例如查阅有关资料,积极开展晚间的观察活动等,因为这一类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们学习天文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作为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其结构要与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相适应,以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本单元的内容采用由近及远、由静到动、由实到虚的逻辑结构。由近及远表现为从月球—太阳—太阳系—星座—星系—宇宙这样一个顺序来观察认识周围的星体;由静到动表现为从观察了解星体的一般特点和现象到观察和认识星体的运动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由实到虚表现为从星体的观察活动的开展到在学生领悟力和解释力基础上建立一个宇宙模型,知道宇宙是可以被我们所探索、了解和认识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物质世界。这是本单元的第三个特点。本单元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如天气、灯光等因素影响要观察的星体。?2.?夜间观察活动难于组织与开展。这对教师们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加以解决。单元目标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了解月球开始,观察研究月相、日食、月食、星空等种种现象;引导和鼓励学生对了解到的各种资料、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的推测;鼓励学生利用模拟实验或建立模型的方式检验自己的推测;激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的观察与记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对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推理和建模,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对月球、太阳系、星座及宇宙等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过程;·经历月球卡、月相图、环形山模型、星图等的制作过程;·经历对环形山成因、日食和月食成因、星座成因等的合理推测过程;·经历根据事物特点、事物变化特征、数据信息等建立模型的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了解月球、太阳系、星座及宇宙的有关知识;理解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知道人类探索月球、探索宇宙的历程。教学建议1.?本单元教学内容共有?5?个一级标题,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除了“在星空中”一课需?2?课时外,一般按一个标题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课时数。??? 2.?由于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学生们进行单元学习时,需要较多的关于宇宙的资料,这些资料一方面可由学生自己准备,另一方面教师也应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一些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文字的、图片的、影像的。本单元还涉及到许多制作活动和模拟实验,需要的材料教师应事先准备或要求学生准备。“在星空中”一课中需要的投影仪可用其他灯光来代替。??? 3.?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许多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学生们需要自己对学习问题提出看法、想出办法,对产生的各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比如,“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建立太阳系的模型”等。在教学中,不要急于给孩子答案,让孩子在学习中自由探索求得解答。??? 4.?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宇宙的已有认识是肤浅的,对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种天象的解释也多源自书本或电视节目。因此教学中,许多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观察月相”“探究环形山的成因”等等。但对于这些探究活动,也不能面面俱到地进行指导。只有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才加以适度的提示,帮助他运用思考、创意解答,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 5.?花一个月的时间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在夜晚观察满天的星星,这是对孩子们耐心细致地观察态度的培养。虽然其间有可能因为天气原因而影响观察活动,但长期的观察活动可以让孩子体会科学研究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有时候还必须在夜晚进行观察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从事长期观察(一个月)和夜间观察,这是十分重要的。?6.?要关注孩子的课余探究活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课余的探究活动,包括搜集资料、观察月相、观察星空等。在这些课余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从事观察活动,并对孩子的认真观察进行鼓励。?第四单元??信息单元概述本单元是小学科学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信息单元。它既是小学阶段科学学习活动的一个结束,又是学生学科科学探究活动的新的开始。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从各种渠道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本单元学习,让学生明白在科学课上经历的所有学习活动其实都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共享信息的活动过程。相关内容有:第1课《科学家怎样进行探究》,主要包括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和我们是怎样探究的二部分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中进行的象科学家一样的探究,其探究过程与方法要与科学家们进行的研究是一样的,都需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第2课《我们是怎么知道的》,主要包括从大树开始和我们的身体有多高二部分。在科学探究中,首先要获取大量的信息。教材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对前几册科学课中有关的科学活动的整理与讨论,发现在科学探究中一般的获取信息的途径。第3课《看到的和想到的》,主要包括 观看录像片段并记录、比较记录结果,讨论如何才能准确观察、再次观看录像并记录和小结收获四个部分。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对“看到的和想到的”产生一些新的认识,对观察的真正涵义有新的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探究过程中需要获得准确的信息,要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分析信息,这样才可能发现一些规律或对问题作出较为正确的解释,当我们把探究所得的结果记录下来后,不仅便于人们快速地获得信息,还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地深入探究。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科学探究”的相对清晰的认识,让学生能初步了解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单元还将让学生们经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查阅、收集信息、辨别信息、储存、整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活动过程。