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1-1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1-1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1.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理解其重要制度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和畜牧业;(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3)商业交通和城市 2.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1.夏朝的建立及灭亡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统治区域为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2)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夏桀统治残暴,被商所灭。
2.商朝的兴衰
(1)建立:公元前1600年由汤建立,定都亳(今河南郑州)。商朝中期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周围还有一些属国。
(2)灭亡:商纣修建宫殿苑囿,生活腐朽,作炮烙之刑残害人民,激起人民的反对,属国国君周武王伐纣,灭商。
3.西周的概况
(1)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建立
①牧野之战:商纣王实行残酷的统治,平民和奴隶都无法生活。公元前1046年,商都郊外牧野(在今河南安阳西南),纣王临时凑集的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②西周建立: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地域空前广袤,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2)西周的灭亡
①国人暴动: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公元前841年,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
②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夏、商、西周社会发展的特点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阶级社会的开端,其社会发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国家在原始部落的基础上建立形成,统治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2)政治、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长的过程,最终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奴隶制社会制度;
(3)社会矛盾既有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平民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又存在各属国与奴隶制王朝之间的矛盾和周边民族与夏、商、西周王朝之间的矛盾。
【例1】 (2009·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抽样测试) 《尚书·汤誓》中的“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反映有的是 (  )
A.夏朝人民对启“家天下”的不满
B.夏朝民众对桀统治的愤恨
C.商朝百姓对纣王残暴统治的诅咒
D.西周“国人暴动”的口号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时候你这个太阳才灭亡啊,我们宁愿和你同归于尽!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狂妄自大。他以太阳自比,人民恨透了他。这句话表达了人民对其统治的愤恨。另外,由“汤誓”可联想到商部落的首领汤发兵讨桀,灭掉夏朝的史实,也能判断与夏桀有关。
【答案】 B
1.夏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的确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启即位后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导致“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2)国家的形成
①设立国家机器——建立武装,设置官职、监狱,制定刑法。
②按地域划分行政区划,实行统治。
2.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政权
内容 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义务 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实质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奴隶社会上层建筑
性质 是奴隶制国家的行政制度
作用 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广袤的奴隶制国家
局限性 世袭的分封制度加强了诸侯的离心力,随着诸侯国势力的膨胀,事实上使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2)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目的 巩固奴隶制统治
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且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产品分配形式 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性质 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
实质 土地私有
作用 ①形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②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分封制的基础
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1)从建立看,两者都是西周时期完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或经济制度。
(2)从作用看,分封制起到了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两者共同维护奴隶制度的存在,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3)从两者的内在联系看,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的确立又巩固了井田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4)从结果看,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无法实行,奴隶制度逐步为封建制度所取代。
【例2】 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解析】 甲、丙、丁分别是前代贵族、功臣和同姓王族,属于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故用排除法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1.农业和畜牧业
(1)农业发展的原因
①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②集体耕作方式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奴隶的辛勤耕作。
(2)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①农作物品种增多。
②耕作技术提高。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主要生产工具是木、石和骨、蚌所制。
③农田水利有了较大发展。
(3)商朝的畜牧业
①畜牧业发展的原因:畜牧业成为肉食品的重要来源之一,得到了统治者的提倡;战争、运输需要大量牲畜;名目繁多的祭祀对牲畜的需求量大;狩猎工具的改进。
②发展的表现:商朝时饲养的家畜很多。有些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铸造业
①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②商朝青铜器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③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多,有些动物形状的器皿栩栩如生。
(2)玉器加工和纺织业
①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
②纺织品很丰富,西周出现了平织物、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了刺绣。
(3)陶瓷业的发展:商周遗址已发现原始瓷器。
(4)制漆业: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装饰性、防护性很强。
3.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①商民善于经商。②以贝作为货币。③商朝都城为繁华的商业都市。
(2)交通:①夏朝时的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多。②商周时,道路发达,沿途有旅舍,建立了邮驿制度。
(3)城市:夏、商、西周三代都城都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有城门和整齐的街道。
何谓青铜时代
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上相当于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夏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商代在青铜铸造工艺上进一步成熟,与之相应的“尊神重鬼、轻视生命”的祭祀文化高度发展,青铜礼器体制已经形成。到商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的青铜文化发展到了高峰。从郑州二里冈和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青铜器在器形、种类和装饰纹样方面都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周代是中国文明的重大转型时期。成套刻有铭文的礼器和乐器的出现是周代“重人重礼”的重要表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铸造工艺出现了又一个新的高峰。但随着冶铁业的突飞猛进,青铜文化发展到秦汉时期,逐渐落下了最后一抹余辉。
【例3】 (2009·北京西城5月)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晚商文化分布示意图》表明青铜铸造 (  )
A.工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B.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C.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
D.随着商朝灭亡而衰落
【解析】 本题为地图资料选择题。从《晚商文化分布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的出土地区大多集中于王都及附近地区,由此可见商代青铜产品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答案】 B
热点 中华灿烂文化再现
1.陕西韩城考古新发现7000年前的玉猪龙等珍贵文物。继陕西韩城3座周代大型贵族墓发现惊世珍宝之后,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加紧了对这3座大墓的发掘清理工作,又有一大批珍贵文物面世:30件周代鼎、簋、鬲、编钟等青铜器,大量金器和品类繁多的玉器以及距今7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的玉猪龙相继出土,为研究周代及“芮国”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专家们惊叹,韩城周代高等级贵族墓,堪称一座珍宝库!
