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1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湖南祁阳四中 陈晗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
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
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
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通过贾国荣《冰心的遗憾》文章节选导入:
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
“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2. 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学生阅读资料,找出战争发生的背景
A 、19世纪70年代 “明治维新”,日本由此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面临国土狭小的制约。
B、日本推行制定“大陆政策”
C、1890年,日本国内经济危机的爆发,战争步伐加快。
D、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也乘机派兵进入朝鲜。
E、 清政府在硝烟弥漫之际,不在军事上作充分准备,反而一味依赖外国调停,先是期望“以俄制日”,后又想“联英制日”,还希望美法等列强出面调停。这种“为了解燃眉之急,而采取一女招赘二夫的拙劣外交手段”,加速了战争的爆发,贻误了战争时机。
F、美国对中国和朝鲜虎视眈眈,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与朝鲜的助手。而英国、俄国都想在远东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英国企图利用日本来牵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俄国虽然对中国的东北与朝鲜有极大的野心,但准备尚未就绪,只好对日本采取不干涉的政策;德、法为了乘日本侵华之机趁乱打劫,夺取新的权益,因此也极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归纳背景:帝国主义:默许纵容
清政府:避战求和、腐朽落后
日 本:积极扩张、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朝 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
在简述经过的时候简述一些爱国将领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
(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赔军费2亿两: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通过指导学生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中认识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列强侵华从沿海到内地的过程,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的概念,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
阅读【历史纵横】体会台湾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斗争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思之窗】让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感受。
利用教材中的漫画图《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再次深刻体会《马关条约》签订所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导出“八国联军侵华”一目。
3.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出示义和团运动资料, 简单介绍义和团爆发背景,经过:
19世纪末,一些教会和传教士倚仗不平等条约为非作歹,激起人民的不满。1898年,山东冠县的反洋教斗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后迅速发展到直隶(今河北)、河南、山西、内蒙、东三省等地。尤以京津一带声势浩大。义和团提出 “扶清灭洋”的口号,得到一部分清朝官员的支持,势力迅速遍及京津地区。
分析其运动口号及其评价:
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积极性:具有爱国性质;局限性:落后性;盲目排外性(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内部封建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降到次要在位。具有爱国的性质。但是这个口号也具有很大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有利于发动广大群众,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没有区分外来文明和外来的侵略)。帝国主义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
(2)八国联军侵华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国家、目的、进程、结果。运用图片讲述义和团战士、清军爱国将士的抗争。
适当补充图片和【历史纵横】说明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3)《辛丑条约》的签订
a.《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影响。
赔款4.5亿:加重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划使馆界:“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拆炮驻兵:腹地置于列强控制下便于镇压反帝运动
严禁反帝: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设外务部: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提出问题:总结《辛丑条约》和前面所学过的条约相比较,其内容特点是什么?(更
突出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
b.《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
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哪些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探究“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可以和前几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从条约内容上体会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4.小结: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都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开始了军事改革,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都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但社会制度的落后,导致中国一败再败。1901年初,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它说明改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