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备课资料+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备课资料+教案

资源简介

《鼎尖教案》独家提供!!欢迎您下载!!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与赤壁之战。
2.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了解两晋的建立和灭亡。
4.掌握各朝的名称以及先后更迭顺序。
5.了解十六国的概况。
6.正确掌握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等史实。
德育目标
1.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东汉末年一些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西晋使我国从分裂鼎峙的状态复归于统一,这既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2.三国时期,在长期剧烈的战争中,在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军事统帅和杰出的政治家,曹操、诸葛亮、孙权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的政治谋略、军事指挥艺术,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3.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对峙时期,但是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通过与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状况相比较,了解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能力目标
1.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4. 西晋的历史虽很短暂,特别是统一的时间不长,但是具体情况十分复杂。教师须引导学生既要力求全面,找到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关键,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5. 指导学生对照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相应的史实,加深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且南朝、北朝的政权更迭都比较频繁,因此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教学重点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西晋短期而亡的原因。
3.南北朝各代的更迭。
4.北魏统一北方。
5.北周武帝的改革。
●教学难点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东晋、刘宋经济的发展。
3.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教具准备
投影仪、政权更替简图。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图示教学法:展示各个时期的形势图,使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并正确认识当时的分裂和统一的局面;也可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内容具有时间跨度大(近400年),空间范围广(南北跨度大),头绪多(涉及到几十个政权)等特点,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
1.以线带面:以分裂——统一(局部统一)——分裂——统一(局部统一)为主线,来串讲政权更替的过程。
2.以史带论:要认识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问题,并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一观点渗透于历史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东晋、刘宋、北周时期经济发展局面的了解,总结出分裂时期,南北方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这一结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之一:导入语例示
在经历了秦汉这个封建社会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之后,中国的历史进入了长期的分裂割据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但是,在分裂战乱的岁月里,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又一时代特征。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通过民族融合,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更加发展壮大起来。这一时期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谋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的时候,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长江以南因为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而这个时期民族融合的大发展,江南经济发展,以及诸多文化成就,都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上升台阶。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对于历史发展的总体情形而言,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战乱还是短暂的,而且在分裂对峙之中,统一的因素也在不断发展,一旦条件成熟,新的大一统便又形成了。从今天这节课开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大潮中的地位。
之二:提问式导入
[教师提问] 秦汉大一统之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即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种历史转折的呢?
[学生回答]造成分裂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趋于瓦解,而在镇压起义过程中,一些豪强地主乘机扩充武装,积蓄力量,形成割据,而各地割据势力之间彼此攻战,到了东汉末年,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造成了后来的分裂局面。
[教师讲述] 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政权日益衰落的情况下,得到迅速发展,最终成为割据势力。这是分裂局面出现的政治基础,而中国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则是分裂割据出现的经济基础。中国封建经济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形式的存在,事实上是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割据势力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发展经济,同时又不向中央交纳赋税,为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提供了经济条件。
[教师过渡]虽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但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分裂是暂时的,新的统一的因素在分裂对峙中不断地孕育着。为了很好地理解这一点,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就来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交替。
[板书]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交替
一、三国鼎立
[教师提问]在镇压黄巾起义后,各地军阀之间为了地盘和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其中在北方出现了几股较大的势力,这些军阀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有袁绍、曹操等。
[教师提问]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为了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进行一场决战,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其结果和作用如何呢?
[学生回答]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教师提问]那么,官渡之战后,当时的局势是怎样的呢?
