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学考政治政治新创设计学案:必修④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年浙江学考政治政治新创设计学案:必修④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知考纲·明考情]
知识条目
考试要求
知识条目
考试要求
1.世界的物质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
b
4.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
c
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
(3)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b
c
b
5.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
c
3.意识的本质
(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
(2)物质决定意识
b
b
6.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a
b
b
[备考指南] 本单元中的唯物论、认识论两方面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重点考查内容。
本单元判断题、选择题、主观题都有考查,主干知识包括: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等考点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过程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②从基本构成要素上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结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物质与运动
①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运动与静止
①运动及其特点: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及其特点: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要坚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特别提醒]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不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静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特别提醒] 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消灭”规律,任何“改造”“消灭”“创造”规律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3.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018·浙江6月学考)“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是运动与静止辩证统一的生动写照。(  )
解析:T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是运动与静止辩证统一的生动写照。
2.(2018·浙江4月学考)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②生态环境的变化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
③认识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规律的前提
④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类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及其要求。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尊重规律客观性、按规律办事的要求和体现,②④正确切题。①不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③中的“改造自然规律”说法错误。
3.(2017·浙江4月学考)常制不可以待变化,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这一说法(  )
A.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承认运动常在事物可变
C.把意识当作世界的终极存在
D.只见绝对运动不见相对静止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题干中的观点是固定不变的制度不能够用来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在行船上刻记号无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宝剑。该观点强调要承认运动变化,要坚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2016·浙江10月学考)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实际上已经猜测到了(  )
①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
④规律是可以用来造福人类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与规律的关系。题意强调“天行(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客观的,故③应选。“应之以治则吉”强调如果符合规律去应对则能造福人类,这体现了④。题意并没有强调物质运动的永恒性,①不选。物质世界既包括自然界又包括人类社会,题意只涉及自然界的规律性未直接涉及人类社会的规律性,故②不选。
5.(2016·浙江4月学考)用干细胞修复受损和衰老的组织,造福人类健康,这是医生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必须让干细胞按照人的指令实现分化。最近,科学家们终于通过控制干细胞内部的 Nanog蛋白,精确操纵了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
③人可以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和把握规律
④人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规律的内涵、人与规律的关系。材料中提到科学家们实现了让干细胞按照人的指令实现分化,说明科学家们尊重细胞运动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材料强调人认识和利用规律,②③④符合题意;①与题意不符。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特别提醒] 
①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
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④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并不意味着在内容上也是主观的。作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要借助感觉、知觉、表象和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来反映客观存在,但如果没有客观存在这一反映对象,就不能形成相应的意识。因而,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而在内容上却是客观的。
2.物质决定意识
(1)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a.从自觉选择性看,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b.从主动创造性看,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c.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特别提醒] 
①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②如何发挥意识的作用,不仅要考虑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还要考虑按客观规律办事。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理论依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3)要求
①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特别提醒]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从全面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局限在从某一方面出发,以免造成以偏概全;要从变化的实际出发,否则也会造成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
1.(2017·浙江11月学考)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
解析:T 本题考查意识的产生。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为掌握水稻在沙漠极端环境下的生长规律和水肥施用条件,袁隆平海水稻研发团队开展了沙漠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试种实验,获得了初步成功,为大规模推广种植积累了经验。回答下题。
2.(2018·浙江6月学考)袁隆平海水稻研发团队试种实验的初步成功,表明(  )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人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袁隆平海水稻研发团队试种实验中,了解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在沙漠极端环境下的生长规律,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②③符合题意;袁隆平海水稻研发团队试种实验获得初步成功,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认识又回归推广种植的实践中去,④符合题意;①与题意无关,排除。
