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西省中考历史研讨会资料(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年江西省中考历史研讨会资料(二)

资源简介

课件37张PPT。明确方向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关注热点 ------2011年江西省中考
历史研讨会资料(二)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 明确复习方向我们每年的中考命题都是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来进行的,尤其是《课程标准》,是我们平时教学和中考命题的基本依据,所以我们的老师必需要认真的研读。 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方向明确。
《中考说明》中的教学基本要求,实际上为我们划出了考试范围:凡“说明”中没有的内容,就是超范围的,复习时可以删去;在“说明”中要求的,要认真复习。这样复习起来针对性会更强,效果会更佳。 在《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的掌握又有不同的要求,有些是需要识记的。
如江西省2010的中考题的第一题:
1.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A.广州 B.香港岛 C.台湾 D.辽东半岛
在课标里就有这样的要求: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这些凡是在课标里讲到要“知道”“了解”“简述”“列举”字样的都是需要了解和熟悉的基本知识、需要在复习的时候全面扎实的让学生掌握。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 明确复习方向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 明确复习方向在《课程标准》中有些是要求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在中考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也是我们江西去年的中考题:
13.(10分)历史视角——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顾历史】
材料一 (1895年)《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材料二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柯伟林说:“中国从1945年开始就已经崭露头角了 ……因为到1945年……中国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因此,到了1945年,中国至少是一个名义上的大国。”
   ——以上材料引自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时日本人是怎样“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1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 明确复习方向这是该题的前两个问题,是有关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内容,这就是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的题目,对这两部分知识在课标中分别有这样的要求:“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在熟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具有分析理解知识的能力,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材料,解答试题。凡是《课标》中要求学生“理解”“说明”“认识”“分析” “评价”“探讨”“体会”等等方面,都是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运用知识能力的,在复习的时候就要认真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 明确复习方向在复习时我觉得还应该研究一下历年的中考试题,找出一定的规律。从近几年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范围、题型来看,中考越来越倾向于基础性、探究性、开放性。这就要求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研究这几年的中考,我觉得命题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 明确复习方向
1、基础性与能力性并重。我们的中考试题的难易度基本上是50%容易题,30%中档题,20%较难题。所谓容易题和中档题,主要是考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20%较难题就是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材料信息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追求热点性、生活性、材料性、情景性、开放性命题。一般是以知识为落点,追求热点性、生活性切入,重视材料的引入、情景化设计,关注思维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开放性作答。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 明确复习方向14.(8分)历史视角——从世博会透视世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某校九(1)班出了一期以世博会为主题的板报。试结合板报部分内容,探讨相关问题。
栏目一:世博大明星
经过全体同学投票,以下三项科技成果被评为“世博大明星”。
(1)结合“获选理由’,说说蒸汽机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分)从上述世博会发展历程中,你认识到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2分)
栏目二:世博大舞台
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第一次世博会,通过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在展厅中的千百台机械轰鸣声中,美国向世界宣布:“我来了”!