相关内容有:第4课 《查阅和辨别信息》,主要包括怎样查阅信息、选择准确信息等。第5课《记录和整理信息》,主要包括记录信息的方式、有效的记录信息的方法和记录储存信息方式的演变过程。第6课《整理信息》,主要包括对信息进行分类、信息进行对比和信息过程的整理三部分。第7课《交流我们的信息》,主要包括把“话”传下去、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和交流信息的意义三部分。第8课《把信息传给更多的人》,主要包括通过墙报或展览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用更多方法与远方的朋友交流信息和邮递“电报”游戏等三部分。通过本单元学习,指导他们如何进行信息的整理、加工,如何更有效地把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更有效地获得更多的信息。让学生们体会到信息的交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到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另外,学生们通过经历4年科学课的学习,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获得了很多信息,包括一系例科学事实、科学概念以及科学探究方法等。信息单元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单元,还希望通过学生能对所获得的信息作一个分类和整理,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结构化。对所学到的科学探究方法以及策略进行梳理和小结。单元目标(一)科学探究??? 1.通过阅读分析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实例,指导学生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大量信息,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有合适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3.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记录——比较分析——再次观察记录”的活动,使学生对观察与记录有一个新的认识。??? 4.让学生能初步了解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科学探究”的相对清晰的认识。(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的获取是非常重要的。??? 2.知道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正确辨别与选择。??? 3.体会整理信息能节省信息储存空间的重要作用,形成信息整理的意识。体验信息整理方法的作用。??? 4.懂得交流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获得更多的证据。让学生们体会到信息的交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到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5.培养乐于与别人交流信息的意识。从中感受到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画统计图和解读图表信息。??? 2.通过让学生经历查阅相关资料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几种常见的查阅信息的方法。??? 3.了解信息记录和存储的手段,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学习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媒介记录、存储获得的信息。??? 4.了解几种不同的整理信息的方法,尝试对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学习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以前学过的科学内容进行整理。??? 5.知道交流信息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快速、准确地交流信息。??? 6.学习把信息传给更多的人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单元教学建议1.本单元的教学可以通过如讲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通过测量身高、利用画统计图、框架图等解读图表信息、通过“传话”活动等游戏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作丰富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 2.可以充分现代信息技术如图书、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课件、网络等方法来进行资料收集和教学,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3.本单元的内容是综合性的,教师要有宽阔的视野,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不要拘泥于教科书的范围。?4.要以开放的心态和观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不要拘泥于教科书规定的教学内容,而让学生的学习变成静座式的传统接受式教学,努力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目,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1)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本单元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教科书是按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视野不断开阔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通过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的进一步观察,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2)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但更多的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学生可以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3)第三单元宇宙: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 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4)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3、材料清单:(1) “微小世界”单元 观察工具: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片,显微镜。 观察对象: 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等矿物晶 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维。 观察的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2) “物质的变化”单元 实验材料: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 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 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制电路检测器。 其他工具: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3)“宇宙”单元 模拟实验材料: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 盘、电筒、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相关资料: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七星、夏季星座、 航天器、人类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4)“环境和我们”单元 观察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 料瓶、堆肥箱、包装盒。 