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PAGE《新课标》高三政治(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第二十六讲 文化创新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分析: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情感、态度、值观目标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本讲重难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考点点拨:【考纲范围与要求】第五课 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基础知识巩固】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⑴文化发展的过程是,即文化传承,包括 和 两方面。⑵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它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⑶实践就是人们 的一切活动。基本特征: 的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⑷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⑸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⑹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2.创新与继承的关系⑴着眼于文化的继承,“ ”,“ ”,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⑵创新与继承是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3.创新与借鉴、融合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 、 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 。⑵ 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 、 ,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⑷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为我所用。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⑴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这意味着要把握好 与传统文化、 与外来文化的关系。⑵实现我国的文化创新:实现我国的文化创新,就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重难点突破】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⑴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⑵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不是任何学者凭空发明创造出来的,而是文化实践经验的概括。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的社会认识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没有文化实践,就没有文学原理。正因为古往今来有着丰富的文化实践经验,历代的作家、评论家才能对它们加以概括,形成一定的理论。⑶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⑴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这反映了创新思想古而有之。今天我们也应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⑵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⑶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就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⑴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今天,我们生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⑵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劳动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劳动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翁。因此,我们文化工作者要关心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理解劳动人民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才能实现文化创新的价值。同时,文化工作者也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人民的生活和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需要文化工作者进行提炼加工,实现文化创新反映时代要求,讴歌时代的进步,这时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⑴立足于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⑵文化创新的途径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都要经历这样的途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⑶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文化创新要经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古代文化或者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那么我们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 这个标准根本的是社会实践标准。符合时代发展,对社会主义的实践有推动作用的文化成分就是精华,相反,和时代的发展方向相违背,阻碍社会主义实践的文化就是糟粕。对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坚决吸收,并使之增添藏有时代精神的内涵,使之发扬光大。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要坚决予以抛弃,决不保留。这就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⑷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本知识点学习要把握下列内容:着眼于文化传播、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借鉴、交流和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进行文化借鉴,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在这里要注意相互借鉴、平等交流,要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另外,要注意正确的学习借鉴方法,即“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沉淀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⑴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⑵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我国唐朝时,日本派了大批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长安街头常常可以见到日本留学生的身影。这些人学成以后回到日本,把大唐文化带到日本。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日本的“和服”起源于唐装。特别是日本文字,使用中国汉字或汉字偏旁部首作为片假名,记录日本语言。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又向西欧国家学习,引进外国文化,使日本经济日益强盛。但这里,日本对外国文化不是全盘吸收,是取长补短,把外国文化融汇到自己的文化中。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说明发展、创新文化要博采众长。⑶正确处理文化差异、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⑷学习和借鉴方法。即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保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两者的实现,从文化创新自身来讲,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这是文化创新具体实现的重要保证。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就要认清对待本民族和传统文化中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极端错误的倾向。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方向: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世间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就中华文化的辉煌。