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本课作为第二单元的第2课,学生已经对蚕这一小动物有了初步了解。我们也许会发现,学生们对蚕的特点仅“一看”便有了定论,这个定论的潜在的依据可能是对于蚕较为浅显的观察,也有自己养蚕的经验得来的结果。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是,通过学习,他们要意识到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长发育方式,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形态特征。另外,他们还要学会用更为准确而科学的语句来描述观察的结果。在课程的最后,需要学生自己按照一定顺序来总结蚕幼虫的特点,同时,需要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方式再来描述蚕的特征。【学生分析】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学情分析】当蚕孵出2周多,蜕过3次皮,成了四龄蚕之后,可以开展此课教学了。此时的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也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在这几周的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科学探究目标1、用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2、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3、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科学态度目标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难点:掌握科学地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器材准备】蚕的图片及视频【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请大家来看黑板——一些小黑点,这是什么东西?(设计意图:回顾上一课程内容,使之过渡到本节课所学知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活动2【讲授】学习新课 1、回顾蚕卵里孵出的小生命蚕是不是一种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同一模样的小动物?(各种答案,学生回答,教师评析)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短片来大体感知一下蚕的一生,并适当作记录。(益智激趣,活跃课堂,铺垫本课内容)2.蚕宝宝逐渐长大了,引出——蜕皮,即蚕“龄”的内容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设计意图:提高对养蚕的兴趣)。21教育网3.从疑问中挖掘知识,引出另一内容——蚕“眠”的概念关于蚕“眠”的习性,同学们一定非常好奇,心里面有许多疑问和猜测。同学们猜一猜蚕到底在做什么?(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扩展蚕的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师生最后总结,“龄”和“眠”是我们最需要了解的关于蚕的重要内容。4.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21cnjy.com(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该怎样用合理的方法观察蚕,及时纠正学生在科学观察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直观展示蚕的动态生活,旨在协助同学们全方位、多角度认识蚕的外形与行为。5.师生共同观察记录蚕体的各类特征从蚕的外形;蚕如何分出体段;各体段是什么样的,有着怎样的特点;蚕头部附近的小黑点的作用;蚕是怎样进食及其昆虫口器的认识;以及蚕的爬行方式入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所学过的一些动物,得出身体结构和它生活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密切的联系。)6.蚕还会长成什么样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活动3【活动】结束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蚕宝宝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活习性,也让我们悟出了蚕宝宝生命的伟大。因为蚕在短暂的生命中,不断奉献自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人类学习。【板书设计】蚕的生长变化蚕的外形: 圆筒状 青白色身体分为:头 胸 腹胸足(3对);把持桑叶足 腹足(4对):运动器官尾足(1对):固着身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