[板书] 1.官渡之战后的局势
[学生回答]官渡之战后,曹操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开始为统一全国做作准备。刘备通过组建军队、招揽人才,成为群雄中一股重要力量,孙权则以江东为根据地,占据了东南大片江山。
[教师讲述]由此可见,在官渡之战后,中国的北方和南方,逐渐形成了三股重要的势力,这三股势力的发展变化形成了后来鼎立局面下的三国。公元208年,曹操为并吞江南,统一中国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赤壁之战。
[板书] 2.赤壁之战
[教师讲述] 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曹操首先打击的是刘备的势力,当时刘备的力量虽有发展,但要单独抗击曹操的南征大军,无异以卵击石,按照隆中对的决策,刘备、诸葛亮决定与孙权联合抗曹。孙权据有江东,在北方战乱四起之时,努力经营东南,拓展地盘。面对曹军大举南下,孙权也深恐曹操吞并江东,于是愿与刘备联合。这样,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局面形成。事实证明孙刘联合的举措是正确的。赤壁一战,孙刘联军5万人打败曹操亲自率领的20余万众。
[教师提问]要知道,曹操发动的这场战役是为了统一全国,统一全国可是一件顺应历史潮流的事情。那么,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统一确实是一件顺应潮流的事情,但是在不具备完成统一实力的前提下,冒然出击也是会失败的。曹操的战败要从交战双方去找原因。从曹操方面看,原因一是曹军“不习水战”。曹操面对大江天堑,不得不“舍鞍马,仗舟楫”,实际上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其二,疾疫困扰。曹军南征长途跋涉,“远来疲敝”,又加上疾疫传染,荆州降兵又都心怀狐疑,“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决难取胜。其三,骄傲轻敌,战术失当。其四,北方基本统一刚刚完成,统治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都还有待时日,部队连年苦战也需休整。曹操急于囊括荆州与江东地区,冒进南征。曹军的后方也很不稳定,西北关陇地区马超、韩腾等拥有重兵,曹操尚有后顾之忧。“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从孙刘方面看,相比之下,刘备在荆州屯驻七八年间善于收揽民心,声望较高;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父孙坚,兄孙策,至孙权当政),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统治比较稳固;孙刘联合抗曹,又是他们共同的愿望。如此一对比,曹操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教师讲述]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兼并孙权和刘备,而孙权继续据有江东,地位得到巩固,势力还有所发展。刘备则乘机占据了荆州和益州。天下三分大势已定。由此可见,赤壁之战有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促成三国鼎立初步格局的形成。
[板书]促成三国鼎立初步格局的形成
[教师提问]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何时正式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公元220年以后,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立国,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确立。
[教师补充]有两个地方要说明一下,一是建立魏国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所以说曹操应该是东汉后期的人物;二是曹丕建魏,只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直到222年孙权称王,国号为吴,定都建业后,鼎立局面才正式形成。
[教师提问]三国鼎立的局面一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三国才正式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了解三国历史的同学大概知道,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南北,是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的呢?
[学生回答]先是蜀国被魏国所灭,后来魏国的权臣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西晋,也就是西晋取代了魏国的统治,最后西晋灭亡了吴国。
[投影显示]
[教师讲述]投影上的“三分归一统”图,准确地反映了当时政局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三国鼎立局面可以持续50多年呢?导致这一局面最终结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魏、蜀、吴三国建立之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优势,占得主动,都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以壮大实力。因此在一段时期内彼此虽有攻战,但都没有如愿以偿。但是在经历了几代统治者后,魏国政权虽被司马家族篡夺,但国力却是有增无减,而蜀和吴要么宦官专权、要么内乱连年,实力日趋衰弱,终于先后灭亡了。所以西晋的统一是三个政权间力量变化的结果。三分归一统,总归司马氏,三国的历史宣告结束了,那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段时期的历史地位呢?
[教师提问]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那么,三国的出现,是不是军阀混战的继续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是。因为三国的出现,比起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来说,是一种相对的稳定,三国的政权比东汉末年的腐朽政权,有着明显的进步。三国鼎立是当时分裂形势下的局部统一。
[教师总结]确实,三国的出现,比起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来说,是无序中的有序,是大混乱时期的暂时稳定。三国前期的统治者为了自卫并企图实现统一,都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所以,三国分立是局部的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教师提问]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那么,这次统一是否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又一次大一统的局面呢?
