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开始真正涉及哲学基本问题,它对学好以下几个单元起了基础性作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有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四课分为两个框题: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由“上帝创世说”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论证得出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二目从人的起源开始探究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易传》里的一段话引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二目通过元素的发现经历探究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五课分为两个框题: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论证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目从意识的生理基础讲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三目是从意识反映的对象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人与动物的比较,重点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目通过“面对石头与电脑”的问题探究,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三目实际上是讲了方法论的运用,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六课分为两个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讲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重点讲了真理是客观的;第二目是讲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第三目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认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二、知识结构:
三、单元导语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世界从哪里来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人能不能认识世界 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 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
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的含义
(5)静止的含义
(6)规律的含义
(7)运动是有规律的
(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课文导语】: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第一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第十七课时)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2.什么是物质。
教材先列举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导我们探究物质的科学含义。
◇课堂探究:(1)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探究提示:(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课堂练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R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故选D;第2题,②④⑥都是主观的,①③⑤符合题意。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堂探究:(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探究提示:(1)人类社会形成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间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课堂练习:
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②③④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2)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客观的,任何一代人、一个社会,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个社会形成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问的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只能由社会生产力来决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又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现代化工业,也有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的工业;既有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又有广大的不发达地区;既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又表现出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可见,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课堂练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2.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事实说明( )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A、B、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2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故选B。
第二框题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十八课时)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易传》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课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探究提示: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不能。 (2)没有。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课堂练习: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毕尔生认为“万物……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慧能和尚把“风吹幡动”归因于“心动”,二者都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B、C项都是片面的,故选D。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课堂探究:(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探究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没有。 (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永恒运动的前提下,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着状态,但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体分析如下:
①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一切物质都自始至终贯穿着运动。运动是由物质内部的固有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②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也就是说,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著的运动,因而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空间之内,不具有某一特定的.运动形式便是静止。例如坐落在地面上的高楼,相对于地面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相对于座位,身体在一定时间之内保持静止状态等。
其二,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虽然仍属于量变阶段,但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就显示出静止状态。例如人在其一生的几十年中,尽管由儿童一少年一青年一中年一老年不断变化,但由于仍是处于他本身,所以,这个人在死亡之前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此处,教材在“相关链接”栏目中批判了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克拉底鲁的“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在“专家点评”栏目,批判了将相对静止绝对化,从而导致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静止论,如“飞矢不动”说。
◇课堂探究: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探究提示: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课堂练习:“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问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既承认了相对静止,又承认了绝对运动,既静又动的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第十九课时)
1.规律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探究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从而激发我们探索规律的兴趣。人类是根据元素变化的规律,即元素周期律发现并制造出新元素的。
(1)规律的含义。
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
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把规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东西。有的唯心主义者宣称,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他们所说的“规律”其实不过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而已。还有的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他们说自然界原本是一团乱麻,毫无规律,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样自然界才有了规律。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引力规律既不是“客观精神”的产物,也不是牛顿为自然界立的“法”,在牛顿发现它以前,它就一直在自然界客观地存在着,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起着作用。
其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有本质之间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再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联系,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但规律和它的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
最后,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
(2)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教材引用苟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课堂练习:“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 )
A.宏观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答案:B 解析:题干的中心意思主要反映了自然界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有着确定不移的;
规律,故选B。
2.规律具有客观性。
◇课堂探究:(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 (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
(2)焦耳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的客观性。
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2)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课堂练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A 解析:B、c、D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故选A。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1) 人能够认识规律。
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2) 人能够利用规律。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课堂探究:(1)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探究提示:(1)不能。 (2)参见本栏目前面关于“都江堰”的论述。
◇课堂练习: 2003年8月29日凌晨,火星与地球进行了6万年一次的最亲密接触,许多文爱好者有幸目睹了这一天文奇观。据科学家推算,火星和地球下一次如此亲接触,估计要在2287年,也就是284年后的8月。上述事实说明( )
A、火星大冲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 B、火星大冲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
C、人类终于完全认识了火星大冲现象 D、人们对火星大冲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答案:D解析:A、B、C项错误,故选D。
本课小结:本课先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手,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本课板书设计: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作用
◇理解:
(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意义的哲学依据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
(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并联系现实,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框题中的层次
