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用原理[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哲学常用原理[上学期]

资源简介

《哲学常识》常用原理
一.唯物论
1.自然界是客观的原理
【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②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③反对不顾实际的唯心主义错误和忽视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规律办事。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③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二.辩证法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方法论】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千差万别、无限多样,事物的联系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多种多样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方法论】 人们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对它的各种不同的联系具体加以分析。
4.联系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联系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但不能说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5.因果联系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或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树立因果观念。
【方法论意义】 (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6.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整体和部分的统一。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处于从属地位,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方法论】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普遍的,任何事物的运动过程都受规律支配。(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3.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反对否认内因决定作用和忽视外因影响的错误。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不断经过量变到质变,新的量变达到新的质变,这种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 坚持适度的原则;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贻误时机。
5.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基本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准备走曲折的路。反对看不到事物发展曲折性的盲目乐观和遇到困难就悲观失望的错误。
(三)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基本观点】 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
【方法论】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的一点论。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基本观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错误。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⑴想问题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⑵办事情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工作方法⑶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形而上学错误。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和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5.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反对不分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错误。
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基本观点】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联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
【方法论】 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三.认识论
1.主观能动性原理
【基本观点】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方法论】 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
【基本观点】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基本观点】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在实践基础上占有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方法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的自觉性。
4.认识的发展性原理
【基本观点】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因此,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
【基本观点】 事物的客观性决定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二者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指导。
【方法论】 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6.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
【基本观点】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方法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四.人生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①承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②明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③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和否认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基本观点】 (1)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基本观点】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 要求我们 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4.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二者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同时,二者也会发生矛盾。
【方法论】 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在实现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切实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反对割裂二者关系,将二者对立起来。
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之间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方法论】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基本观点】 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方法论】 ①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将贡献与索取有机结合起来;②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发扬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③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7.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原理
【基本观点】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理想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方法论】树立崇高的远大的理想,并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8.崇高理想的作用原理
【基本观点】 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9.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理想源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反对脱离实际的空想和把理想与现实等同起来的错误,以及只有愿望没有行动的错误。
1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1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认识、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②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③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基本观点】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②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3.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第 1 页 共 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