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考纲·明考情]知识条目考试要求知识条目考试要求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3.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内涵及其核心b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和原因b——[备考指南] 本单元集中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判断题、选择题、主观题均有考查。备考复习中,要对教材有关民族精神的名言词句有了解,并能结合红船精神等材料,理解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史书典籍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和原因(1)表现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a.文学艺术: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b.科学技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b.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a.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特别提醒]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但又保持各自特色。(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②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特别提醒] ①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1.(2017·浙江11月学考)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解析:F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2.(2017·浙江4月学考)文化包容性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解析:F 文化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只是涉及兼收并蓄,文化包容性还包括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方面的要求。3.(2015·浙江10月学考)“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说明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不同的区域文化。( )解析:F 自然条件会影响区域文化,但不能决定区域文化。4.(2018·浙江6月学考)“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描绘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开放 B.博大精深C.异彩纷呈 D.源远流长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中“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可知文明圣火从未中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故D项入选。5.(2018·浙江4月学考)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迅速走红。它通过讲述我国九大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历史轶事和今生故事,让观众了解它们承载的古老文明和人文精神。央视推出的此类节目( )①印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展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④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中“它通过讲述我国九大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历史轶事和今生故事,让观众了解它们承载的古老文明和人文精神”可知,该节目印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展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①②正确。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排除③。④不符合题意。6.(2016·浙江4月学考)“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诗的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诗体大备、流派纷呈。唐诗曾让众多帝国的诗人黯然失色,也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 )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源远流长,历经沧桑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薪火相传,越燃越旺解析:选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题干反映了我国唐诗不仅内容丰富、艺术成就高,而且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体现出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内涵及其核心(1)作用①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基本内涵: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3)核心:爱国主义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a.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b.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②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③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④新时期主题: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特别提醒]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二者不能颠倒。1.(2018·浙江4月学考)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是“红船精神”的内涵之一,它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解析:T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是“红船精神”的内涵之一,它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2016·浙江4月学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名句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解析:T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核心。3.(2017·浙江11月学考)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塞罕坝人经过55年的艰苦奋斗,三代人的顽强拼搏,创造了荒原变林海、沙漠成绿洲的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彰显了中华民族的(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团结统一精神③爱好和平精神 ④自强不息精神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塞罕坝精神彰显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①④符合题意。②③在材料中未体现。4.(2016·浙江10月学考)看着朱婷和林莉齐刷刷抬脚轻叩冠军奖台,正在备考的我,眼泪夺眶而出、肆意流淌。略显稚嫩的中国女排从逆境中奋起,杀透重围,最终夺取里约奥运金牌,靠的不只是一流的技能,更是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场上场下、教练队员,在国旗下集结,为祖国而征战;团结如一人,配合似双手;无论对手如何强大,都毫不畏惧,敢于亮剑;不管比分落后多少,都每球必拼,决不放弃。在这种精神激励下,教练组审时度势,合理调配阵容、打法和战术,通过精妙的指挥贯彻自己的意图;队员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如虹的气势,将自己的体能和技战术水平发挥到极致,将教练组的意图变成精彩的比赛过程,使不可能成为可能……我也该振作起来了。“我”所描述的女排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内涵?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要求能精准记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且对不同内容有一定的区分,如本题中不涉及爱好和平的内容。答案:“我”所描述的女排精神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下列内涵: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课件27张PPT。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必修③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