常用工具: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相关资料: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 媒体资料。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 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 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学兴趣小组的各项活动。 六、教学进度表 周 次 起止日期 教 学 内 容 课时 备 注 1 3.1-3.7 上学期末试卷讲评 1 (始业教育) 《微小世界》单元: 1放大镜 1 2 3.8-3.14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 3放大镜下的晶体 1 3 3.15-3.21 4怎样放得更大 1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 4 3.22-3.28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1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 5 3.29-4.4 8微小世界和我们 1 《物质的变化》单元: 1我们身边的物质 1 6 4.5-4.11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 7 4.12-4.18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 5铁生锈了 1 8 4.19-4.25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 9 4.26-5.2 8物质变化 1 期中测试 1(五一假) 10 5.3-5.9 《宇宙》单元: 1地球的卫星——月球 1 2月相变化 1 11 5.10-5.16 3我们来造“环形山” 1 4日食和月食 1 12 5.17-5.23 5太阳系 1 6在星空中(一) 1 13 5.24-5.30 7在星空中(二) 1 8探索宇宙 1 14 5.31-6.6 《环境和我们》单元: 1一天的垃圾 1 2垃圾的处理 1 15 6.7-6.13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1 4分类和回收利用 1 16 6.14-6.20 5一天的生活污水 1 6污水和污水处理 1 17 6.21-6.27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1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1 18 6.28-7.4 期终复习 考试 2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二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所任教的四个班中,六(1)(3)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六(2)(4)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一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1)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2)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3)“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4)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补差意见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抽时间与他们谈心,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 2、对未做实验的学生要调查摸底,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实验率100%。 3、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及时提醒不要忘记作业。选择“小老师”,让他们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给困难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平时一些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让他找回自信。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只要待转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学会学习。 六:教学进度安排?周次 起止日期 教 学 内 容 课时 备注 1 2.25-2.29 课前教育2 ? ? 2 3.3-3.7 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 ? ? 3 3.10-3.14 3、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练习 2? ? 4 3.17-3.21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2 ? ? 5 3.24-3.28 8、微小世界和我们;单元练习 2? ? 6 3.31-4.4 1、 我们身边的物质;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 ? 7 4.7-4.11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练习 2 ? ? 8 4.14-4.18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物质变化与我们 2 ? ? 9 4.21-4.25 单元练习;期总中练习; 2? ? 10 4.28-5.2 1、地球的卫星一月球;2、月相变化3、我们来造环形山 2? ? 11 5.5-5.9 4、日食和月食;5、太阳系 2? ? 12 5.12-5.16 6、在星空中(一);7、在星空中(二) 2 ? ? 13 5.19-5.23 8、探索宇宙;单元练习 2 ? ? 14 5.26-5.30 1、一天的垃圾;2、垃圾的处理;3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 2 ? ? 15 6.2-6.6 4、分类和回收利用;5、一天的生活用水;练习 2? ? 16 6.9-6.13 6、污水和污水处理;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2? ? 17 6.16-6.20 单元练习2? ? 18 6.23-6.27 单元检测2 ? ? 19 6.30-7.4 学期总复习2? ? 20 7.7-7.11 学期实验考核??书写教学总结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1 放大镜1 放大镜 教案课 题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1、放大镜课 时1学 习目 标科学概念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学 习重 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放大镜是“凸”“透”镜教 学准 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 师 活 动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2、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4、展示交流(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3、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2、? 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4、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四、小结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教学后记:????????? 