2.周代3座墓中,除了19号墓已清理完,另外两座墓仍在清理之中。27号墓又清理出土金器17件,并发现弧形、浮雕龙头的金龙一条,同时在已发现的做工精美的金剑鞘旁又发现了精美、规整的玉剑一柄,与剑鞘基本吻合。这是首次发现商周时的玉剑。在这个大墓中,已露出地面的青铜器有6鼎6簋以及1件青铜尊。据《周礼》记载,周代墓葬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周天子应为9鼎8簋,高级诸侯7鼎6簋,一般诸侯为5鼎4簋。山西曲沃县上世纪90年代晋侯墓地发现出土的基本上是5鼎4簋,显然,27号墓主人应比晋侯级别高,应为7鼎6簋,还有1鼎有待继续清理探查。
要重点掌握周朝历史的起源、发展,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井田制等政治经济制度。另外,要能通过对古墓中陪葬品的多少及种类的分析,认识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
【样题】 据《周礼》记载,周代墓葬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周天子应为9鼎8簋,高级诸侯为7鼎6簋,一般诸侯为5鼎4簋。这些历史现象反映了周朝在政治上实行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禅让制
【解析】 从材料看,周代墓葬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反映在政治上体现了西周的分封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考点链接
变式·预测
西周用鼎陪葬的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据最新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也有用九鼎的现象。这种情况体现的本质特点是 (  )
A.冶铸业制鼎规模的扩大
B.奴隶主越来越奢侈腐化
C.春秋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天子与诸侯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发展演变。分封制对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也有用九鼎的现象表明这种等级秩序被打乱,即分封制遭到破坏,天子与诸侯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 D
1.(2009·江苏单科·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 传说禹铸九鼎,代表九州,意即掌控天下,因而鼎就成了王权的象征。从题干中“夏后氏失之”,可知是夏朝失去了这一权力;夏朝灭亡后由商掌握政权;商朝灭亡后,周朝执掌政权。
【答案】 D
2.(2009·全国Ⅱ·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  )
A.族号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理解能力和文化常识。“王、侯、公孙”是古代所封的爵号。
【答案】 C
3.(2009·宁夏文综·24)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  )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解析】 “年”的上部为“禾”,是丰收的意思,“有年”“大有年”就是指庄稼丰收了,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4.(2008·北京文综·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都在今天陕西省境内 B.都在关中地区
C.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内 D.都在今天黄河流域
【解析】 本题以夏、商、周三朝都城的位置为切入点,在识记史实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对时空概念的掌握。夏朝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都城在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时称西周,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由此可以判断A、C两项明显错误,B项关中地区指陕西中部,也不符合题意;结合空间定位,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32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
一、禅让制和世袭制
“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传说的尧、舜时期实行的“禅让”有两个基本的社会条件:一是当时各部落、部落联盟间不断发生战争,这需要从部落联盟中选出德才兼备的军事首领。二是财产公有,但当时阶级已经出现,这种民主制也只能在显贵家族内部推选。因此已打上阶级与强权的烙印,预示着原始社会的崩溃。
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惯例,继承部落联盟首领位置,建立夏朝,结束了军事民主制度的历史。从此,“父终子继”的“家天下”局面出现。后又逐渐形成“嫡长子继承制”。王位世袭成为以后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王(皇)位更替的基本特征。
从“禅让”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井田制的具体形制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井田就是方块田。“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据说,夏朝曾实行过井田制。商朝、周朝的井田制因夏而来。到西周时已经发展得很充分。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井田制度逐渐瓦解。
井田制就是把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边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一人耕种大约100亩(约合今31亩)。100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甲骨文中的“田”字也是由此而来。一井分为9个方块,周围的8块由8个人耕种,中间则是8个人的公田。
但同样有学者认为,井田制度也可能仅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于实际地形地貌的千差万别,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
三、分封制的具体作用
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后,让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一定的特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设,这就暂时地满足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欲望及要求,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素”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缓和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绪,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
从教材中《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我们可以得知: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着肃慎、犬戎、羌、淮夷等少数民族。一些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西周的边界,掠夺财富,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派王室贵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实的物质后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