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单元总结一、政治上,多项政治制度得以完善1.官制方面:三省六部制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三省六部制隋朝创立,唐朝沿用,并加以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2.选官方面: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完善。由奴隶社会的世袭制度,到汉代的察举制、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再经过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了重大进步。3.军制方面:由府兵制发展到募兵制。(1)唐朝的多项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复习这些制度时,要充分注意与前后相关知识的联系,并能从中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2)三省六部互相牵制和监督但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尚书省是执行机构,由此可见三省分权加强了皇权,即皇帝的个人独裁。而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针对防止个人独裁而实行的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产物。二、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1.土地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至唐朝中期被破坏。2.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租庸调制发展到780年的两税法。3.经济繁荣的表现。主要反映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四个方面:(1)筒车、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革新,黄河、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和大量荒田的开辟,对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隋朝的造船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唐朝的丝织业、制瓷业、制陶业、造纸业等行业的技术高超,产品精美。如制瓷业生产青瓷和白瓷,制陶业的唐三彩等。(3)这一时期,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的城市商业非常繁荣。而且城市中设有专门的商业贸易场所——市,后期逐渐突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此外,农村出现了草市。(4)长安、洛阳是著名的北方城市;扬州、成都是著名的南方城市。唐朝后期,出现“天下之盛,扬为首”“扬一益二”的城市格局。(1)唐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特征,是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是必然现象,但本质上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进行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换。农业、手工业中,属于商品生产性质的产品少,历朝封建政府沿袭自秦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多有限制。封建商人一般也不将商业资本去扩大经商或投资于手工业,而是购买土地或勾结官府,发放高利贷,对工商业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即使这样,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无法阻止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三、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获得重要发展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正确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对唐朝政治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唐政府实行了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思想,指导唐朝政府尽量以和平方式处理民族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置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政策灵活多样。尽管少数民族与唐朝时有战争发生,但对汉族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民族之间的融合、友好往来、共同发展仍是这个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唐政府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以灵活多样著称。各少数民族团结在唐政府的周围,除了唐朝的国力强盛外,民族政策也起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内驱力加强。唐朝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四、对外关系上,“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1)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②隋唐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封建经济的空前发展,为对外交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文化的高度发达吸引了周边邻国。③对外交通发达。④唐朝时我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比较先进。⑤唐政府实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与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⑥唐周边国家在社会形态上正值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它们主动向唐朝学习、借鉴唐朝的政治、文化。(2)古代日本学中国;近代日本学西欧。