[学生回答]不是如此,西晋的统一是短暂的,在西晋之后,中国又陷入了新的分裂局面。
[板书]二、西晋的短期统一
1.280~316年
[教师讲述]是什么原因造成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呢?请大家看课本P54上的一段小字后,再来作答。
2.灭亡原因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首先是西晋统治的腐败,其次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尖锐,再加上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使西晋王朝统治危机空前严重,最终导致其灭亡。
[板书]社会各种矛盾尖锐
[教师讲述]概括得很好。那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西晋统治的腐败。
[教师讲述]在西晋短暂的历史中有几件大事,都体现了它的统治危机。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是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起的社会动乱,当时手握重兵的八个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一打就是十六年。“八王之乱”使西晋衰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少数民族的贵族也就乘机起兵,攻下西晋都城洛阳,酿成“永嘉之乱”。316年,匈奴贵族又攻破长安,西晋的统治结束。
[教师过渡]西晋的统一政权灭亡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长达270余年的南北分裂。其中南方先后经历了东晋和南朝时期。
[板书]三、东晋和南朝的统治
1.东晋
[教师讲述]东晋是由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的。西晋末年,当北方司马统治难以持久时,司马睿被派到南方,坐镇江南。西晋灭亡后,由北方南下的贵族官僚地主与江南的大地主,共同拥戴司马睿称王。317年,东晋建立,定都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那么东晋的统治又是怎样的呢?用最简明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东晋在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势下,依靠士族地主,偏安东南一隅,维持了一百多年的统治。司马睿依靠南迁的北方士族地主,同时又争取南方士族地主的支持,建立了东晋的统治。东晋的统治政策力图平衡南迁士族与南方士族的势力,安置南迁士族和流民,发展经济,不求进取中原,但求安宁。到了东晋中期,江南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士族地主仗恃权势,占有大量土地与劳动力,使阶级矛盾也随之激化。在农民起义军的连续打击之下,东晋统治日薄西山。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夺取了政权,东晋王朝结束了。
[教师过渡]在此后的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进入了所谓的“南朝”时期。
[板书] 2.南朝
[教师提问]南朝并不是具体的某一个朝代,而是当时相继建立的南方政权的总称,那包括哪几个政权呢?
[学生回答]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教师讲述]这四个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加之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偏安一隅的东晋,今天的南京城从此有了“六朝古都”的称号。南朝的历史可谓在动荡中发展,刘裕在位时较有作为,他建立的宋是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而到了陈,则日益衰落,终于在589年,被北方的隋政权所灭。
[教师过渡]在南方政权曲折发展的同时,北方也先后进入了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板书]四、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教师讲述]从304年刘渊建汉至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与东晋几乎同时,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政权或并立或相继的“十六国”。
[板书] 1.十六国(304~439年)
[教师讲述]大家在了解十六国的历史时,要注意这么几个问题:一、十六国的多数政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但也有汉人建立的政权,所以课本上所述“……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史称‘十六国’”是不够准确的;二、十六国不都是在北方,其中有个成汉政权在我国的西南;三、十六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却也有过短暂的局部统一,如前秦曾在4世纪后期一度统一北方,但在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后又陷入分裂。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起来,结束了这百余年的混乱纷扰,在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使北方地区复归统一,北方进入了北朝时期。
[板书] 2.北朝(439~581年)
[教师讲述]北朝与南朝一样,并不是指某一个政权,而是北魏以及东魏、西魏与继立的北齐、北周的总称,大致与南朝处在同一时期,北朝与南朝合称为南北朝。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投影上显示的“南北朝朝代图”反映了当时朝代更替的情况。从图上我们不难发现北朝后期的北齐与北周在并存了一段时间后,最终由北周消灭了北齐,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什么北周能够统一北方呢?
