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解读设问[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解读设问[上学期]

资源简介

解 读 设 问
材料题解题思路和方法之一
一家俱乐部招聘两名工作人员,进入最后角逐的四男一女五名应聘者,被分别领进五个房间,单间里各放着已牢牢地绾结在一起的两条尼龙绳。主持人宣布:谁先将两条绳子分开,谁就可以进入老板的办公室,接受老板的面试。超过三十分钟仍不能解开绳结者,将免除面试资格。这道题的关键在于能否从主持人的提问中获取有效信息。即: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可以不择手段。这也反映了文科综合考试中的应用能力要求:即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果;解决问题。那么,如何从试题中获取有效信息,就关系到我们解题时能否紧扣题意,能否得分甚至得高分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注意既要审事实材料,又要审设问。我们应该怎样审设问,并由此确定恰当的知识点,组织答案?
根据设问和材料的结合程度,我们可以把设问分为两种类型:相对独立型的设问和密切结合型的设问。这两种类型的设问在具体解法上有一定的区别。相对独立型设问与材料的关系比较松散,而密切结合型设问要求在解答时紧紧围绕材料,材料和设问要相互印证,针对设问在材料中寻找有关信息。
两种类型的设问其相同之处在于设问的组成要素基本相同。一般的说,一个设问是由知识要求的规定性(包括明确的、隐藏的和扩散的)、主体(可以是人、物或过程等)、客体(对象)、行为(活动)和特殊规定性(关键词或限定词)等要素组成。同时,还隐藏了能力要求的规定性。我们以2000年文综高考的第36题第一问和2001年
文综高考的第39题第二、第三问为例具体分析。
例1: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请回答(1)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2000年文综第36题)
第(1)问显然是密切结合型设问。针对第(1)问分析如下:
设问: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要素 定位
知识规定性 政治常识(隐藏型)
主体 过程(这就要联系材料)
客体 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行为 体现
特殊规定性 怎样体现
能力要求规定性 理解能力
例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取得的。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按照这一精神,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反腐败斗争,有效地加强了党的建设,保证了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回答下列问题。(2)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3)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2001年文综第39题)
第(2)问是相对独立型设问。针对第(2)问分析如下:
设问: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
要素 定位
知识规定性 政治常识(隐藏型)
主体 中国共产党
行为 自身建设
反腐败
特殊规定性 为什么、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
能力要求规定性 理解能力
针对第(3)问,分析如下
设问: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
要素 定位
知识规定性 哲学常识(明确型)
主体 我们(不是个人想法,而应体现国家意志)
客体 反腐败斗争
行为 认识
特殊规定性 如何认识、当前
能力要求规定性 理解能力
对设问要素的分析就为解读设问关键的一步奠定了基础。这关键的一步就是:设问的折射。即根据设问的要求选择课本上的知识、原理、观点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中的相关内容。其要求是:选准找齐、明确中心、分清主次。对例1、例2作进一步的分析。
例1:
设问: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要素 定位 折射
知识规定性 政治常识(隐藏型) 政治的科学涵义、国家制度、政党、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外交政策
客体 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国家机构、国家职能、对外政策的含义和决定因素、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基本立足点、基本国策
例2第(2)问:
设问: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
要素 定位 折射
知识规定性 政治常识(隐藏型) 政治的科学涵义、国家制度、政党、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外交政策
主体 中国共产党 性质、地位、宗旨、作用、领导方式、党建、三个代表
要素 定位 折射
行为 自身建设 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
反腐败 作风建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涉及到廉政建设
例2第(3)问:
设问: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要素 定位 折射
知识规定性 哲学常识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
选准找齐知识点后,根据设问中的关键词或特殊要求,即特殊规定性,中心的知识点和主要运用的知识点就呼之欲出了。
如2000年文综第36题第(1)问结合材料可知:中美双方之所以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与外交政策的结合点在于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的结合点在于其基本立场。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与外交政策的结合点在于基本准则。
如2001年文综第39题第(2)可知:从必要性上看涉及到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从意义上看涉及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及廉政建设的意义。
如2001年文综第39题第(3)问可知:从“是什么”的层次来看: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联系、整体和局部的联系),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主次要矛盾);从“为什么”的层次来看:腐败与党的性质、宗旨是相违背的,任其发展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改变党的性质(矛盾的主次要方面),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内外因);从“怎么样”的层次来看: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等。
如果折射到的知识点过多,就要进行取舍。根据两个原则:交叉点和侧重点原则,选取答题知识点,分清主次。
材料题的设问要素与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密切的联系。相应的,如果设问要素的变化,就会引起知识点及其侧重点的变化。因此,为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在设问要素上变换角度进行思考。
如2001年文综第39题第二问:
变通一: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怎样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特殊规定性的变化)
变通二: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国家如何进行反腐败斗争。(知识规定性和主体的变化)
变通三: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公民在反腐败斗争中应该怎样做?(知识规定性和主体的变化)
变通四:从经济常识角度,如何认识当前的腐败现象。(知识规定性的变化)
在对学生进行材料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训练过程中,应该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方向、以认知思维规律为依据、以理解知识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1 页 共 6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