(2)联系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的发展历程,说说1876年的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 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栏目三:世博大看点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展出的太阳能飞机、碳纤维自行车、透明水泥、可发电地板、火山岩网球拍等高科技产品成为本届世博会的“大看点”。
(3)栏目三所列出的这些展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有哪些?(2分)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 明确复习方向
这还是我们去年的中考题,这个题目充分体现了前面所说的第二个特点,既有热点性、生活性、材料性、情景性,又有开放性。二、夯实基础 形成网络 所谓夯实基础,并不是指学生仅仅知道一些历史知识,而是能建构一个整体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注重专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框架,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历史。
我们在复习时首先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复习的第一阶段要重点夯实基础,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决不遗漏中考范围内的任何一个知识点。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比较法,就是将一些相关联的有相同属性的知识进行归类、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异同,从而准确地把握所学的历史知识。而中考的很多题目都有这种综合性,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组合到一起进行比较,从而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夯实基础 形成网络
例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作战的双方、战争的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两次大战的异同,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
(2010·贵州铜仁)28.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介国家卷入战争。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超过一千万。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请回答:
(1)一战的导火线是什么?战争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分)
(2)一战前参加了同盟国集团,战争开始后为了自身利益又参加到协约国方面作战的国家是哪个?中国在一战中参加哪方作战的?(2分)
(3)一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说明了什么?(2分)
(4)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战和二战比较最大的不同是什么?(2分)
(5)二战给全世界留下哪些历史启迪?(答出两点,切合题意即可)(4分)二、夯实基础 形成网络 再如讲到资产阶级革命时,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内容进行类比。发散思维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多方面、多角度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应变力。 (2010·四川攀枝花)(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的字样。
材料二:独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南北对峙,国家面临分裂,一位伟大的总统将它从危机中拯救。
材料三:革命的烈焰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的奇迹……这个民族从不畏惧硝烟和战火的洗礼,因为他们更爱自由和真理。
━━均摘编自《图说天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查理的断首”是指哪件事情?“王在议会,法为习惯”体现了出该国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统治?(2分)
(2)材料二中涉及到“美利坚”的两次革命战争有什么共同影响? “伟大的总统”的功绩是什么?(3分)
(3)什么事件点燃了材料三中“革命的烈焰”,从而揭开了这个国家革命的序幕?(1分)
(4)上述材料中,三个国家人民共同追求的是什么?(1分)二、夯实基础 形成网络 发散思维法也是复习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多方面、多角度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应变力。比如在讲到日本历史时,我们可以提问: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大改革是什么?(7世纪中期 大化改新,1868 年的日本明治维新)这两次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二次转折,从封建社会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日本从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的两次崛起分别在什么时候?(1868年明治维新后,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重新崛起。)日本崛起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发展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改革开放、引进先进技术等)通过多种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问题,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作到举一反三。
二、夯实基础 形成网络 第二、二轮复习中,要重点进行专题复习,根据每阶段历史发展特点再整理出若干专题,在专题复习时要注意一方面对复习过的内容,要做到“时习之”,通过“长相思”,做到“勿相忘”。一方面可以根据人物、地点、国家等来确定一些小的专题,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它们形成一个网络,纵横交错,使基础知识巩固的更牢。二、夯实基础 形成网络 专题复习需要打破教材的局限性,打破时空的分界,实现知识的重组,把局部的、零琐的知识整合成整体系统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专题宜小不宜大。这里以民族复兴专题做一个说明。二、夯实基础 形成网络专题:中华民族的复兴
(1)复兴的含义:曾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走在世界的前列;近代落后于西 方,被动挨打;中国人开始探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2)复兴的目标:独立、民主、富强、统一(尚未实现)、文明、和谐
(3)中国复兴之路上20世纪的三个世纪伟人及对应的中国的三次历史巨变:
孙中山: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毛泽东:新中国成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二、夯实基础 形成网络(4)现状:体育: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
      科技:从近代科技的落后到现代的自主创新:如两弹一星、863计划、神舟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等;
    经济方面:从民族工业的落后到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
    国际地位:从不平等条约到巴黎和会弱国无外交到新中国一系列外交成就的取得,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军事:不堪一击,屡战屡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到抗战胜利、抗美援朝
(5)怎样实现:坚持中共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科技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
可用列举题的形式体现专题内容,以简代繁。而且专题复习时,及时提醒学生与该专题相关的课本基础知识,不完全脱离课本。三、提升能力 从容应考我们前面讲过,中考除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外,对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考查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如通过重组、整合历史事件发展的纵横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分析、概括、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学习历史有一句话,叫“死去活来,得意忘形”(即超越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能灵活运用,得其真意而忽略细枝末节)。复习时要善于寻找线索,善于联想,由此及彼,以期形成一个洋洋大观的有机知识体系。三、提升能力 从容应考历史史料(包括名人名言、历史图片、诗歌、口号标语、歌曲等)的运用,使试题具有了很强的的可读性、趣味性,尽管它们大多数是教材中的原图或者是相类似的材料,但依托这些“旧”材料创造出的是新情景,学生在做题时必须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开动脑筋对这些材料重新组织、加工、整合,尽量避免了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发生,一定程度上考查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提升能力 从容应考(2009·苏州)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
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
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
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
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及其产生的积极意义。图片的出现增加了试题的信息含量,很好地考查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A发生在1950—1952年,B与C发生在1958年,D开始于1978年底、1979年初,单从时间上判断就可知选D,再进一步结合其意义就更加确定无疑了。三、提升能力 从容应考在平时的复习中,要进一步加强史料教学。史料的灵活运用,可使课堂显得生动而有活力,加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因此通过搜集图片、文字、实物等,加强史料教学,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从而避免“大而空”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学生学得积极有趣,复习也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三、提升能力 从容应考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起来考查,历来是命题者常用的一种方法,2010年的各地中考有关这一模式的试题更是层出不穷,选择题中有之,非选择题中更是比比皆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有机结合,在对照和比较中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在进行复习时,要注意将中国与世界史上的相关事件联系起来复习 。三、提升能力 从容应考 (2009·襄樊)【谋思变法改革】?