[学生回答]因为北周武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北周的国力得到增强,为打败北齐、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板书] 北周武帝改革→北周统一北方
[教师讲述]确实如此。北周能够完成北方的统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北周武帝的改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大家通过课本P55可以详细地了解这些改革措施。正是由于北周武帝针对当时的弊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北周的人力、财力和军力,才最终实现了统一北方的目标。灭北齐之后,北周统治范围已包括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对南朝占有压倒优势,并取得了有利的战略地位。就在周武帝积极为进军江南作准备的过程中,不幸病死。虽然他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心愿,却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周武帝死后,统治日益衰败,到了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杨坚夺权建立了隋朝。自此,北朝的历史结束。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三章的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交替”,从这频繁的更替中,我们既了解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各个政权交替的情况,更从中感受了这分裂中始终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有一种合理存在着,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分裂时期,更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在经过近四百年的动荡和发展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时期要到来了。
[布置作业]
1.曾有六个政权在此定都,史称“六朝古都”的是南朝时的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许昌
答案:A
2.下列战役,发生在黄河流域的是
A.垓下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B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包括
①曹魏 ②北魏 ③北周 ④前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4.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周武帝改革内容的是
A.整顿吏治 B.释放奴婢
C.僧尼还俗 D.减免赋税
答案:D
5.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
A.刘宋 B.齐朝
C.萧梁 D.陈朝
答案:A
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社会根源和基本条件有哪些?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否具有历史进步性?请说明理由。
答案: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占据州郡属吏的地位,把持了地方政权,成为地主割据势力。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这些地方势力发展为军事集团,大大小小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生产遭受严重破坏。随着兼并混战的进行,逐渐形成了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为三国鼎立提供了物质基础。赤壁之战后,曹魏和孙、刘集团之间的军事实力形成均衡状态,彼此都无力消灭对方。导致了鼎立局面。
具有历史进步性。因为虽然三国仍处于政治上的分裂状态,但是它结束了东汉末年大小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东汉末年社会遭受严重破坏,而三国都重视恢复和发展经济。三个地区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交替
一、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后的局势
2.赤壁之战促成三国鼎立初步格局的形成
二、西晋的短期统一
1.280~316年
2.灭亡原因:社会各种矛盾尖锐
三、东晋和南朝的统治
1.东晋
2.南朝
四、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1.十六国(304~439年)
2.北朝(439~581年)
北周武帝改革→北周统一北方
联系邮箱 HHBEIKAO@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备课资料
一、三国的建立
赤壁之战后,曹操知道自己一时还无力吞并长江流域,就回到北方。在略事休整之后,于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进兵关中,打败韩遂和马超,占据凉州(今甘肃和青海的一部)。公元215年,又进兵汉中,张鲁投降,汉中也归曹操所有。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216年,曹操晋升魏王。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太子曹丕袭位。不久,曹丕夺了献帝之位,改国号魏,历史上亦称曹魏,曹丕自立为帝(魏文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建都洛阳。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荆州在长江以南的四郡,孙权夺得的南郡的一部,也借归刘备。从此,刘备有了自己的统治区。公元214年,刘备率军入益州,时刘焉已死,其子刘璋投降,刘备自为益州牧。219年,刘备又进军汉中,打败曹军,势力扩大到汉中,自称汉中王。