学 生 活 动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生:放大镜)3、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4、????????????? 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3、交流新发现三、放大镜的特点(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一、????????? 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四、作业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1 放大镜 教案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知道圆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2.???????能力目标: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观察,能利用放大镜的外形特点自制放大镜,并通过这个制作活动引发:放大镜为什么可以放大物体的思考。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等科学活动培养学生各种科学探究能力。拓展学生观察范围,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对探索微小世界秘密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知道圆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教学难点: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观察,?并能利用放大镜的外形特点自制放大镜.教学准备:课件幻灯片;镜子;花镜、近视镜(各一副);放大镜、报纸(6组);小桶6组(玻璃片,滴管,一瓶水,抹布);烧瓶、玻璃杯、广口瓶若干;三种纸的样张(6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一、了解单元结构。1.(“微小世界”幻灯片)谈话:这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幻灯片:细菌,细胞,病毒等)。2.提问:这么微小的世界人类是怎么观察到的?需要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是吗?用什么呢?3.(幻灯片:单元结构图)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知识,本单元我们就重点研究放大镜的……,显微镜的……,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放大镜》(幻灯片: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明确学习内容?结合生活经验试述???思考并自由汇报???了解单元结构,明确学习内容?????二、学习新课??????????????????????????????????????????????????????????????????三、总结下课??一、认识放大镜。1.?????提问:最简单常用的观察工具是放大镜,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2.?????观察:桌面上的放大镜都是什么样的?3.?????讲解:放大镜的结构:镜片、镜柄、边框。4.?????(幻灯片:各种放大镜。)谈话:各种放大镜根据用途不同,所以结构也有所不同。(介绍修表用放大镜,鉴定珠宝用放大镜,台式放大镜。)5.?????提问:尽管放大镜的形状、用途各有不同,但都能放大物体的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6.??????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认真记录。7.?????指导学生汇报观察结果。8.?????小结:通常人们把像放大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二、用放大镜观察。1.??????提问: (幻灯片:三种纸的纤维)猜一猜,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面巾纸,哪张是过滤纸?2.??????幻灯片讲解:用放大镜观察时正确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注意事项有哪些。3.??????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实际观察三种纸的纤维。4.??????指导学生汇报交流。5.??????小结:规范的操作有利于我们发现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现象。三、制作放大镜。1.?????谈话:利用放大镜的中间厚,边缘薄的外形特点放大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2.?????(幻灯:各种制作放大镜的材料。)指导学生观察各种材料并讨论能不能利用前面的材料自制放大镜?制作放大镜的依据是什么?3.?????指导学生取材料小组研究方法,并认真记录。4.?????指导学生汇报交流:⑴制作方法。⑵比较两种放大镜的共同特点。⑶比较自制放大镜与标准放大镜的效果。??????????????????????????????小结下课:放大镜所以能放大,不仅仅是因为中间厚,边缘薄,透明镜片这些特点,实际上也是由于光的折射的缘故,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继续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对它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下课。??根据生活经验自由汇报??认真观察并汇报交流?了解常用放大镜的结构??认识各种不同用途的放大镜??认真观察并猜测???合作探究并记录?交流观察结果认识凸透镜?小组观察研究??结合观察汇报交流??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小组合作观察研讨?根据观测交流汇报????????小组研讨自制放大镜的方法及需要材料??。小组研讨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汇报制作方法及原理?????????????????????????初步感知光的折射,加深探究兴趣????板书设计:微小世界:??1.放大镜(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透明镜片1 放大镜 说课实录【学习目标】 1.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 2.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3.激发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放大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观察用纸样、记录表、烧瓶等自制材料、幻灯片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前测放大镜知识师:(大屏幕展示“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的画面”)猜猜屏幕上的画面是什么?师:这是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今天我们要利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世界。(板书:放大镜)师: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用?师:刚才有同学说,“能放大物体”,对吗?师:其实真能放大就好了,如能把米粒,把饼干,把肉放大哪多好啊!二、尝试使用,掌握放大镜操作师:看看放大,其实没放大。你们会用放大镜吗?桌上有两个放大镜,你们玩一玩看,把你要看的物体的图像放大了,并想一想你是怎样放大图像的,花两分钟时间吧。学生开始观察,教师巡视师:请个同学说,是怎样放大物体的。师:(师边操作边演示)移动的是什么?不移动的是什么?你们发现了吗,再试一试。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师:请个同学来说,你怎样看清物体的?师:放大镜观察物体有几种做法。生:我们认为是两种,一种是移动放大镜,一种是移动物体。三、师生交流,探究放大镜特点师:放大镜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有谁了解过放大镜的结构?谁了解放大镜的特点?生:中间厚,边缘薄。生:它是一种凸透镜。师:凸透镜有什么特点?生:放大。师:本来我不赞成用手去摸放大镜这类仪器的镜面,今天为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允许你去摸放大镜的镜面,但你得把手擦干净?