五、文化上,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全面繁荣的唐文化是“批判继承和继承发展的结果”,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一、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异同异同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不同点 时代不同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内部结构不同 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 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宰相是三省的长官,三省相互牵制,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加强相同点 都是对古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比较制度 实施时期 选拔方式 人才标准 历史作用察举制 西汉 由中央和地方官吏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 才能、品德 为西汉强盛提供了人才条件东汉 门第族望 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发展起来九品中正制 魏晋 由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州郡的中正,评定人才等级,以备政府选用 由原来的才能逐步转化为门第 造成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一般中下级地主和平民无法参与政权科举制 隋唐宋元明清 考试选拔官吏 考试成绩即才能 前期积极作用占主流,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主流1.对隋炀帝的评价秦始皇和隋炀帝,历代史家都斥为暴君,对秦、隋两朝短期而亡都负有直接责任。对于如何运用正确观点评价隋炀帝的重要问题,建国以来,争论主要有三种意见:(1)否定说。这种观点认为隋炀帝是历史上最突出的暴君之一,即位以后,大肆浪费,炫耀统治阶级的豪华和威武,对内采取疯狂的血腥统治,对外则发动大规模战争,人民生活陷入痛苦的深渊。隋炀帝的一切残暴行为,决不能认为是个人问题,它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基本面貌 。(2)肯定说。这种观点认为隋炀帝是一个很有才能和气魄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他在内部与对外方面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如开凿大运河、打击士族、开创科举制、发展中外关系等,不仅起到完成中国统一的作用,也起到促进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外关系发展的作用。他为初唐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当然隋炀帝也有不少值得非议的地方,如大兴土木与对外战争等,但将隋炀帝的功过作一比较,显然功大于过。(3)基本肯定说。这种观点认为,隋炀帝修建洛阳,开凿运河,不仅在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运河都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隋炀帝改革政治,切中时弊,笃学博识,多才多艺。由于隋炀帝的出身地位和文才武功,养成刚愎自用、不恤下情的暴君性格,使他在做上述无可厚非的事情时,不顾国力,不恤民力,终于造成人民的灾难和痛苦。2.隋朝速亡的原因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富庶、强盛的王朝,但却是短命王朝。对其速亡原因,有三种观点:第一种,隋炀帝暴政说。他继位后,把隋文帝积聚的财富任意挥霍,征发大量人力从事繁重劳役,又对外进行战争。沉重的徭役、兵役,迫使人民起义。第二种,隋文帝独裁政治说。隋文帝对隋初的强盛起了重要作用,但他“立法毁法,酷刑滥杀”,实行一人独裁,从而导致官僚们离心离德,众叛亲离,从而削弱了统治基础;反过来又促进了阶级矛盾激化。第三种,隋政权不是建立在大规模农民起义之后说。将隋亡原因完全归于隋炀帝一人,有失公允,隋文帝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关键是隋政权不是建立在大规模农民起义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证明,这样的王朝多是短命的。其原因是:第一,统治阶级和上层集团未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未得到疾风暴雨式阶级斗争的深刻教训,因而更快地走上了腐朽道路。第二,封建土地占有关系没有得到调整。3.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宋以来,旧史家对武则天褒贬不一。建国后,包括郭沫若在内的许多史学工作者,深入研究,提出许多新观点,但仍分歧很大,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1)否定说。这种观点认为:武则天当政五十年间,政治、经济、军事呈现全面倒退,对突厥、吐蕃等民族进攻,全无对策;奸臣酷吏,乘时出现;浪费社会财富,不知民生国计,加速了均田制的破坏,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府兵制也加速破坏。(2)基本肯定说。这种观点认为:武则天同其他皇帝一样,是封建时代的专制君主,有过许多反动措施,于人民不利,对社会经济亦有浪费和破坏,但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积极作用。她当政初年和晚年,有效抵抗了突厥、吐蕃的进攻;内政并不黑暗,发展科举制,扶持了新的地主阶级力量,功过相比,还是积极方面作用大。(3)充分肯定说。这种观点认为:武则天在生产上重视农桑,她使天下富庶了,她把“贞观之治”发展了,又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则天完全可以与唐太宗唐玄宗相媲美,不愧为世界中世纪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4.唐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唐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是研究唐初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课题之一。传统的观点认为,隋末农民战争调整了生产关系;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了让步政策,用相对减轻对农民剥削和压迫的办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近期,一些学者又提出新的看法,主要有两种意见:(1)缓和阶级矛盾的结果说。这一观点认为:缓和阶级矛盾是发展经济的有力措施,唐初中央的辅政大臣基本上都是择人而任的,他们大多力主缓和阶级矛盾,争取政权的长期稳定,这无疑对地方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缓和阶级矛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2)科学技术发展说。这一观点认为,唐初封建经济的繁荣,首先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当时,天文学、物理学、农艺学等各方面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向前发展。隋末农民战争部分地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缓和了阶级矛盾,为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唐初统治政策对经济恢复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唐初经济繁荣,必须基于科技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但人的主观作用毕竟还是比较重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如何把这些主、客观条件放到恰当的位置上。5.唐代商业繁荣的原因唐代商业繁荣的基础,是研究唐代商业发展的基本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1)不是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说。