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1.戊戌变法(1)戊戌变法的背景;(2)康、梁的维新思想;(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4)百日维新;(5)戊戌政变;(6)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1.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及历史意义;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2.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3.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及影响,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维新思想的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的维新思想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代表作: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提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3)“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4)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5)1898年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施政纲领),请求光绪帝确定维新变法政策;
(6)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等政治团体的成立,使维新变法激荡全国。
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1)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2)实质: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4.百日维新
(1)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2)戊戌变法内容
①政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汰冗员;废除旗人特权。②经济: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设立邮政局。③军事: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④文化教育:开办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废除八股;设立译书局;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3)评价
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②新政内容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5.戊戌政变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京师大学堂等以外的所有新政措施,标志着变法失败。
(2)失败原因
客观方面:①触犯了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和进攻。②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破坏改革。
主观方面: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②采取改良的办法,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③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列强,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6.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1)历史意义
①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君主立宪,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②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力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教训: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要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从变法的背景和条件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背景和条件下发生的,其目的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
(2)从变法的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要求光绪帝仿效日本、俄国的改革进行变法,从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尤其是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适应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3)从变法的手段和形式来看:变法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4)从领导力量上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例1】 (2009·湖南十二校联考)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这种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
【解析】 本题为材料型逆向选择题。戊戌变法期间,在三个月之内,发布变法诏令184条,说明变法过程急于求成,内容贪大求全;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变法尽快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所以,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所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义和团运动
(1)兴起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直接原因:山东教会活动猖狂;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2)过程
①兴起标志:1898年,赵三多领导冠县起义,揭开序幕。
②口号:“扶清灭洋”。
③发展:1899年秋,发展到山东、直隶的许多州县。1899年底,袁世凯血腥镇压义和团,义和团转移到直隶;1900年春,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慈禧太后改用“招抚”的办法,企图控制利用。
④高潮: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1900年6月初,在清军配合下取得廊坊、杨村阻击战的胜利;6月中旬,同守卫天津的清军一起英勇抗击八国联军;同时,在北京和爱国清军包围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发动猛烈进攻。
⑤失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慈禧太后下令“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意义
①性质: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②作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③教训: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其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直接目的)、实现瓜分中国(最终目的),1900年6月初,英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6月中旬攻占大沽口?7月攻占天津,成立都统衙门?8月攻占北京,实行分区占领,公开劫掠屠杀。
(2)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⑤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①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华的大本营。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③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④便于清政府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⑤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扶清灭洋”口号的爱国性和局限性
(1)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看,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因而具有爱国性。然而口号并不是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后提出的,它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对外国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2)“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主题,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却又将“中国”“大清”等观念混同,表明义和团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不反对封建制度,虽然有利于争取官军支持,但也使群众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以致被利用和出卖。
【例2】 (200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郎坊(廊坊)、杨村……山海关。”其影响是 (  )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C.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
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列强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是《辛丑条约》中的规定。这一规定使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有利于列强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答案】 C
热点 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1.2009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胡锦涛强调,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2.《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被指卖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析》指出:百余年前的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变革、因应现代化挑战的尝试。但这次措施并不“过激”的改革,却以流血的悲剧结束,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严重受挫。这次失败有许多复杂深刻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文化传统的作用。虽然如此,中国近代思想史,却是从戊戌时期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今后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这也是维新运动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考点链接
1.联系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说明19世纪末中国改革的必然趋势及其巨大影响。
2.适当渗透学科综合的思想,联系时事政治,领会以改革开放推动党的建设以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精神等。
【样题】 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有意识地进行的制度变革,却以流血的悲剧结束,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严重受挫,其根本原因是
(  )
A.改革触犯了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其激烈反对
B.西方列强破坏改革
C.采取改良的办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D.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软弱
【解析】  A、B两项属于客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C项虽然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但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方法问题。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具有软弱性,这才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 D
变式·预测
戊戌变法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
A.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B.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把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
D.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
【解析】 注意把握戊戌变法的性质。思想解放的潮流,指的是反对传统腐朽的封建思想,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2009·北京文综·17)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是 (  )
A.“自强之术,在于练兵”
B.“十万之豪富,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对“商战”概念的理解。商战指通过发展工商业以抵制西方经济对中国市场的垄断,A、C、D三项显然与其不符。故答案选B。
【答案】 B
2.(2009·上海单科·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解析】 1895年康有为联络在北京参加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各省官员并没有参加。
【答案】 C
3.(2007·全国文综卷Ⅰ·18)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  )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解析】 C项“清政府……强硬”应是“袒教抑民”,B项错在“均以”,A项“中西文化不可调和”应知我们中华民族“有容乃大”能吸收外来文化;符合题意的是D项“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答案】 D
4.(2009·福建文综·41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帷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首先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康有为主张仿效日本的原因,然后据史实回答奏折的历史地位;第(2)问可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回答,明治维新仿效德国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中国维新变法又对日本的政体加以仿效。但两国国情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又带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康有为仿效日本的局限性。
【答案】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一、康有为搬出孔子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原因和目的
康有为的出身、地位、阅历,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向西方学习、构筑其维新思想体系时,必然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康有为出身于广东南海一个世代都为封建官僚的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传统封建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青年时代又游历了香港、上海,阅读了一些介绍西学的书籍,目睹了当时资本主义都市的文明,在中西文明的对比中,逐渐产生变法维新思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他不可能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康有为了解中国国情,为减少变革阻力而采取这一策略,体现了他变
法策略的灵活性。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法的先师,其目的很明确,就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寻找历史根据。
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
1.义和团本身是一个以贫苦农民为主体的松散组织。由于农民个体小生产者带来的分散性,义和团始终没有形成严密统一的组织系统,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
2.由于农民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义和团不能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反帝爱国性质,但并不是一个十分科学的口号,它具有落后的一面,由对帝国主义的深切仇恨到仇视洋人的一切,包括科学技术和文化;由于对封建统治者的面目认识不清,致使义和团在战斗中被欺骗、被利用、被出卖。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3.由于农民的愚昧,义和团不能制定出科学的作战计划,更谈不上建立政权和根据地。在斗争中他们胜则进,败则退,不认真训练,而相信神仙符咒能使人刀枪不入。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历史悲剧再一次证明:农民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中国革命是不能取得胜利的。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程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