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北京史 (4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复习课件:北京史 (49张PPT)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北京史
北京先后十二次为都
蓟、燕、前燕、大燕、中燕、
辽、金、元、明、大顺、清、民国(初期)
现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北京发展的脉络,大致经过六个阶段:
一是方国都城
二是北方重镇
三是割据政权都城
四是北中国政治中心
五是全中国政治中心
六是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和国际大都会
北京三千年城史的文化演进,经过了三个千年变局:
第一个千年,即约公元前一个千年,主要是在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流——既碰撞争战又交往融汇。
这个历史时期的北京,从诸侯燕都发展到位列“战国七雄”,奠下成为北中国政治中心的基础。
第二个千年,即公元第一个千年,主要是从秦到唐时期。
这个千年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主要在长安(今西安)。中国都城在不断变动,其特点主要是东西摆动——秦在咸阳,西汉在长安,东汉在洛阳,唐都长安(今西安),北宋在汴梁(今开封)。
这个时期的北京,在从“三燕”都城向北中国政治中心,并向全中国政治中心过渡。
第三个千年,即公元第二个千年,主要是从辽到清时期。
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主要是在北京。其间,中国都城经常南北摆动——辽上京在临潢,北宋在东京汴梁,金都先在上京,后在中都,南宋都临安,明都先在金陵,后在燕京,清都先在沈阳、后在北京。也就是在今哈尔滨-沈阳-北京-开封-南京-杭州等南北一线,摆动的中心在北京。
这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由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燕京、清北京,发展成为全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标: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学业标准: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找出其中重要信息,联系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论述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深远影响。
课本第3页: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北京),南至余杭。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标: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学业标准:识读《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标注各个政权建立时间、开国君主等信息,说明政权间战和的史实与并立状态形成的关联。
课本第36页:
【相关史事】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辽代为契丹人所建。辽助石敬瑭灭后唐,立其为后晋皇帝。石敬瑭于会同元年(938)割让幽云十六州给辽。耶律德光旋即升幽州为幽都府,立为南京,又称燕京,为辽五京之一。
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西)
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市)
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
辽代的五京制度
名称 现址
上京临潢府 内蒙古巴林左旗
中京大定府 内蒙古宁城县
东京辽阳府 辽宁辽阳市
南京析津府 北京市
西京大同府 山西大同市
严格说来,辽的五京都不是正式首都,而更类似于镇抚地方的首府。
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辽开阳门故址碑
辽开阳门故址碑——南京平面图
辽开阳门故址位置——
白纸坊大街与右安门内大街
交叉路口
位于菜市口西路南绿地内的辽安东门故址碑及简介
莲花河——辽南京西护城河
天宁寺在辽南京的西北部,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辽天庆九年(1119年)修建了一座砖砌实心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塔,高大雄伟,这就是现存的天宁寺塔。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标: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学业标准:识读《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金、南宋对峙形势图》,标注各个政权建立时间、开国君主等信息,说明政权间战和的史实与并立状态形成的关联。
课本第36页:
【相关史事】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课标: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学业标准:识读《金、南宋对峙形势图》,标注各个政权建立时间、开国君主等信息,说明政权间战和的史实与并立状态形成的关联。
课本39页:
后来,金迁都燕京(北京),改名为中都。
会宁府(上京)
燕京(中都)
中都大兴府
北京大定府
南京开封府
东京辽阳府
西京大同府
天德五年(1153)辽迁都燕京,改燕京为圣都,不久又称中都大兴府。
此举标志金朝统治重心的内移,亦为北京建都之始。
国主嗜习经史,一阅终身不复忘。见江南衣冠文物、朝仪位著而慕之。下诏求直言,内外臣僚上书者多谓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惟燕京乃天地之中,宜徙都燕以应之。与主意合……筑燕京宫室。
——《大金国志·海陵炀王纪》
从此,北京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真正开始了。
燕京八景始见于金代:琼岛春荫、太液秋波、蓟门烟树 、卢沟晓月、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居庸叠翠、金台夕照。
章宗明昌三年(1192)于永定河上建成卢沟石桥,长266.5米,宽7.6米,下分11孔,石雕柱140根,石狮492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卢沟桥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卢沟桥共11孔,总长266米,两边石栏杆望柱共280个,柱头刻大小狮形,经实地调查,共有大大小小狮子501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第10课 元朝的建立、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课标: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学业标准:观察《元疆域图》,指出元朝的疆域四至和西藏的位置,讲述行省和宣政院等制度,感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梳理历代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说出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课本第49页: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北京)。
