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初三历史中考冲刺专题4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复习策略 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挠的抗争史。自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纷纷踏上中华大地大肆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但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地抗争。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产阶级:每一个阶级,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可敬可叹反侵略的中华儿女,最后成功地将侵略者赶出中华大地。(一)考纲解读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重点掌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史实、《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林则徐与虎门销烟、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斗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4、重点掌握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两个战场、南京大屠杀、中共坚持抗战及抗战的胜利意义。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二)策略设计 中外历史,尤其是中外近现代史中,能够彰显“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这一真理的史实不胜枚举。从备战中考的目的出发,遵循“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各版本历史教科书中涉及本专题的共同性、主干性的知识表述为依据,选择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例,在适当挖掘、拓展的基础上尝试多角度地阐释这一真理。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史。造成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就是列强对中国持续不断的侵略。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来讲,非常适合对考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比较容易考查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等,因此,每年的中考试题都或多或少地涉及这部分内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仍然是今后命题的重要考点之一。日本侵华问题近几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后出题的可能性很大。在复习时应注意把中国各时期的社会状况放在世界形势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即把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会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把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具有超级稳定结构的封建制度下的中国被迫改变了平静、独立的发展轨迹,在列强的侵略中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市场和国际政治斗争中。这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屈辱的、痛苦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抗争的、进步的过程。中国近代历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更是各阶级、阶层的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把握好这三条主要线索,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理性地看待中国近代历史问题的关键所在。本专题内容集中在侵略与反侵略这条线索。在客观上要统揽整个专题知识结构,重点抓住五次大的侵华战争。在微观上,具体分析某次侵华战争时,应该抓住两条线索:一是列强侵华史实及罪行,二是中国军民反抗史实及结果,进而再分析败因或胜因,及其危害或影响、教训、启示等。(三)复习要点阐述1、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1)五次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⑤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A.1931—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B.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 ①割地: 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B.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②赔款 A.《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 B.《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 C.《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 ③开埠通商 A.《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B.《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攫取中国的特权 A.《南京条约》:规定了关税协定权。 B.《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C.《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 ⑤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A.《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C.《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D.《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列强侵华罪行 ①两次洗劫北京: 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B.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②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A.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C.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打内战。 ③制造大屠杀: A.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B.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④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1937年八·一三事变。 (4)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中国主权遭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政府统治更加腐败,对外出卖国家利益,对内加紧搜刮和镇压。民族矛盾和阶段矛盾日益尖税,民主革命不断发展。 经济上:中国经济日益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境艰难,人民生活更加贫困。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 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潮的出现,列强把西学带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冲击了中国旧制度、旧观念。2、各个阶级的抗争 (1)农民阶级的抗争 ①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②义和团运动(1899年—1900年) 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等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即以贫苦农民为主,还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运输工人和城市贫民等。义和团运动有严重的自发性质,“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2)爱国官兵的抗争 ①禁烟运动 1839年林则徐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 ②鸦片战争 厦门、闽浙总督邓延桢率军击退英军。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与将士壮烈牺牲,定海,清军总兵葛云飞中炮牺牲。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坚守炮台,英勇牺牲,镇江,清军爱国守军顽强抵抗。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④左宗棠收复新疆 经过: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疆,仅半年时间就收复了北疆;1878年,收复了除“伊梨”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两国签订条约,收回伊梨;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 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巩固了中国的西北边疆,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及主权。 ⑤中日战争 平壤战役,总兵左宝贵英勇指挥抗击日军。黄海战役,邓世昌与致远舰将士殉国。辽东之战,旅顺总兵徐邦道率军抵抗。威海卫战役,海军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自杀殉国。 ⑥抗击八国联军 清军将领聂士成在天津保卫战中与义和团联合作战,聂士成率部奋勇抵抗。 (3)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①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②代表人物:中央是奕訢,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③内容: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和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④评价:进步性(积极作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用。启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局限性(消极作用):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4)资产阶级的抗争 ①戊戌变法(1898年) 面对帝国主义瓜分危机,随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主要活动有公车上书,成立学会学堂,同顽固派论战,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维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结果,由于采用改良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失败是必然的。 ②辛亥革命(1911年)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武装推翻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的革命道路。 主要活动:成立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中华民国,推翻君主制度,颁布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掀起护法运动等。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与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摧毁封建势力,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证明,在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子,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③新文化运动(1915年-1917年) 以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派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为代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创办《新青年》等杂志,提倡民主,批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无产阶级的抗争 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19—1921) 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②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在共产国际建议下,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取得了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的胜利。但由于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和陈独秀的错误,致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在这一阶段,中共创建了红军,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毛泽东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中国工农红军还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时,日本加紧了侵华步伐,造成中华民族严重危机。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从而胜利实现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 ④抗日战争(1937.7—1945.8) 在中共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展开了历时八年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并取得了伟大胜利。 ⑤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 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阶段,中共领导全国人民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反动力量进行大决战,结束了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6)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内在联系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是中华民族摆脱亡国命运的最主要原因。从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到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无数人的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组成了中国近代血与火的抗争史,升华成整个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使中国摆脱了近代印度、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完全沦为殖民地的更为悲惨的命运。 近代中国军民的抗争,使国家统一的历史格局和传统升华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旋律。面临列强数次大规模的侵略,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人们发挥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在各种侵略面前抗争不止。使中国近代史成为一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 近代中国民众的抗争,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近代中国之所以能够避免沦为殖民地和被完全瓜分的命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每一次抗争受挫后,中国各阶层都努力探寻新的方法和道路,为此后更进步、更大规模的抗争奠定基础,它们之间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3、百年巨变给我们的启示: ①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 ②一部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 ③一部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任何单一的反帝或反封建斗争都不会取得成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只有在中共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二、典例剖析例1、(河北)清朝时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解析: 本题属于基础性试题,明清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到中英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市场,中国被迫开放,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故此题选A项。答案:A。例2、(吉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联军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不仅割地赔款,而且不允许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答案:D。例3、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我国政府往往在6月3日开始禁毒宣传月活动。它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解析: 本题虽然是一道基础题,但课文中没有直接的涉及到我国和国际上禁毒活动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断。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要从下列所给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毒品、禁毒”这样一些信息来,通过四个选项的比较,虎门销烟是符合的。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销毁了缴获的大量鸦片(毒品),这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记不住时间,但知道历史事件的内容同样可以推断出来的。答案:A。例4、一家日本企业在征得清政府同意后,在杭州开设了一家工厂。你认为此事最有可能发生在(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中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D.甲午中日战争解析: 本题单纯的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但不是直接考查记忆的能力,而是考查对条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马关条约》的内容之一是“容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并且,这是从前条约中没有的条款。学生首先要根据这一点进行推断,再把《马关条约》和甲午中日战争联系起来,答案就出来了。答案:D。例5、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A.①②③ B.②③ C. ②③④ D.③④解析: 本题是一道历史情境式选择题,实际求答案1898年时西方列强已经取得在华特权。开设工厂的特权始于1895年的《马关条约》;建立教堂的特权始于1844年的《望厦条约》;而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和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属于1901年《辛丑条约》中的内容,故选②③。答案:B。例6:(台州市)假期里,阳阳同学观看了以下四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鸦片战争》 ②《井冈山》③《甲午风云》 ④ 《血战台儿庄》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解析: 《鸦片战争》和《甲午风云》发生在清末,《井冈山》发生在十年内战时期, 《血战台儿庄》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答案:C。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