这种观点认为:唐代市场上的产品一共有三类:一是政府直接经营生产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二是非商品生产而多半是农民的家庭手工业所生产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三是部分商品生产,但只限于少数大地主官商才能消费的奢侈品。盐、铁等重要产品的生产也是由政府直接经营或者至少也是由政府严格控制的。当时一些重要城市的繁荣都是没有坚实基础的,没有高度发展的社会分工做其后盾,因此,一些重大的政治上的变化便可能引起经济上的衰落。(2)农业经济的发展说。这一观点认为:由于唐初实行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加以政治局面的安定,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剩余生产物品增多了,市场上也就有了商品来源。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较多的手工业者走向专业化,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使商品生产更加发展,国内外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量大增。6.均田制破坏的根本原因唐代均田制破坏的根本原因是研究唐代土地制度史上的一个重点问题,学术界主要有四种意见:(1)土地兼并后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均田制破坏的根本原因说。这一观点认为:均田制破坏是由于土地兼并,以“贵者有力可以占地”这股力量为主,而当时由于货币流通量的不足,“不得不以土地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给国有土地和均田制带来了极大的漏洞。土地兼并,官田减少,造成了农民逃亡,户籍紊乱,以致均田制全面崩溃。(2)均田制自身的因素导致它的彻底崩溃说。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经济内部运动的发展带来了均田制国有、私有的两重性,而其发展的规律使国有土地由强到弱,大土地私有制由弱到强。因此,“它的两重性存在,正是均田制走向最后崩溃的根本的内在原因”。(3)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迫使均田制走向灭亡说。这种观点认为:由于长期较安定的政局,社会积累的产品愈来愈多,掌握着多数产品的庄园主和掌握交换过程的商人的购买力就提高了,再加上城市较精致的手工业产品的增多,又必然压低农副产品的价格,就加速了农民的贫困化。这样,农民土地半私有制到了天宝年间前后,就发展成为地主土地私有制。(4)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均田制破坏起决定作用说。这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在一定的时候对社会某些制度会起破坏作用。唐代商品经济的逐渐发展,刺激了农民贫富的分化,加速了土地的买卖,这便是均田制崩溃于唐中期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1.历史特征: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2.主要表现(1)政治上: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②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2)经济上:租庸调制、均田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全面兴盛的局面,重要工商业城市遍布南北,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城市。(3)民族关系上:①唐朝以和亲、册封、会盟等多种方式,有效地处理了中央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又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②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扩大了统治范围,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4)对外关系上: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交往形式多样,不仅与东亚各国保持经济的联系,而且与中亚、欧洲、非洲一些国家建立联系,频繁的对外交往不仅促进唐朝经济文化发展,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5)思想文化上:由于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各民族间、各国家间的密切联系,唐朝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等领域都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传统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隋唐作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是高考的持续热点。1.从题型上看,2008年本单元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题型多样,设计巧妙。2009年高考中,本单元考查内容全部为选择题。2.从内容上看,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还是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文化都曾成为考查的重点。特别是政治制度方面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在2007年上海单科、2008年全国I、2008年山东文综、2009年江苏单科都有涉及。民族关系部分是命题的一个热点,2007年重庆文综对东北地区女真族的考查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考题加强了对社会生活及文化的考查,如2008年天津文综、江苏单科、山东基本能力、上海综合对文化的考查角度更为新颖。此外,2009年加强了对隋唐时期艺术的考查,如2009年安徽文综、上海文综。3.从考点分布上看,本单元考点分布密集,且近五年高考年年有题。今后仍需多加关注。4.从难易程度看,本单元试题难度中等,没有偏题、怪题出现。1.从考查内容看,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考点分布广泛,可考内容很多,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对已考内容和单元重点应以新的视角给予关注。2.从命题角度看,唐朝的制度创新和开放的内外政策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这仍将是命题开发的资源,如2008年全国I对科举制度的考查,2009年江苏单科对三省六部制的考查。3.从题型看,本单元仍将以选择题为主,但也不能忽略对材料题的考查。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精品】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3单元总结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 【精品】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3单元综述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