材料一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选自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 ──选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三、提升能力 从容应考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其中体现其性质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
?(2)明治维新对日本有哪些积极影响?
?(3)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维新派的目的是什么?
?(4)不论是变法还是改革,对该国的历史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将中日两国历史上同时期的资产阶级改革放在一起进行考查,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相互对照即可得出启示,一定程度上又提升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提升能力 从容应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和答题能力也是在复习时要注意到的。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考试时要平心静气。
2、仔细审题。
3、合理分配时间。
4、规范答题,落实“一齐四化”。“一齐”即书写左对齐;“四化”即序号化、工整化、要点化、层次化。按分值、用学科术语答题,语言要简炼、准确。
四、关注热点 学以致用 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科学地评价历史,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复习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关注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还有就是周年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做到学以致用。四、关注热点 学以致用今年的时政热点有哪些,我进行了一些分类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本年度出现的热点
中考考查的时政热点一般为上年5月至当年4月期间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所以我们整理的时政热点应该是这段时间内的,反映国内外重大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的内容。比如: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朝鲜半岛局势问题、中东问题、最近的日本大地震等,另外今年还是十二五计划实施第一年,这些都是我们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四、关注热点 学以致用2、具有长效价值的重大社会热点
一些与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相关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引起普遍关注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效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如人口问题、能源问题、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和谐发展与世界全球化等。四、关注热点 学以致用3、周年性历史事件
中考所关注的周年性历史事件,往往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命运的问题。因此,逢五、逢十、逢百的周年性事件应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另外,近年来中考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瞻前顾后”性,所以在备考2011年中考时,不仅要关注在2011年达到周年的事件,也不能忽视2010、2012年的具有周年性的重大历史事件。
因此,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多总结这些热点问题,在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再扩展延伸相关联的内容和情景,加以强化训练。四、关注热点 学以致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的大地震。日本警察厅3月26日宣布,截至当地时间当天21时,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0489人死亡、16621人失踪。这次地震还引发了严重的核泄漏危机。本次地震对日本乃至整个世界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面对大地震,世界各国都伸出援助之手,中国政府迅速派出救援队参与救援,同时援助了大量物资。
材料二 《日本沉没》这样一部预言日本末日到来的作品,能在日本举国上下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说明了日本人超常的忧患意识。正如日本一家报纸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说的那样:“它准确地抓住了日本的社会现象”。日本?人已经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凡事都从最坏的方面去考虑……四、关注热点 学以致用(1)根据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在历史上日本由于“超常的忧患意识”所做的两件具有重大影响的大事(正反各举一例)并分别说明它们的影响。
(2)这次的核泄漏还造成中国的抢盐风波,而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核打击的国家,请问这次核打击是在哪次战争中?这次战争后,日本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请问原因是什么?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3)地震后大家对日本表示深切的关心和同情,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网络上也有些不理智的观点,甚至是叫好声。你认为“历史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五、转变学生观念 师生给力创辉煌学生观点:①开卷考试不用记忆
②答案书上资料中找得到
③资料比课本好
④见题就翻书
我的观点:①开卷考试需要熟悉和理解
②开卷考试仍需要思考
③课本比资料更为重要
④平时测试时做选择题不翻书五、转变学生观念 师生给力创辉煌在要求学生转变观念的同时,我们教师也应该做到几点:
①高度重视,认真负责
②作业、试卷积极批改,及时讲评
③做好阶段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④热爱关心学生,多找学生谈心,做学生的朋友谢谢各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