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五课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
  识记:(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和深刻意义。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又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分析: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完整地把握两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能力: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学前准备】
  (1)通过图1感悟采风活动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通过图2感悟不同社会实践决定了不同文化;
  (3)通过图3感悟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通过图4感悟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预习思考】
  (1)什么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有怎样的关系?
  (2)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有哪两个表现?举一例加以说明。
  (4)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48页材料 ,思考探究:
  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
  2、采风活动对文化创新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讲授新课】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的创新的意义。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补充说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l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性活动。
  l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名人名言: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堂探究: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阅读49页材料:感悟不同社会实践决定了不同文化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总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考考你:
  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B)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实践
  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
  1、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创造文化精品的必由之路。
  2、文化创新的作用
  课堂探究: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l(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l 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的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l(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l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不断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考考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表明了:(C)
   A、文化创新的源泉
   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C、文化创新的作用及意义
   D、文化创新的方法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D)
   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文化继承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自觉投入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认识、关注、虚心、创造
  考考你: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所包含的道理是:(A)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统一的
   D、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
  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D)
   A、文化创作者的头脑
   B、文化创作者的判断思维
   C、客观事物本身
   D、社会实践
5.2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设计
 创新创新,我们经常看到关于创新的标语口号。创新这一词在中国已被人们广泛使用,甚至已经发展到被滥用的程度。但是现在看来,单单的提口号,建议人们进行创新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会人们如何进行创新。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创新这个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思考题)
  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造者的灵感。”也有人说:“文化创新主要靠作者的聪明才智。”你对此有什么认识?为什么?
  (提示)
  以上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作,文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所以,文化创作者要有“灵感”、要发挥“聪明才智”,但归根结底是要投身于社会实践。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时间)
  首先请大家看看雕刻艺术的发展。
  (展示雕塑作品图片)P52
  雕刻从最早的石雕开始,逐渐出现了玉雕、木雕、牙雕、沙雕、砖雕、冰雕等等。
  人们用于雕塑的材料日益扩大,而且雕塑技艺愈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材料——中国的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书法是由甲骨文、金文、篆体、隶书、楷书、草书到行书一直发展过来的。
  (展示书法发展历程图文说明)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
  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小篆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虽然是这样,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所以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由于当时这种字体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
  草书笔画简约,线条流畅,任意放纵,实用性不大,却又极高审美价值。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思考题)
  从这两则材料中,同学们能不能概括出文化创新的一个基本途径?
  (引导学生)
  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就是汉字简化的历史。新的字体都是在原来的字体中发展过来的。
  雕塑艺术在继承传统技艺、材料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学生)文化创新的一个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进行文化创新,我们不能离开传统,如果漠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同时,进行文化创新也要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文化也要跟着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步入讲求效率的信息社会,很多事情都显得快一点会比较好。快车、快餐、快嘴、快歌等等新名词都是现代才有的。为什么现在的青年不大喜欢粤剧呢?是因为它太慢了,跟当前的社会节奏不一致,青年喜欢快一点的东西,所以才会有我们现在的相对较快的各种流行歌。
  下面,我们来看看文化创新的另一个基本途径。
 2、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空间)
  (展示材料)
  隋唐时期确立的科举制度,曾分别为1791年法国大革命和英国1855年推行选拔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
  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方便了书籍的流传,结束了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历史,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指南针的西传为欧洲的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大陆、完成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
  火药传到欧洲后,使西方的作战方式发生了变革,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欧洲人又进一步把火药用于采矿和筑路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中国的造纸术没有流传到欧洲,那么欧洲在没有纸张的情况下文明就不能发展;没有中国的火药和指南针,西方的航海殖民扩张就不能进行。但是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既然西方学习了我们的文明得到了发展,那么我们也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事物以增强自身的综合力量。一个人的认识范围是有限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闭关锁国只会被其他国家远远的抛在后面。因此,我们密切关注世界各国发展的动态。以世界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难免有竞争,但是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当然在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时,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P53《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大师——徐悲鸿》
  (思考题)
  为什么徐悲鸿的作品能驰誉世界呢?
  因为他能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而他的素描和油画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在画画技法上他能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能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对于传统文化讲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对于外来文化讲的。这是文化创新的两个基本途径。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呢?
  (思考题)
  文化创新的方法是怎样的?
  先综合再重新组合!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其精华部分,我们要先“拿来”,然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再重新的组合这些精华,那么就会有新的有价值的事物产生。创新的方法就是综合再重新组合。
  正如之前问过大家的一个问题:“三个女人一个墟,我们班有45位女同学,有多少个墟?”很多同学都说是15个,这是长期缺乏创新精神造成的思维定势,综合这45位女同学然后任意组合三位,其实可以有更多的搭配和组合。可以有多少个呢?14190(个)
  大家看一个视频《太阳能手电筒》。
  太阳能电筒,它也是综合了太阳能发电设备和电灯泡,并重新组合成一个新事物。为什么不是一个有价值的新产品呢?因为达文西创新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社会的需要。这是我们创新的时候要注意的方面。
  好了,我们来看第三个目题。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P55第二自然段
  进行文化创新,我们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克服这些错误倾向,不要走极端,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思考题)
  P55《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课堂探究
  观点一犯了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二犯了守旧主义、封闭主义的错误,只有观点三才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今天我们要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练习
  1、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 )
  A. 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B.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C. 文化工作者的创新努力
  D.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2、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表明( )
  A. 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
  B. 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C. 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排斥
  D. 文化具有民族特色
  
  20世纪50年代,我国音乐学院学生练习的曲目大多是外国音乐家的作品。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一些拉小提琴的年轻人,决心创作出中国人自己的作品。他们以发展民族音乐为使命,创作出了感动全世界的经典曲目——《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方面,这个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梁祝》取材于中国古老的传说,用小提琴奏出主题,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是祝英台在诉说昔日往事。梁祝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首先,我们要继承传统,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其次,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再次,开展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一发展本民族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