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资源简介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谈货币,离不开商品,这一课还点击了商品和商品的价格等名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看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三、教学难点:
货币的本质
四、教学重点:
1、商品的含义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五、教学方法:
实物、趣闻导入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进新课:
(展示100元的人民币)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毛钱,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二)、推进新课: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
想想议议:
商品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红萝卜、绿西瓜是商品,小汽车、小手机、小鼠标也都是商品,它们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为什么都称为商品?是不是在各个不同的表面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得出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b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学生思考:1、农民种的菜是不是商品?
2、假冒伪劣、偷盗抢劫而来的东西是不是商品?
3、小明生日,他的同学送给他一支钢笔
(2)货币的产生
教师讲解: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商品和货币关系非常密切,看起来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其实,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偶然的物物交换)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扩大的物物交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在这一交换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教师引导:比如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牵了一头牛到市场上,想换回一些食品和工具,会碰到的困难:
a、我本来想要大米和斧头,但市场上可能暂时没有;
b、市场上有大米又有斧头,但别人不要我的牛;
c、市场上既有大米又有斧头,但他们都想要我的牛,我没办法将一头活牛进行分割。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下带不方便。后来,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货币)
(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注意:包含三层含义: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只有商品才有资格充当货币;c、充当货币的商品是从成千上万种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扩展:假设某个时期,斧匠一天可以打造两把石斧,猎人一天捕获四只野兔,如果两人交换,确定合适的交换比例。
1把石斧=2只野兔
两者为什么需要交换?石斧、野兔的使用价值不一样,分属不同的所有者。
教师讲解:使用价值的含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物—人)
两者为什么按这种比例交换?价值(耗费的人类劳动)一样。
教师讲解:价值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人互相交换劳动成果)
得出: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1、价值
2、使用价值
如物美价廉、优质优价等,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2、货币的基本职能(作用)
(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
由于商品的价值比较抽象,所以必须用货币加以衡量
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如某件商品值50元。
注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如一台电脑5000元,商家卖电脑时不需要将5000元的现金放在旁边,只需要用数字标明即可)
(2)流通手段
(过渡)我们先来解决两个基本概念,a、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b、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商品交换的形式
(比较)



A、 商品流通有货币作为媒介,物物交换没有(物物交换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商品流通在货币产生后出现)。
B、 物物交换买卖同时进行,双方满意即可成交;商品流通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离的。
注意: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如买电脑时必须支付5000院现金,而不能只告诉商家一声)。
合作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卖难的问题,如种粮农民的卖粮难、果农卖果难、养殖户卖牛奶难……大家就卖难的问题发表意见。
学生活动:认真活动,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
补充、拓展: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就会亏本,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要有这种市场意识;商品生产者要生产质量好的商品,这是诚实信用的要求,商品生产者要有这种诚信意识。
(3)货币的其它职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相关链接,了解货币的其它三种职能。
贮藏手段:货币推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如你在乡下田间挖到一坛子黄金。)
支付手段:随商品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如银行付存款利息给你)
世界货币:货币推出国内时常,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如在国外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三)、课堂小结 :
既要漂亮,又要潇洒,两全其美是对一般等价物的要求。作为一般等价物,应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征。金、银天生具有这些特征,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神奇的货币具有神奇的作用,神奇的货币还有多变的形式。
七、教学反思:
物物交换 W—W商品流通 W—G—W
PAGE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