曹丕篡汉称帝,刘备于次年(公元221年)亦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以恢复汉王朝相号召,史称“蜀汉”或“蜀”。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巩固了他对江南的统治。公元211年,以建业(今江苏南京)为都城。同年,占据岭南。公元219年,乘刘备留守荆州的将军关羽北上与曹军作战之机,命吕蒙乘虚而入,截杀关羽,夺得荆州。曹丕称帝后,孙权于次年称吴王。又次年(222年),刘备亲率大军出巫峡,企图夺回荆州。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士卒,以逸待劳,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用火攻,蜀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另一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夷陵之战”。自这次战役之后,蜀、吴的势力处于均衡状态,但都弱于曹魏。两国为了共抗曹军,又互相遣使通好,恢复联盟关系。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历史上亦称孙吴。
三国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崩离析、割据混战走向统一的重要历史步骤。三国的主要建立者的思想亦均反映了这一历史的必然趋势。如曹操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诸葛亮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都是在政治上追求大一统的表现。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三版)》
二、八王之乱
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起的社会动乱。因先后参与者主要是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长沙王?NFDE5?和东海王越八人,故史称“八王之乱”。惠帝是一个白痴,最初政权掌握在皇太后父杨骏手中,引起皇后贾氏的极端不满。贾后权欲极盛,心狠手毒,永平元年(291)乃勾结楚王司马玮等,借口杨骏谋反,诛杀杨氏亲党数千人,迫使杨太后绝食而亡。八王之乱由此拉开了帷幕。杨骏死后,汝南王司马亮与太保卫瓘辅政。贾后犹觉不能逞其所欲,同年六月,再次利用司马玮杀亮、瓘,然后又以假传诏旨之罪除掉司马玮,终于完全攫取了朝政大权。此后8年,西晋社会相对稳定,但因太子遹非贾后亲生,是贾后的一块心病。元康元年(299),太子已日渐长大,贾后遂设计诬其阴谋杀害皇帝、皇后,于是废为庶人,继而逼杀之。禁卫军长官、赵王司马伦觊觎帝位已久,这时以替太子报仇为名发动政变,杀死贾后,接着又于永宁元年(301)二月篡夺帝位。司马伦此举,立即遭到宗室诸王,尤其是手握强兵者的强烈反对,酿成长达6年多的血腥混战。这年四月,齐王司马冏首先在许昌发难,起兵讨伐司马伦,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则先后响应。三王联军与司马伦军队激战60余日,战死者近10万人。禁卫军见司马伦大势已去,遂杀伦及其党羽,拥惠帝复位,迎三王入京。司马冏以首功辅政,独揽大权。从此,诸王为争夺最高权力混战不止。太安元年(303),司马颙与长沙王?NFDE5?联合攻杀冏。冏死,司马颖称皇太弟,以继承人自居。接着东海王司马越奉惠帝攻颖,大败而逃,惠帝被颖所俘,司马颙乘机占领洛阳。越再兴兵,先后杀颖、颙。永兴三年(306)越毒死惠帝,另立司马炽为帝。至此,八王之乱才降下帷幕。八王之乱造成极大破坏,北方地区广被战火,历史名城洛阳、长安夷为丘墟,广大农村生产凋蔽,生灵涂炭,死者不可胜数。八王之乱还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直接导致270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三、北魏的分裂
在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北魏皇朝徒具形式,实权落到了靠镇压起义起家的尔朱荣手中。尔朱荣的父亲“家室豪擅,财货丰赢(盈)”,与北魏朝廷关系十分密切。“朝廷每有征讨,辄献私马,兼备资粮,助裨军用。高祖嘉之,除右将军,光禄大夫。”(《魏书·尔朱荣传》)北魏都城迁洛阳后,朝廷亦给他家以特殊照顾,允许“冬朝京师,夏归部落。”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爆发后,尔朱荣“遂散畜牧,招合义勇,给其衣马”,积极镇压人民起义,侯景、贺拔岳、高欢等人都先后投靠了他,成为北魏后期一支主要的军事势力。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胡太后权倾天下,与儿子孝明皇帝不合。公元528年,孝明帝密令驻兵在晋阳(山西太原)的尔朱荣来洛阳,胁迫胡太后。尔朱荣令高欢为前锋,行至上党,魏孝明帝又密令尔朱荣不要来洛阳。胡太后用毒药鸩死孝明帝,立临洮王宝晖世子钊为帝,年方三岁。尔朱荣立长乐王之子修为帝(魏孝庄王),以“入匡朝廷”为名向洛阳进兵,杀北魏朝臣二千多人,沉胡太后及幼主于黄河,史称河阴之变。经过这一次大屠杀,北魏朝廷实力几乎全部被消灭。尔朱荣尽掌朝政,视孝庄帝为傀儡,引起孝庄帝及朝臣不满。永安三年(530)九月,孝庄帝设计杀尔朱荣。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闻讯轻骑至洛阳,杀孝庄帝。立献文帝之孙广陵王恭,是为节闵帝。
尔朱兆令部将高欢为冀州刺史,统率六镇流民。这些流民大多是葛荣余众,约二十万余,流入并州,穷困无以为生,多次举行反抗,都遭到尔朱部的残酷镇压。公元531年,高欢率流民到山东,据有冀、殷二州,势力进一步扩大,于公元533年消灭尔朱氏,杀节闵帝,另立元修为帝(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受高欢的控制,于公元534年逃出洛阳,投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从此,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两国。高欢立元善见为帝(魏孝静帝),迁都于邺,史称东魏。宇文泰于公元535年杀死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西魏文帝),建都于长安,史称西魏。东、西魏的军政大权,分别掌握在高欢、宇文泰的手里。北方又进入了分裂时期。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