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 下 2006年高考政治三轮复习热点专题资料(五)-人教版[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政治 下 2006年高考政治三轮复习热点专题资料(五)-人教版[下学期]

资源简介

武 威 六 中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学期 总第 课时 第二轮修改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热点与专题复习(5) 授 课班 级 高三 授 课时 间 教者 马国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重大政治热点问题及知识,使学生在整体上对教材内容
和重点知识有个把握,以便进一步复习提高。
能力目标 综合归纳知识的能力和知识构建能力。
处理热点和焦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宏观意识、开放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国家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 知识构建与巩固。
教学难点 处理热点和焦点、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模式 讲授提高——师生归纳——练习巩固 教学方法 整理法
教学手段与教具 相关资料,教材 课 型 复习课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 一 轮 教 法 学 法 设 计 第二轮补充完善设计
[学习提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近几年,“三农”问题的总体状况是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全局。因此必须把坚持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时隔17年再次回归农业,再次凸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高考命题取材的主要对象,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先后考过“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农业的基础地位”(200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2002)、“农村城市化”(2003)、“农业产业化、农民工和土地问题”(2004)。今后再考“三农”问题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基于以上考虑,这里把“三农”问题分三个专题介绍。[专题介绍]“三农”问题之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基本概况一、农业的地位、特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也是弱质产业。
武 威 六 中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续 页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 一 轮 教 法 学 法 设 计 第二轮补充完善设计
二、“三农”的基本现状(一)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长期存在的农产品短缺现象已发生根本改变,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已被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所取代。农业生产力水平已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二)问题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表现在:(1)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2)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开始减少,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不到一半。 (3)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5)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悬殊。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达6:1。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2.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矛盾——资源不足,如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不足的情况还会长期存在,但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市场需求不足。3.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农业可能受到较大的冲击,农民增收的难度更大。三、“三农”问题的成因“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业的生产力落后造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有生产资料(主要是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技与管理也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它们通过对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发生影响而起作用。因此,要认清楚“三农”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从生产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角度来看, 2.从劳动对象来看,我国农业生产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各类农作物的技术含量总体上较低。(2)农作物结构不合理。(3)农作物加工滞后。对农作物进行加工,既能开拓新的市场,又能增加农村经济产值,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3.从劳动者(市场主体)来看,农村第三产业不发达,还没有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粗放型经营。
提示学生尤其注意资料
收集与针对训练。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随着我国实现第二步走的战略目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已经先富起来,全国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吃饱”转向“吃好”,由生存资料转向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然而,由于科技创新的滞后,我国农作物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农产品。
武 威 六 中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续 页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 一 轮 教 法 学 法 设 计 第二轮补充完善设计
4.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 5.从上层建筑角度来看,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但以下几个方面却阻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一是基层政府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改革的滞后,乱收费现象存在,农民负担沉重。二是法制不健全,政府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例如,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在世界上占有比较优势,但由于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些地方的这些产品农药残留较高,达不到绿色产品的标准,无法挤入国际市场。三是有些计划经济遗留下来制度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户籍制度,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城市化的发展。四、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对策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2.基本目标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或“两高一优”),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3.基本措施有:一靠政策(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二靠科教,三靠投入,四靠产业化,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1)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要在稳定中不断完善。主要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承包政策,二是减轻农民负担。中国土地问题至少需要考虑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可以流转,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没有这个保障,必须有别的保障予以补偿;三是法律规定属于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能随便侵犯和剥夺。为减轻农民负担,中央明确提出了税费改革的方案。税费改革,首先是砍掉政策和法律都不允许征收的部分;二是把政策允许征收的部分转为有法律依据的税收,即“费改税”。实行税费改革,在砍掉政策和法律都不许征收的部分后,至少可以使农民减少300亿到400亿元的负担。(2)战略性结构调整有几个大的方向。(见“农业结构调整”专题)五、在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2.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4.农业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发展经济中,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尊重自然规律。5.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统筹城乡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行的是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体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在一些地方却成了分散经营有余,统一经营不足,一些地方政府一谈到统一经营,就回到计划经济的老办法,越俎代庖,忽视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由此造成的问题是:缺乏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分散经营的农户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
武 威 六 中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续 页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 一 轮 教 法 学 法 设 计 第二轮补充完善设计
经济社会发展。6.坚持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小康建设的动力。农民的创造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合,小康建设的步伐就会加快。7.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些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纳入公共财政。[精题导引]略。[能力训练]略。[针对性训练]略。[板书设计]  略。[课后记载]
第一轮审核人: 年 月 日 第二轮审核人: 年 月 日
PAGE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