(4)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理解能力,从实践上提高分析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提高对哲学的学习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点、难点】:
1、意识的本质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意识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人不仅能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方法点津】:
(1)读教材,概括出意识的含义、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2)深入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3)结合“是先有电脑,还是先有人们关于电脑的设计”的讨论,说明意识能正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五、【课文导语】: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第一框题 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十课时)
◇课堂探究:想一想,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意识与非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反应的历史联系,从而说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课堂探究:(1)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2)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关于这一点,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
(2)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动物的大脑和单纯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有抽象思维这种人类意识的反映形式来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这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反之,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课堂探究:(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
(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课本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动物脑比人脑要低级,不会形成意识。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第一,人脑比动物脑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第二,人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仅包括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可以在语言刺激下产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要产生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课堂探究:(1)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 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探究提示:(1)由于动物脑对客观事物只能形成表面的感觉等本能性的反应,而不能像人脑那样抽象出事物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对动物说“梅”不能让其止渴,对动物谈“虎”不能使其“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也即意识,既包括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一感觉,也包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抽象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抽象思维。人的意识是人对事物主动的、能动的反映。而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不具有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目的在于通过动物脑和人脑对事物反映的差别,强调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只能是人脑。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二十一课时)
◇课堂探究:(1)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2)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探究提示:(1)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2)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客观事物对意识形成的重要性。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教材插图说明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意识。
◇课堂练习:关于意识的正确说法是( )
A、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功能 B、人脑会思考,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C、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思维的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题仍是在考查意识的含义,但却是从起源、生理基础、内容三个方面!分别设置选项。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A项表述正好相反,故不选。要形成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B项表述忽视了实;践和客观事物这两个要件,故不选。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两种形式,感觉是对事i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思维则是对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二者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故c项表述错误。只有D项准确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应入选。
第二框题 意识的作用
二、意识的作用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十二课时)
◇课堂探究:(1)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2)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探究提示:(1)最蹩脚的建筑师在建筑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建筑物的主观构造,形成了计划、草图。而蜜蜂再灵巧,也只是本能地去建筑蜂房,而不会先形成对蜂房的认识而去建筑。
(2)马克思这段话说明:人比动物高明的地方在于: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指导人们顺利开展实践活动。 课本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目的性。从而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这与动物纯粹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3)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既包括感觉,也包括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思维。人的意识,既可以感知外部世界,即反映客观事物外在的具体形象,更可以通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性的东西,把握其规律。
(4)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预见到在哪些情况和条件下,应该出现哪些现象,人类就可以预先提出计划和方案,采取措施,防范不良情况,利用有利情况,造福自身。这些都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的。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
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正在迅速增加。人类应当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自豪,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教材插图说明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课堂练习: “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认识它。”费尔巴哈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
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存在
答案:C 解析:对A项本身应作具体分析。就整个人类来说,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是就具体的人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至于认识能力有限与否,题干并未涉及,故A项不能入选。如果将B项中的“反作用”改为“能动作用”,则B项可以入选,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并不等同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故B项不选。D项本身正确,但题干并未说明此意,故也不选。题干中费尔巴哈的观点只是说明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即客观物质世界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因此C项正确。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二十三课时)
◇课堂探究:科学家关于电脑的设计理念是从哪里来的 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探究提示:科学家关于电脑的设计理念是从客观事物中来的。因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意识能够制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这充分说明了意识的巨大能动作用:一是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二是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而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同性质的意识起的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意识可以根据客观实际在观念中构建客观上尚未出现的事物,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使意识反作用于现有的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某种变化,制造出新的事物,促进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发展,为人类造福。但是那些错误的思想和意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
(3)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课堂练习: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意识作用的理解和运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对物质世界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把实践活动引入歧途。材料强调的是正确意识的作用,“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故选D。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故A项错误。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错误的意识并不能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B项错误。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能对客观事物起反作用,故c项错误。
◇课堂探究:有人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精神对人的心
理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探究提示:精神即是一种意识。意识来自于客观事物,没有客观事物就没有意识。人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进行实践,但并不是所有的意识指导下的实践都能取得成功,所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意识指导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没有正确的意识指导的实践,也不会取得成功。因此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比如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我们都有了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就可以克服学习中的许多困难,取得成功。相反,如果缺乏信心,则往往会一事无成。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意识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二是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前者是指意识通过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别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后者则是指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能把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课堂练习: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识记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个表现,而突出表现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故应选B项。A项是“首先表现”,不选,c、D两项表述存在明显的错误。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三)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二十四课时)
◇课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 你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你的理由吗
◇探究提示:做事情要想达到目的,首先应该具备必要的客观物质条件。如果只具有积极的精神状态,正确的指导意识,而不能够做到一切从客观存在的条件出发,那么,实践活动肯定达不到预期目的。比如在体育比赛中,如果只有昂扬的斗志,而没有强健的体魄,是不会取得比赛的胜利的。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课堂探究:(1)该地区是针对什么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的