课本第52页: 白塔寺,是妙应寺的俗称,始建于元朝,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传佛塔。
1213年秋,蒙古成吉思汗率精骑南下,直抵居庸,金兵大败;1215年5月,中都陷落。
1260年3月,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建元中统,建立中书省,十路宣抚司及燕京行中书省。
至元元年(1264)升燕京为中都。
至元四年,在原金中都旧城东北建造新城。
至元九年,升中都为大都,迁都于燕京。
从此,北京正式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房舍。每方足以建筑大屋,连同庭院园囿而有余。……方地周围皆是美丽道路,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马可波罗
从最初的燕都蓟城,一直到金代的中都城,都是位于今天北京城的西南部、现在莲花池以东的地区,依托着莲花池水系的供水,逐渐成长起来的。
元大都的兴建,标志着北京城址的转移,这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标: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学业标准:搜集资料,对比唐朝城市状况,说明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市民文化的发展演变。列举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阅读宋词、元曲文本或组织历史戏剧表演活动,感受宋词元曲的魅力。
课本第56页:
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课标: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业标准:联系所学,编制表格,梳理“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相关人物、应用、传播路径等历史信息,论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课本第63页:
《元朝交通路线图》中陆上交通线以大都为中心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标: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学业标准:讲述明朝建立的史实。列举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说出“八股取士”的特点,梳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评价科举制。
课本第68页:
明成祖成立了东厂(北京东安门北东厂胡同成立的特务机构);另P67明朝地图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标: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业标准:利用古迹照片、史料记载等资料,介绍长城和故宫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体会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课本第80页:
【北京城一节】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朱棣通过“靖建之役”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以后,选定北京为都城,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明初,定都南京,改元大都为北平。
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北京,称“行在”,始营北京城。
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定都北京,称京师,以南京为陪都,形成两京制度。
明清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与金中都旧城的基础上,经过改造、扩建,最终定型而成。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于顺治元年(1644)定鼎北京,仍称京师。北京城市格局并无多大变化。
顺治二年(1645)五月,重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依次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顺治八年(1651)九月,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清代除了营建“三海”皇家园林外,还开发西郊皇家园林,形成了“五园三山”之格局。静明园(玉泉山)、畅春园、静宜园(香山)、圆明园、清漪园(万寿山)。使北京形成了两大行政中心。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6、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古都城址变迁图
京城之制:宫城 皇城 大城
中轴突出 左右对称 经纬分明
前朝后寝 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
南郊祭天 北郊祭地 东郊祭日 西郊祭月
大城
皇城
宫城
中轴线
天 安
地 安
太和
天坛
地坛
日坛
月坛
象天法地
天人合一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课标: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学业标准:搜集资料,讲述李自成起义和清朝建立的史事。
课本第85-86页: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本第88页:
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课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业标准:叙述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具体史事,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搜集和编写康熙维护国家统一的事迹,用史实说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绘制《清朝疆域示意图》,说出清朝疆域的四至,标注清朝在台湾、西藏、新疆等地所采取的统治措施,说明台湾、西藏、新疆等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课本第111页:
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课标: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学业标准:阅读《红楼梦》选段,说明清代文学艺术的特色。欣赏京剧表演,感悟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艺术魅力。
北京史相关试题
(2018朝阳一模)
34.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和精神遗存。(8 分)
材料一:北京作为拥有 800 多年建都史、3000 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 化底蕴。北京不仅拥有故宫、长城、颐和园等闻名世界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着京剧、相声、 抖空竹、北京玉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等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作为基本依靠口传身授进行有效传承的传统技艺,见证了北京发展的历史,承载着北京社 会的文明,蕴含着北京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艺术,使北京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符号,有了可供挖掘的历史文化金矿。
——摘编自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国家级》
(1)依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在括号内划“√”;违背了 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4 分)
①通过言传身教传承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主要特点。( )
②北京有着故宫、长城、相声、北京玉雕等著名的物质文化遗产。( )
③北京市现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④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体现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
① 周武王灭商之后,封黄帝的后裔于蓟,都城在今天西城区广安门一带
② 西周燕都遗址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保留有西周时期的城垣和燕侯墓葬
③ 金朝将都城迁至中都,在今北京西南修建了卢沟桥
④ 元世祖任用汉族士人修建元大都,现元大都城垣遗址是当时北城墙的一部分
⑤ 元朝时,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在今什刹海一带,那里店铺众多,各地商人云集
⑥ 大栅栏有近 600 年的历史,汇聚了瑞蚨祥绸布店、张一元茶叶店、王麻子剪刀等上百家北京老字号
⑦ 明成祖下令营建北京城,永乐十九年(1421 年)正式迁都北京
⑧ 清军入关后,顺治皇帝将都城从沈阳迁至北京,对紫禁城进行了大规模改建。
材料二:同学们搜集了以下北京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
——整理自《北京文化遗产之旅》
(2)从以下表格中任.选.一.个.与北京历史相关的主题,运用上表中的两则材料,说明该资料 与主题的关系。(3 分)
主题 序号 说明
示例: 游牧文化与 农耕文化的交融 ③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定都中都后进一步接受中原地区文化,卢沟桥的修建是文化交融的例证
④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重视汉族文化,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修建都城
悠久的城市历史

显赫的政治地位

繁荣的商业城市

(2017朝阳一模)
40.(20分)京津冀三省市地缘相接、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条件。
“蓟”是北京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地名之一,“武王褒封帝尧之后于蓟,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20 世纪50年代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了宫殿建筑构件并发现151座春秋、战国至东汉时的陶井,及井底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诗人李益曾有“惘怅秦城送独归,蓟门烟树远依依”,诗中“秦城”传为秦置蓟县,“蓟门”指的是当时唐幽州藩镇城,亦后来辽金都城之前身。金章宗始定燕京八景,其一名为“蓟门飞雨”,元代相延,明代改为“蓟门烟树”,清代袭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蓟”的变化进行解读。(10 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7丰台一模)
40.(18分)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古老的通州焕发出新的生机。
北京通州大运河物质文化遗址名录(部分)
遗址名称 遗 址 说 明
通惠河 元朝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开凿的运河,总长164华里,是元明清三代著名的运粮河。
张家湾 码头遗址 元世祖时大都用粮依赖江南,张家湾成为运河码头,直至清嘉庆七年北运河改道而止,作为大运河北端码头达七百余年。
大运中仓、 西仓遗址 元明清三代,每年要由南方诸省运来三四百万石漕粮,其中的十之二三储存在通州。明代在通州建四仓,到了清代仍沿用中、西二仓。
皇木厂村 遗址群 包括皇木厂遗址、花斑石厂遗址和上、下盐厂遗址。明永乐年间建设北京,木材砖石多由大运河自南方运至此处存储。明清时期皇家建筑物料和官盐多在此储存。
结合材料,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谈谈通州大运河遗址的价值。(8分)
魏公村位于海淀区东南部,此地在明清时被称作“畏吾(也做’畏兀”) 村”。很多畏兀儿人(生活在今新疆地区,今维吾尔族)在蒙元政权中担任官员,在朝中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畏兀儿人在这里定居,此地因此得名。也有研究者认为,曾担任中书平章政事的畏兀儿人阿里罕、廉希宪等都被追封为魏国公,村以人名。畏兀儿人文字水平较元代蒙古人高,涌现了大批佛学、儒学、文学、科学、历史、翻译等方面的学者和专家,例如安藏把《尚书》《贞观政要》篇章译为蒙古文进呈忽必烈,后奉命译(尚书)《资治通鉴》《本草》等。
——摘编自周泓《魏公村研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表现。(6分)
提示:可以从政治制度、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等角度考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