⑴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这意味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⑵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⑶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方向纵览古今,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典型试题】1.(2006重庆文综卷第29题)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2.2005年7月26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正式发行。在1996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共增收新词语6000余条,范围涉及语文、政治、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诸方面。比如“体认”、“愿景”、“和谐社会”、“丁克家庭”等都已收入。这一事实说明A.文化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文化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C.文化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D.文化先于人们的实践活动3.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说:“在一定程度上,我感到有塞尚、高更、凡高、莫奈、蓬那等强烈的色彩和简练线条的影响。我在中国画里吸收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定要把它搬下来,也不是故意做作,而是在有意无意中就在笔墨中出来了。受别人的影响,但又要有自己的东西,这非常重要。各人应该要有自己的面目。”这说明A.文化创新不是可以凭空产生的B.文化创新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C.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D.文化创新既要博采众长又要保持特色参观答案:1.【B】实践的基本形式有:①生产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②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因此本题的②④都属于社会的实践。①③不符合题意。2.【B】本题考查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的理解。这些新的词语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产物和反映,故选B项。从题干材料中并未涉及这些新词语产生后的作用,因此A项虽然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D两项颠倒了社会实践与文化的关系,应舍去。3.【D】本题中刘海粟大师对艺术创作的认识体现了对世界优秀文化说具有的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做到了博采众长,又保持自身的特色。AC项与题意不符,B项对题干的概括不全面。【针对训练】一、单项选择题新华社北京2006年4月18日电,我国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存在严重逆差,前几年的粗略估算显示,进口和出口的比例大约是10:1,目前这个差距可能会更大。回答1—2题1.我国在文化贸易中,存在巨大逆差的根本原因是A.我国文化产品存在着许多弊端 B.我国文化没有竞争力C.我国文化产品缺乏宣传 D.我国文化缺乏创新2.这给我们的启示:要占领文化市场,我们必须①大力进行文化创新 ②加大文化传播力度 ③大力进行文化继承 ④禁止进口国外文化产品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是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B.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C.人民群众的爱好D.社会实践4.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都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由此可见,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A.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C.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D.文化工作者的创作活动5.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诗人蒙特马利尔坐在地窖里,面对着六千瓶香槟酒,可就是产生不出诗的灵感来。“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上述材料说明:A.是否具有灵感是解决文化创新的根本问题B.有了灵感,创作就具有了独创性C.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D.离开了生活实践,灵感是无从产生的6.明末清初著名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石涛的这段话认为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却传统C.创新就要张扬个性,彻底否决传统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7.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巧妙结合,使动和静的有机融合。他的设计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是目前最有神韵的奥运会会徽。由此可见A.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社会实践 B.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进行文化创新 C.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在与社会实践 D.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繁荣的根本动力8.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9.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如同离开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说明A.中医药学不需要文化之间交流、融合B.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C.弘扬中医药文化不需要体现时代精神D.中医药学要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二、不定项选择题10.自南宋至今流传了七百多年的《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代表作。但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它已经不符合今天的需要。于是20世纪90年代,承其精华,弥其不足的《新三字经》应运而生。在形式方面,《新三字经》发挥了《三字经》三字一句,二句一韵的传统优点;在内容上《新三字经》吸收了当代生活中几十个生动有趣的道德故事和人格典范,进行了新的阐释,形象地体现了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人们可以从中陶治情操,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这表明A.文化创新要以文化的继承为基础B.文化创新必须体现时代精神C.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11.文化创新的意义是A.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12.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A.是思想、道德、知识、智慧的集萃B.是精神的旗帜和思想的导向C.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并起决定性作用D.在提高民族素质和增强综合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而特殊的作用13.融会中西、纵贯古今的大师——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人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风格和特点,成为中西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A.文化创新的重要性B.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重要性C.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的重要性D.社会实践的重要性14.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建设一定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对此,你的正确理解是A.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B.文化创新中必须赋予文化以新的社会内容与时代精神,使其不断与时俱进,充满活力。C.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理论创新D.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15.