(2)如果你是这个地区的负责人,你会根据什么来制定你所管辖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
◇探究提示:(1)该地区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客观要求,从本地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客观情况的政策,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2)①根据该地风景秀丽、四季如春的实际,发展旅游事业。②根据该地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③根据风景秀丽,但资源贫乏、基础产业薄弱,发展绿色经济产业。④根据该地地处边陲,发展边境贸易。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课堂练习:据报载:某地几年前耗资上百万元修建的喷灌工程,由于脱离当地实际几乎成了摆设,当地百姓称之为“废品工程”。这一材料说明( )
A.意识对事物的发展都具有阻碍作用 B.农民不懂得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C.主观背离客观的主观唯心主义做法最终是要失败的
D只有正确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答案:C 解析: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故A、D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舍去。题中反映某地修建的喷灌工程成为“废品工程”的主要原因是“脱离当地实际”,即主观背离客观,故应选C。
本课小结:
本课从意识的含义人手,讲解了意识的含义和能动作用两大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因此,要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可知论,就必须要明确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作用,明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而学习哲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因此,要认真学习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本课板书设计: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实践
(2)真理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6)认识具有反复性
(7)认识具有无限性
(8)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结合实用主义者关于真理观点的理解,分析说明什么是真理
(4)结合欧几里得定理,说明真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5)结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5)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弓I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
(3)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理解在实践在追求和发展真理。
四、【方法点津】:
(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以此为据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内容。因此在只有深入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在实践的三个特点中,“客观物质性”与“社会历史性”都不是实践所独有的性质,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点,只有“主观能动性”最能体现实践的本质。因此对这个特点尤其要着重分析以便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3)结合欧几里得定律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来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结合美国“哥伦比亚号”飞机失事并没有阻碍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来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五、【课文导语】:
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有没有客观真理 人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领会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两句名言.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认识来源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答案:A 解析:“亲口吃一吃”说明只有接触客观事物,才能得出正确认识,直接选A项。B、C项本身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口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答案:A 解析:“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恰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选A项。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 怎样才能说清楚
◇探究提示:(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看实践的结果。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标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材此处引用的恩格斯、列宁的名言,也正阐述了这一道理。
教材“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教材引用毛泽东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教材“相关链接”提供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课堂练习:
l、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答案:C 解析:这种理论没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柬之高阁,并不实行”。即不以实践为目的,故选C项,A、B、D三项本身错误。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这主要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
A、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
C、才能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D、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D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仅仅完成认识的任务,但其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这正是其“更加重要”“更加伟大”的原因,故选D项。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故选 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片面。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课堂探究:(1)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
(2)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
(3)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探究提示:(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课堂探究:(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探究提示:(1)欧几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2)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类似的典型事例还有一个:17世纪,牛顿完成了创立经典力学的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解释,这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低速运动的客观物体。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用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又获得了新的认识。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堋5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课堂探究:(1)当我们在实践遭遇失败时,应该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
(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还是鼓起勇气,再接再厉
◇探究提示:(1)我们以一定的认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有时也会遭遇失败,出现这一情况可能会有两种原因:一是认识正确,我们的实践过程控制存在问题,即操作性问题;二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若属于后者,我们不应轻易怀疑甚至否定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而应当以这种认识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深化我们的认识,发展和丰富既有认识。
(2)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怨天尤人当然是错误的,而应当鼓起勇气,再接再厉,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山穷水复之后会迎来柳暗花明,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课堂练习: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lO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故选A。B、c、D项不正确。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课堂探究: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 为什么
◇探究提示:对此的回答显然是肯定的。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从而对火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1)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教材引用毛泽东的名言论证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地向前发展。
◇课堂练习:
1.“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 )
A、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B、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
C、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D、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2.电子的发现并没有推翻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理论,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也没有推翻经典力学。这个事实主要说明( )
A、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
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过程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B、C、D项错误,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第2题考查了认识的无限性这一知识点,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选D项,A、B、C项与题意无关。
本课小结:
第一框讲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的前提,围绕实践这个中心,本框分为两个目题进行讲述,第一目讲实践的含义和三个特点。第二目讲实践在认识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本框讲述了实践的三个观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讲述有关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后讲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而得出结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本课板书设计: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探索世界的本质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探 索 世 界 与 追 求 真 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本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
把握思维的奥妙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的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事实求实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及其特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求索真理的历程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的含义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物质的含义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本质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起源:物质的产物
生理基础:人脑特有的机能
意识的本质
物质决定意识
把 握 思 维 的 奥 妙
含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内容: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要挥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要尊重客观规律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的作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含义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的三个特点
实践及其特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求 索 真 理 的 历 程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PAGE
2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