3.(2018·浙江4月学考)科学家通过对 3 000 多名退休公务员的跟踪调研,发现这些人退休后短期记忆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 40%,从而凸显了刺激性工作活动有利于年长者保持较好的记忆力,降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的风险。这再次佐证(  )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退休后短期记忆力衰退的速度加快是由于退休后人脑缺少了刺激性工作活动的刺激,而工作中的这些刺激有利于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反映了意识与人脑的关系,说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也体现了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①④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
4.(2017·浙江11月学考)漫画《塑造》(作者:盖桂保)启示我们(  )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全面认识客观实际
C.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D.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
解析:选B 漫画《塑造》中的人在塑造之前和塑造的过程中,不断修改自己的目标,却始终忽视对塑造对象的全面认识,没有按照原有的目标坚持前进,最终导致自己一事无成。漫画启示我们要全面认识客观实际,B项正确。漫画中的人在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A、C、D三项都与漫画寓意不符。
5.(2017·浙江4月学考)最新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糖分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异常的蛋白质聚集成斑块,乱成一团,逐步损伤大脑,导致严重的认知衰退。这再次佐证(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题干反映过量糖分的摄入对人脑的影响,进而导致认知衰退,反映的是意识与人脑之间的关系,佐证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A 项正确。意识源于实践活动,其内容源自于客观事物,B 项错误。C、D 两项不符合题意。
6.(2016·浙江10月学考)看着朱婷和林莉齐刷刷抬脚轻叩冠军奖台,正在备考的我,眼泪夺眶而出、肆意流淌。略显稚嫩的中国女排从逆境中奋起,杀透重围,最终夺取里约奥运金牌,靠的不只是一流的技能,更是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场上场下、教练队员,在国旗下集结,为祖国而征战;团结如一人,配合似双手;无论对手如何强大,都毫不畏惧,敢于亮剑;不管比分落后多少,都每球必拼,决不放弃。在这种精神激励下,教练组审时度势,合理调配阵容、打法和战术,通过精妙的指挥贯彻自己的意图;队员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如虹的气势,将自己的体能和技战术水平发挥到极致,将教练组的意图变成精彩的比赛过程,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我也该振作起来了。
结合材料,说明意识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要根据“说明意识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这一指向,调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的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还要把握材料中的教练组审时度势的战术指挥、队员们对教练组意图的贯彻和践行以及女排队员高昂的精神状态对自身技能发挥的影响等信息,将知识与材料信息结合起来进行作答即可。
答案: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教练组审时度势,合理调配阵容、打法和战术,通过精妙的指挥贯彻自己的意图,队员们将教练组的意图变成精彩的比赛过程,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队员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如虹的气势,将自己的体能和技战术水平发挥到极致,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特别提醒]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不是改造整个世界,不是改造主观世界。纯主观的学习、反思等思维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所以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能错误地认为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能动性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从认识产生看,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从认识工具看,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从人类的认识能力看,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客观事物自身和主观认识自身均无法回答认识正确与否。
②检验认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联系加以对照和比较的特点。
③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这样认识才有意义。
[特别提醒] 
①认识的来源不同于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学习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因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
②实践的根本目的是改造世界,不是验证认识的真理性。除了实践,其他任何东西如科学理论等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特别提醒] 真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一定时期,受到客观条件和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但事物本身在变化发展,而且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深入和拓展,原先人们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就必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地加以丰富、完善和发展,做到与时俱进。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从认识的对象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从认识的主体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从认识的基础看,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在真理的发展过程中,原有的真理性认识被推翻,正确的应该是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也不能认为真理超越历史条件向前发展,正确的应该是真理随实践发展而发展。
1.(2018·浙江6月学考)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
解析:T 本题考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2017·浙江4月学考)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
解析:T 本题考查实践的内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其主体是人,对象为客观世界,即客观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一种区别于主观思维活动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2016·浙江4月学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对不对,就看大家的。(  )
解析:F 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只有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
4.(2017·浙江11月学考)在发现土壤呈现流变状态还是固体状态取决于土壤颗粒之间是否存在ODI约束之后,中国科学家利用某种植物纤维合剂给沙子引入ODI约束,在沙漠进行“沙子土壤化”试验。5年后,所试验的4 000 亩沙漠变成了良田。这样做是因为(  )
A.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B.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认识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科学家在发现土壤呈现不同状态的原因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将沙漠变成良田,这样做是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亲身实践是获得认识的途径之一,B项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科学实验只是实践的一种形式,D项说法错误。
5.(2016·浙江4月学考)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表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  )
①能动性 ②客观物质性 ③目的性 ④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与蜜蜂的本能活动进行对比,突出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能动的、有目的的,①③正确。②④不符合题意。
课件66张PPT。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