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灿烂以及它“无与伦比”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它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视、主张“天人合一”以及极富辩证法的“中庸之道”思想等,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但是,它的僵化、陈腐和落后也是不必讳言的。它“精华”与“糟粕”并存,且二者相辅相成,很难剥离。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A.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 B.坚持扬弃的态度C.全盘继承 D.全盘否定三、简答题16.“全聚德”、“东来顺”、“成亨酒店”等是全国知名的中华老字号,这些百年老店,历经沧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久不衰。老字号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除了结构创新、制度创新以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新。老字号的文化创新有继承问题,也有个融合问题。就是在继承老字号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优秀的文化,如“包装文化”、广告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形成“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链”。充分运用文化链这个手段,使老字号在新时期持续焕发着新的活力。阅读上面材料,从文化的角度我们可得到哪些启示?四、辨析题:17.背景材料:灵感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苏轼描写文与可写竹时说:“见其所欲画……振笔直追……少纵即逝”。灵感往往是突然爆发的,灵感出现使创作者如虎添翼,挥洒自如,远远超出平素能力。辨题: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依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参考答案1.D 2.A 3.D 4.C 5.D 6.D 7.B 8.D 9.B 10.ABC 11.ABCD 12.BD 13.ABC 14.ABD 15.AB16.答案:(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所在。(2)文化创新要以文化的继承为基础。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失去根基。中华老字号正是在继承老字号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实现了企业文化的创新。(3)文化创新必须把握时代精神。任何文化创新都必须立足现实,从时代的发展中吸取营养,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的创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4)文化创新要不断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中华老字号就是在融合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17.答案:(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认为文化创新来自于创作者灵感的观点是错误的。创作者的灵感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长期的生活实践,艰苦的艺术探求的结果。(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但认为文化创新主要依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的观点是错误的。(3)文化创作者必须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创新题例】京城天桥文化为何历久不衰北京的文化有三个点 :一是以故宫为中心的皇家文化,二是以前门大栅栏为主的商业文化,三就是以天桥为中心的平民文化。天桥文化不仅仅影响的是老北京人,外地人也同样被它的魅力感染。天桥是民间艺人的发祥地,北京民间艺术的摇篮。撂块地,头顶砖,身枕钉板,一声大喝,12磅的油锤猛击下去,演员安然无恙,看热闹的叫好一片……事过境迁,昔日喧嚣热闹的老天桥盛景已成过眼云烟,一些有着珍贵价值的绝活“玩意儿”也渐渐失色、失传,掩埋在了时光尘埃之下。多少曲艺和杂技中的曲种、绝技,如相声、双簧、快板,武术中的硬气功、杠子和车技、空竹等就是在天桥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因现代化北京的飞速发展,再恢复老天桥的娱乐市场已不可能,但是,这里保留了一个“天桥乐茶馆”,一些老天桥绝技得以在此表演,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特别是最近,在此演出的平民相声艺术家郭德纲一炮走红,并红遍全国,由此带动京城数家低票价、高水平的相声俱乐部也人满为患,其中很多观众都是小资白领或者“80后”的大学生,说明京城百姓不仅需要几百元甚至千元高价的豪华大制作,更需要物美价廉的平民艺术,因为真正花钱看玩意的正是这些普通老百姓。民族艺术真正的土壤,永远在民间。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造就了天桥文化,但是毕竟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人们的爱好、追求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想要将天桥文化重新展现已经很难了。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衰落是必然的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C.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D.落后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社会发展到今天,若仍靠表演惊险的绝活、在刀刃上过活养家糊口显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中幡(京津地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游戏)、相声等艺术,是要及时挽救的。这类艺术代表了传统的、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经过几代艺人的传承、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很好的规模,而且公众对这类的艺术也比较欢迎。这启示我们,对传统文化要A.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全盘否定、全部抛弃3.上述材料启示我们A.对传统文化要全盘否定B.以市场为导向,打造文化精品C.文化只有在交流和融合中才能获得发展D.文化创新应体现时代精华4.为什么说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5.“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质清新,就必须清理它的源与流。”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1.【C】一定形态的文化总是与一定形态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由于社会的发展,一些文化形态与现实社会不相适应,逐渐走向衰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应选C。A项观点是错误的。BD项与题意不符。2.【C】根据材料中对天桥文化的有舍有取可以看出是采取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D项观点是错误的。AB项主要是针对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与题意不符。3.【B】4.因为(1)社会实践是社会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3)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创造。5.(1)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思想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2)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对文化创新 ,拒绝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是错误的,会使民族文化失去生机和活力;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会使民族文化失去根基,也是错误的。(3)文化创新应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板书结构:处理好两个关系、克服两种倾向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创新与世界文化多样性以世界文化为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传统与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神奇的货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其意义外汇的含义汇率的含义支票:①现金支票②转帐支票外汇信用工具信用卡:①含义②优点③使用信用工具和外汇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PAGE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