师:发现了吗?谁能画一画它的特点。师:用语言描述一下。生:中间厚,边缘薄。师:“凸”是一个特点,还有吗?师:透明,象玻璃一下。师出示铁饼,能放大物体吗?为什么?(不能,不是透明的;放大镜透明,中间又是凸起的)四、再次使用,认识放大镜作用师:放大镜在什么地方用过?师:这样吧,我们用放大镜来看看报纸,除了放大外,还能看到啥,报纸在抽屉里。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观察报纸记录表用肉眼看到的 用放大镜看 到的新发现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师:利用放大镜,我们原来没有看到的,现在看到了,放大镜帮助我们发现细微的地方。教师: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出示三种纸的纤维图片)根据三种纸的纤维特征,猜猜哪一张是书写纸、吸水纸、过滤纸。图上看,三种纸的主要差异在哪里?学生:主要差异是毛的多少、颜色。教师:这三种纸的纤维的主要差异在它们的长短,我认为第一张是过滤纸,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三种纸,可以把纸撕开,用放大镜观察。学生观察三种纸的纤维特点。讨论交流师:我们发现用眼睛看和放大镜看是很不一样的,如果你用放大镜去放大电视机屏幕上的图,能发现屏幕上的图像是由许多小点组成的。五、反思特点,模拟放大镜功能师:放大镜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凸”,一个是“透”,满足了两个条件就可以做放大镜了,这个能放大吗?(举起装有水的集气瓶)师:每个小组上来领一个,比较用放大镜与集气瓶放大的字,哪个放的更大些。师:能放大,这是肯定的。放大镜放大的确有大有小,你们认为与什么有关?生:凸度有关。生:越厚,越凸放大的倍率也越大。师:给大家一个培训皿(举起),可以做成放大镜吗,有什么办法?生:磨。师:磨这个办法,我们课堂上时间也不及,也把实验材料搞坏了,你看,我在这里滴一滴水,不要多滴,要小心,能发现它会放大吗?(举起滴管,又用吸管试)学生尝试。师:我们可以用这个做一个凸度不一样的放大镜,大家可以试试看。学生尝试六、课堂小结,梳理放大镜知识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七、作业:1.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 ?? ?? ?? ?? ?? ?(?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 ?? ?? ?? ?? ?? ?? ?? (? ?)3.透明的玻璃球也有放大物体的作用。 (? ?)4.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 )边缘( ),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 )功能。放大倍数与中间的( )直接有关。1 放大镜 说课稿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导入激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热身活动:视力大考验。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卡片等,让孩子们辨认图片或文字,激发学生的兴趣。微雕石的出现,使学生经历了“不可能”的任务,从而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内容,明确了这节课的探究主题。第二个环节:探究活动:寻找放大工具。从“想看得清更小的物体,怎么办?”到“如果没有放大镜,你能用我们现有的物品解决同样的问题吗?”,两个紧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从而开始了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工具。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没有直接发给学生放大镜,而是给了装了水的塑料瓶、玻璃片等五种物品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一些材料有放大功能,而一些材料不具备。通过能放大图像的物品互相比以及与放大镜对比,发现具有放大功能的材料和放大镜的共同特点是:透明、中间凸起。从而理解为什么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把这一活动安排在前,也期使学生经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这一伟大进程,了解到放大镜发明的历史,体验到利用工具来帮助突破人体局限的乐趣。第三个环节:探究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发现更多的细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之后的“意外收获”。学生们经过用放大镜来观察图片、纸巾等材料,发现了原来用肉眼观察时看不到的细节。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放大镜的作用不仅仅是放大图像的同时,理解放大镜在人类探究微小世界领域的重要作用。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我以一张“放大镜下的纸巾”图片作“导火索”,让学生猜猜图片上的是什么,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通过眼睛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相互对比、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对比观察,学生们在发现细节的同时,又感受到工具改进带来的新的认识。视频“放大镜的作用”,在学生充分探究后,起到了深化认识、提纲挈领的作用。第四个环节:总结延伸。《放大镜》一课是“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因此在课的最后环节中,以开放式问题“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使用什么工具观察更微小的东西?”拓开学生思维,引发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关注和期待。(五)教学板书:遵循“清晰、突出重点”的原则,本课的教学板书设计如下:1、放大镜↑透明、中间凸起?放大图像→看清细节二、教学反思本课以“引导学生经历放大镜发明、使用的历程,理解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为教学线索,略去了教材中“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一活动,把课堂时间充分留给了两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镜”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在活动顺序安排上,特意将“寻找放大镜”作为第一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尝试放大物体图像的活动,来体验前人发明放大镜的过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镜透明、中间凸起的特点。放大镜发明之后,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细节和信息,从此打开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主要通过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来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将“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作为授课的根本,以趣味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特意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两个活动的环节紧凑,时间安排较合理,充分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和积极的探究氛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及时的点拨、指导、评价等,促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开展活动,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对各小组的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